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按:读初景利先生为刘敬仪《高校图书馆服务价值评估研究》(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25.10)所做序言,其中有:“图书馆最根本的价值是为用户提供了什么样的服务,服务越好,价值就越大。图书馆的服务不仅要‘做‘出来,提供高水平的服务让用户满意,同时也要‘证明‘出来,彰显图书馆服务的意义和价值,获得社会各方的认可。这样,才会进入‘投入—产出—效果‘的良性循环。”笔者作为高校图书馆工作者,颇为感慨。道理是通俗易懂的,实践中也是各自持续用心用情用力的。大致可以用图书馆服务的绩效评估,或者目标任务考核去替代。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这方面的证明实在是太难了。我自身或许可以说是深有体会的。相关的证明材料写过不少,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实在说不上来。我的体会是,证明工作再苦再难,还得坦然面对,别怕苦,别怕累,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如何证明高校图书馆服务价值?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使用生成式AI豆包“代劳”。不知道是否亦可以视作尽份绵薄之力?
证明高校图书馆服务价值,需紧扣其“支撑教学、赋能科研、培育人才” 的核心定位,通过 “数据量化 + 成果关联 + 师生反馈” 构建证据链,突出与高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的深度绑定。以下是具体维度与落地方法:
一、科研赋能:用 “成果关联数据” 证明核心支撑力
高校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之一是为科研提供 “资源 - 工具 - 服务” 全链条支持,需通过 “资源使用与科研产出的强关联” 验证价值。
文献资源支撑效率
量化指标:外文文献传递量(如年均为课题组提供 5000 篇外文文献)、高价值数据库(如 Web of Science、IEEE Xplore)访问量(年均超 10 万次)、专利检索与分析服务次数(如帮助 200 个项目完成专利查新)。
例:某高校图书馆统计显示,近 3 年使用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的课题组,其发表 SCI 论文数量比未使用者高 35%,且论文平均影响因子提升 0.8,直接证明资源服务对科研质量的助推作用。
特色资源贡献:针对高校优势学科(如医学、工学),统计特藏资源(如古籍医案、行业报告)的使用情况,如某医学院图书馆的 “民国医学文献数据库” 年均被引用 120 次,支撑 3 项省级科研项目获奖。
科研过程深度服务
服务落地数据:学科馆员对接院系数量(如覆盖 15 个学院)、科研数据管理服务量(如帮助 50 个课题组完成数据归档)、论文润色与投稿指导次数(如年均服务 300 篇论文,录用率提升 20%)。
成果转化关联:跟踪图书馆服务与科研成果的直接关联,如某高校图书馆为某团队提供 “技术文献分析 + 专利布局建议”,助力其成功转化 1 项核心技术,获得企业合作经费 500 万元。
二、教学辅助:用 “教学融合度” 证明育人价值
高校图书馆需跳出 “单纯资源提供” 定位,通过 “嵌入教学环节、培养信息素养” 证明对人才培养的不可替代性。
信息素养教育成效
课程与培训数据:开设 “文献检索”“科研诚信” 等必修 / 选修课程覆盖率(如覆盖所有本科生)、专题培训场次(如年均 120 场,参训师生超 5000 人次)、在线学习平台访问量(如 “信息素养 MOOC” 年均学习量 2 万次)。
例:某高校跟踪显示,修过图书馆信息素养课程的学生,其毕业论文引用文献数量比未修课者多 4.2 篇,且论文重复率平均降低 3.5%,体现对学术规范能力的培养价值。
教学资源配套:为课程提供 “专题资源包”(如为 “人工智能导论” 课程整理 500 篇核心文献、20 个数据集),统计资源包被教师引用到教案、学生用于课程作业的比例(如使用率达 80%)。
学习空间与场景支持
空间使用数据:自习座位日均使用率(如达 95%)、研讨室预约次数(如年均 1.2 万次,覆盖 80% 课程小组)、考研 / 考公专属服务区使用时长(如年均服务 1000 名学生,录取率比未使用者高 18%)。
教学场景融合:支持 “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如某高校图书馆为 “乡村振兴” 课程提供研讨空间 + 地方调研数据,助力学生完成 20 份高质量调研报告,其中 3 份被地方政府采纳。
三、师生需求:用 “满意度与粘性” 证明服务适配性
从 “用户视角” 出发,通过需求满足度与长期使用数据,验证服务是否匹配师生核心诉求。
服务满意度与便捷性
量化调研:年度师生满意度问卷(如综合满意度 92 分,“资源获取便捷性” 单项得分 89 分)、线上服务响应速度(如 “智能咨询机器人” 日均解答 200 条问题,响应时间 < 10 秒)、资源获取成功率(如电子全文获取率达 98%)。
特殊需求响应:针对研究生、教师的个性化服务,如为博导提供 “课题组文献推送” 服务,覆盖率达 60%,其中 90% 的博导反馈 “节省了文献筛选时间”。
用户粘性与依赖度
长期使用数据:师生年均进馆次数(如教师年均 60 次、学生年均 120 次)、电子资源月度活跃用户占比(如占全校师生的 85%)、毕业校友回访使用资源的比例(如 10% 的校友通过校友账号访问数据库,用于后续科研或工作)。
需求适配调整:根据师生反馈优化服务,如增设 “24 小时自习区” 后,夜间使用率达 70%,学生 “学习时间不足” 的投诉减少 40%,证明服务调整对需求的精准匹配。
四、成本效益:用 “投入产出比” 证明资源价值
高校对图书馆的投入需看到回报,需通过 “成本节约”“资源效率” 量化其经济与资源价值。
师生成本节约
资源替代成本:按单篇外文文献均价(约 30 元)、商业数据库年费(如单库年均 10 万元)计算,师生通过图书馆免费使用可节省的开支。
例:某高校图书馆年均提供电子资源访问量超 50 万次,若师生自行购买这些资源,需花费超 1500 万元,图书馆直接为师生节约该部分成本。
空间替代成本:图书馆自习室、研讨室替代校外付费空间(如自习室时租 15 元、研讨室时租 50 元),按年均使用 10 万小时计算,可节约成本超 300 万元。
学校资源效率提升
馆藏资源利用率:统计纸质书借阅率(如年均借阅率 60%)、电子资源下载量(如年均 200 万次)、废旧资源剔除再利用效率(如年均剔除 1 万册旧书,其中 30% 捐赠给基层图书馆,实现资源二次价值)。
跨校资源共享效益:通过 “馆际互借” 获取其他高校资源,年均节省外购资源费用 50 万元,同时为其他高校提供资源支持,提升学校在学术共同体中的协作价值。
五、证明工具:用 “标准化 + 可视化” 提升说服力
标准化评估体系采用高校图书馆专属标准,如《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指南》,确保评估指标与高校办学目标对齐;引入第三方评估(如教育咨询机构),避免 “自证自说”,第三方报告中 “图书馆服务对学科排名提升的贡献率” 等结论更具公信力。
年度价值报告与可视化制作 “图书馆服务价值年度报告”,用图表呈现核心数据(如 “科研服务 - 成果产出” 关联图、“教学支持 - 学生能力提升” 对比图),并附上师生案例(如某教授的 “图书馆助力科研” 访谈、某学生的 “信息素养课程改变论文写作” 故事),让价值更直观、更易感知。
总结
证明高校图书馆服务价值的核心逻辑是:“不孤立谈服务,而是将服务与高校‘科研产出、人才质量、学科实力’三大核心目标绑定”—— 用科研成果关联数据证明 “赋能创新”,用教学融合数据证明 “助力育人”,用成本效益数据证明 “资源高效”,最终形成 “服务 - 成果 - 价值” 的闭环证据链。
延伸阅读:
初景利 | 加强图书馆价值研究,提升图书馆服务价值.https://mp.weixin.qq.com/s/KSV1MFeg-zTeuF0KA7jq7w
但愿这本书(刘敬仪《高校图书馆服务价值评估研究》,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25.10)的出版,能推动国内图书馆学界、业界更多关注图书馆服务的价值问题。图书馆服务的价值就是图书馆的价值。图书馆以服务立身,体现的是图书馆的意义和能力,更体现的是图书馆对社会的回报和贡献。如果说数智时代的图书馆比传统的图书馆更加面临挑战和考验,那避免走向边缘化,需要靠什么,不仅仅是人文或技术,一定是靠图书馆为用户提供的服务,靠图书馆员解决用户复杂需求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图书馆最根本的价值是为用户提供了什么样的服务,服务越好,价值就越大。图书馆的服务不仅要“做”出来,提供高水平的服务让用户满意,同时也要“证明”出来,彰显图书馆服务的意义和价值,获得社会各方的认可。这样,才会进入“投入—产出—效果”的良性循环。近些年,似乎图书馆界自身,特别是整个社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对图书馆价值的认同越来越模糊、越来越淡漠。为此,亟需图书馆学人对此做出积极的研究和回应。这正是本书出版的意义所在。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启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3646-1507992.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