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平常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osismine 40岁,追求卓越,却走进平常

博文

蹄蹄硕士论文里的致谢和我对她的思念和期许

已有 907 次阅读 2025-9-7 09:56 |个人分类:学生培养|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思思是我今年毕业的学生。我叫她蹄蹄。很多人不明白我为什么这样称呼自己的学生,会质疑里面是否有贬损的意味。其实只是对她性格最准确的概括:蹄这个字,出自“不需扬鞭自奋蹄”的蹄子。她入师门的时机非常不巧,正是我一脑门官司的时候,所以,没有心思带她做研究,但她总是悄无声息地完成着所有的任务,不管是学校布置的,还是我给她布置的,不管分内还是分外,不管她是忙,还是闲,似乎一招呼,她总能出现在我办公室的门口,说:“我来弄,老师”。甚至让她跑步,她都会跑得非常好,对跑步的热爱都超越了我......她在致谢里说,我像温暖慈爱的母亲,而她又何尝不是一个贴心小棉袄呢。她是少数民族骨干培养的学生,毕业时通过选调到省教育厅工作,离开学校,至今已经两个月余。在教师节到来的时候,想起她给我细数小女孩子难以言传的种种心思,也想起她陪遭遇挫折而在沮丧无助的我,在校园里一圈一圈地走过,用她乐观而豁达的情绪感染我,让我重新燃起希望有力量接着奋斗的情景,就开始思念曾经一起共度的师生时光,真想再看到她轻巧的身影,像个小蜻蜓一样,在我身边东点一下,西点一下,时不时还落在我的肩头,和我一起疏解她遇到问题的师弟师妹。

我和她还有一些工作要做,经常翻阅她的硕士论文,就难免读到她硕士论文里的致谢,每每读到,便感慨万千。她选调面试的时候,她的辅导员给面试组领导说,因为她是少数民族骨干培养,所以,必须要回到你们省,你们省捡到宝了……的确是的,我的宝被别人捡走了,万分遗憾,她现在省教育厅工作,刚刚入职,对工作丝毫不懈怠,经常要忙到晚上十点以后,我们的工作就放到晚上下班后,很是心疼,就十分想念一招呼她就笑盈盈地站在办公室门口的时光......但作为老师,愿她鹏程万里,用她一如既往的灿烂,照亮更为广袤的大地。

                               致谢

时光总是在无声处埋下伏笔,那些生命里看似偶然的相遇与坚持,实则都是岁月馈赠的珍贵礼物。这一程,承蒙了太多善意与星光,让我在荆棘与繁华并存的路上,走出独属于自己的印记。

回首求学时光,我最想感谢的是刘玉仙老师。在科研、学习、生活与求职的每个路口,她以谆谆教诲为我指引方向。刘玉仙老师总是仔细地修改我的每一篇论文,在论文纸上写下密密麻麻的手写批注,始终以严格的标准为我把关和打磨。刘老师严谨的态度与追求卓越的科研精神,成为我在学术道路上不断前行的指引。在生活迷茫时刻、求职的关键阶段以及人生的重要抉择面前,她又像温暖慈爱的母亲,鼓励我关心我,给我最中肯的建议和最坚定的支持。也正是受到刘老师的感染,我跑向马拉松的赛道,在科研的焦虑与生活的迷茫中,用跑步汲取前进的勇气。这份师恩,我将珍藏于心,并带着您殷切的教诲与期望,在未来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我还要感谢同济大学高教所和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的各位老师。感谢蔡三发老师始终如一的关怀与帮助,不仅在学术道路上给予我悉心指导,更在我选调政审的关键时刻鼎力支持。感谢王弈俊老师、张端鸿老师、钟之阳老师、樊秀娣老师、李玲玲老师、郑高明老师、王雁老师、陈乐老师、姚昊老师,你们在课堂上以渊博的学识启迪智慧,用生动的讲授启发思考,以宽厚的胸怀包容我的不足。那些闪耀着思想火花的课堂时光,将成为我求学路上最珍贵的记忆。同时,感谢陈蕾静老师、杨红梅老师、姜洁老师师、杨晓青老师、姜子琛老师、李同吉老师、王静老师,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上,离不开各位老师的帮助与指导,感谢各位老师的指点与关心。

特别感谢Ronald Rousseau 教授和Raf Guns 博士。从会议论文的英文修改到研究思路的启发,他们通过一封封邮件耐心指导,让我体会到科学计量学研究的严谨与魅力。初入这一领域时,正是两位老师和刘老师的引领,帮助我建立起理论与方法的根基。

感谢同济大学“研究生国际交流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面上项目(72274139)的支持,让我能够有机会赴美国参加2024 年世界比较教育学会大会,在会议上汇报我的研究成果,并和国际学者们交流,这对我毕业论文的撰写也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感谢同济文科办、生命医学学部学位办提供的助管岗位,这份宝贵的勤工俭学工作不仅缓解了我的经济压力,各位老师在工作中给予的耐心指导与人文关怀也成为我求学道路上的重要财富。

感谢我的同门师弟妹杨宏睿、米玉婷,同门间的欢声笑语消解了学业的压力和苦闷,感谢你们的真挚、温暖与活力。感谢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22 级高教成教班的各位同学,特别感谢我的舍友沈晶晶,性格互补的我们是生活中的默契搭档,无论是深夜的畅谈,还是日常的琐碎分享,这段同住时光充满了温暖与欢笑。感谢相识了15 年的发小凌英慧、黄轶,时间和距离从未冲淡我们的情谊,无论顺境逆境,那份无需多言的默契与支持,总让我倍感温暖。感谢男友王纪超在科研、学习和生活中的鼓励和支持,正是有他的陪伴让研究生时光更加丰富多彩。

感谢我的爸爸妈妈,求学在外,你们是我最坚实的后盾。你们以沉稳的姿态承载我成长的重量,又将细腻的关怀浸润我生活的每一处角落。你们用柴米油盐写出的爱,是岁月里的炉火,永远温暖着我的归途。

最后,我也想感谢当初努力考研到同济大学求学的自己。同济的三年,承载了太多生动的故事:因为论文被国际会议采纳,第一次远渡重洋开启丰富的文化之旅;因为加入“梦想教室”实践团到云南迪庆支建支教,与可爱的藏族学生和优秀的支教伙伴相遇相识;因为入选学校青马工程“殷夫班”,有机会与优秀的学生骨干在一次次实践活动中留下美好的回忆;因为“瘾”上长跑参加了8 场半程马拉松和3 次山地越野,体重从入学时的130 斤减到了95 斤;也因为跑步,在跑步实验中与作为主试的男友相识,成为他论文研究的一部分。感谢无数个奋笔疾书的日夜,无数个含泪坚持的时刻,无数个自我疗愈的瞬间,很庆幸在这段时光里做出一个又一个勇敢的选择,尽管有时懵懂徘徊,但总是尽力做到问心无愧。

致敬所有温暖的相遇,愿前路继续心怀热忱,奔赴山海。

                                   2025 年5 月于上海__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5715-1500806.html

上一篇:学生硕士论文里的致谢和我的不舍
下一篇:一城锦绣里的师生情谊:写给壮壮
收藏 IP: 101.90.170.*| 热度|

3 王涛 王安良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10 06: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