||
在过去的长假里通读一遍。该书译自法文Le Musée imaginaire : 105 oeuvres décisives de la peinture occidentale (Michel Butor, Flammarion, 2019),译者是陈旻乐。副标题更写写实些,“西方绘画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105幅作品”。就是本名画的画册,有作者撰写的画家简介和作品分析。本质上与四十多年前读的傅雷先生《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类似,而比听过两遍的《艺术的故事》更聚焦于具体作品。变化的是读者,现在读书时,还可以想想所选的作品是不是看过原作。
该书分“从墙到纸”、“北方之光”、“资产阶级的努力”、“无尽的革命”、“受挑战的技术”和“无国界之问”七篇。副标题所谓“决定性意义”是指在绘画史甚至整个人类意思上的重要性。作品选择包括选那些画家和选入选画家的哪些作品,本质上是作者个人的意见,体现了作者的判断,但未必都是共识。我很意外的是伦勃朗没有作品入选。每幅作品附有背景介绍和选择一些细节进行说明,读过觉得有些帮助。相对次要写的画家和背景介绍更有帮助,而对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家大作,细节说明又是能发先前所未见。
“从墙到纸”主要是文艺复兴时期。既然从墙到纸,第一幅是乔托的壁画《哀悼基督》,原作没有看过。第二幅乌切诺的《狩猎》,在牛津阿什莫尔博物馆仔细看过原作。第四《玛尔斯和维纳斯》、五《圣艾蒂安在耶路撒冷布道》、八《圣母、圣婴和圣安妮》、十四《迦拿的婚礼》在卢浮宫看过,第六《公爵夫妇肖像》和七《春》在乌菲兹美术馆看过,第九《最后的审判》和十《雅典学院》是梵蒂冈的壁画也看过。第三幅《书房中的圣哲罗姆》去过所在伦敦国家美术馆但画没有看到,第十六幅在卢浮宫但也没有看到。共十八幅作品,看过半数原作。这部分历史也相对熟悉些,流传下来的多是大名家。值得注意的是,波提奇利选《春》没有选《维纳斯的诞生》,达芬奇选的是《圣母、圣婴和圣安妮》不是《蒙娜丽莎》或《最后的晚餐》。提香的原作看过不少,但入选的《圣殿前引荐圣母》没有看过原作。
“北方之光”主要有佛兰德斯和德国的作品。以杨·凡·爱克的《阿尔诺非尼夫妇像》开篇,在伦敦国家美术馆见过原作。其他的无论是画家还是作品都不熟悉,包括一幅收藏于乌菲兹美术馆的,当时没有太注意。直到最后一幅小汉斯·荷尔拜因《使节》,又是在国家美术馆看过。
“资产阶级的努力”基本上是十七和十八世纪的作品。以卡拉瓦乔开篇。他的作品我喜欢,也留心原作,罗马各个教堂和博物馆的我基本都看过,卢浮宫和国家美术馆也有收藏。但入选的是收藏于米兰一博物馆的原作,没有看过,所画静物也不是特别喜欢。其中有些大名家如委拉斯凯兹看过些作品但入选的没有看过,鲁本斯看过不少作品入选的《最后的审判》也没有看过。普桑的古典主义风格我喜欢,看过几幅原作,入选的没有看过。多数其他画家和作品没有印象。见过安东尼·凡·代克的《贵族子弟》和威廉·卡尔夫的《静物之号角樽》,都在国家美术馆,但该馆藏的另外两幅就不记得看过。收藏于卢浮宫的三四幅也没有看过。让-西蒙·夏尔丹的《餐前祈祷》似乎在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见过。
“无尽的革命”汇集十九世纪前半叶的作品。看过的更少。名家戈雅看过些原作,但入选的没有看过。德拉克罗瓦的《十字军占领君士坦丁堡》和热里科《梅杜萨之筏》在卢浮宫看过,但卢浮宫有两幅似乎没有看。德拉克罗瓦的《自由引导人民》名气更大,也更有浪漫主义风格,但收入的可能更写实更显功力。雅克-路易·大卫的《马拉之死》我记得在卢浮宫看过,但标注收藏于布鲁塞尔皇家美术馆,难道我看的是复制品?古斯塔夫·库尔贝有幅宽近六米宽的巨幅油画《画室》,在奥赛博物馆看过,另一幅在奥赛的作品似乎就没有看过。
“受挑战的技术”包括十九世纪后半叶到二十世纪初期的作品。以透纳《雨、蒸汽、速度》开篇,在伦敦国家美术馆见到过。马奈《草地上的午餐》在奥赛博物馆见过,但入选的雷诺阿《红磨坊的舞会》和德加的《歌剧院的管弦乐队》在奥赛都没有注意到。莫奈的《日出·印象》在上海展出过,因此看了。塞尚的《静物之爱神的石膏像》在伦敦科陶德画廊见过。高更的《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往何处去》去波士顿美术馆时应该看过。
“无国界之问”都是更晚近的现代作品,完全没有看过。后印象派之后就欣赏不了了。马蒂斯、毕加索、杜尚、达利、康定斯基的原作看过少许,收入的作品都没有看过。其他画家原作可能都没有看过。
这次阅读时特别留意原作出处。能想到的作品如见故人,很开心。阅读时常感慨,四十多年前能看到复制品已觉得眼界大开。现在没有见过原作就觉得遗憾。这也是种“由奢入俭难”,更是十年来生活状态的改善,“四十年来家国”。有些我去过的收藏作品的博物馆如卢浮宫奥赛博物馆等,但作品并没有印象。反思一下,其实只知道顶级的大师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提香、鲁本斯、伦勃朗等以及后印象派一些大师,其他人作品看过印象就不深。
该书有个细节很不错,每幅画标注了尺寸。在浦东美术馆看透纳特展,题签上没有尺寸,都觉得有欠缺。从阅读便利性角度看,该书只有七篇的目录,没有具体作品的目录,查阅不是很方便。如果再有个作品或画家索引就更方便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9 11: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