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8日上午,留意到某平台的所在高校师资队伍一级指标二级指标“高被引学者”中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上榜学者(截至2025)”“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上榜学者(截至2025)”与我掌握的数据有出入。我进行了进一步“追踪”。“**资源开发研究院”的依托机构为所在高校,现实有3为学者入选年度榜单。核查之后,发现其中有一名学者南京大学现代工学院光学系主任Zhang, Yong ,因作者单位关联错误显示其作者单位为“* Resources Development”,实际是错误的,该作者因光学子领域(Optics)80301位作者中名列1373入选。 我梳理了一则简报发给学科办。末尾为友情提示:
Scopus作者档案中机构隶属信息建议进一步规范。署名为“**资源开发研究院”“**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很可能会被遗漏,因为外界很难弄清楚其依托**大学。
**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上榜学者一共7名(其中王*、吴*同时上“终身”“年度”两榜):
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生上榜学者3名,分别是:王*,吴*(机构署名:Co-Innovation Center of *),杨*。
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上榜学者6名,分别是:吴*(机构署名:Co-Innovation Center of *)、王*、郭*(机构署名:* Resources Development)、骆*,谭*(机构署名:* Resources Development),张*。
漏掉的比例真大。现所在机构“终身“2人,“年度“3人;实际上应是“终身”3人,“年度”6人。(高级的高校统计表中前者在365位,后者在306位。)
之前我发过两份简报,1份是直接为所在机构,1份单列(该学者上了“两榜”,但机构署名为“**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今日补发另两位上榜学者的简报。我发的简报中,专门告知了机构隶属信息修改方法。从做学科服务角度,笔者认为上述信息很重要。
9月,有上榜学者希望开具上榜证明,为此我专门进行了调研,并开辟一条“道路“。
出具“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上榜证明的调研
2025年9月22日上午调研了3家机构:**查新咨询中心(答复为,之前没开过再研究研究。);**大学(教育部科技查新站,没出过证明);**图书馆(**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国家科技部认定的首批国家一级查新咨询机构,没开过这方面的证明)。
自证建议:
留下信息来源(网址),截图可自证(两张:1张为字段解释说明截图(Key),1张为相关数据截图(Data))。
官方数据来源:Ioannidis, John P.A. (2025), “August 2025 data-update for "Updated science-wide author databases of standardized citation indicators"”, Elsevier Data Repository, V8, doi: 10.17632/btchxktzyw.8 .网址:https://elsevier.digitalcommonsdata.com/datasets/btchxktzyw/8。
9月23日给相关老师回复:
关于出具“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上榜的证明的答复
该报告是委托**查新咨询中心做。
提交的时候请把官方链接和相关支持数据上传附件,以便附到报告里。
联系人:***
思路方法其实是我提供给他们的。他们主要负责“加持”。他们愿意做这项服务,实际是挺有帮助的。
10月这次,上榜学者所在二级学院向我咨询:“这个2%科学家学校相关奖励吗?”我的答复是:“没听说。即便没有奖励,学术共同体是比较重视的。相关机构与个人比较看重。可以理解为上榜即奖励。对于个人来说,也算是‘中奖‘。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算是意外中奖。”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所谓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实际上是知己知彼、有的放矢。现有的果实得看住,在此基础上找寻机会收获更多果实(能够使巧劲的地方使点巧劲)。
2025 年 9-10 月,围绕 “全球前 2% 顶尖科学家榜单” 开展学科服务:10 月发现高校上榜数据存差,因学者机构署名不规范(如 “资源开发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初始统计 “终身” 2 人、“年度” 3 人,实际应为 “终身” 3 人、“年度” 6 人,遂补发简报并告知 Scopus 机构信息修改方法;9 月应学者开具上榜证明需求,调研 3 家机构后,提出 “官网截图 + 官方数据源” 自证方案,推动查新咨询中心承接该服务;10 月答复二级学院奖励咨询,强调榜单学术认可度。工作聚焦数据核实与服务落地,助力高校掌握真实学术成果,为学科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延伸阅读:
1 高绩.重磅!全球顶尖科学家榜单,出炉.https://mp.weixin.qq.com/s/SUWUbwJYOx7vv8Uoq5oZfw
日前,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和国际权威学术出版社爱思唯尔(Elsevier)共同发布2025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World's Top 2% Scientists)。本文,高绩(ID:gaojidata)进一步统计了中国内地高校入选学者所在子领域,一睹内地高校人才优势领域所在。
据了解,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分为“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Career-long Impact)”和“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Single-year Impact)”两大部分,通过基于其论文引用数、h因子、合著者修正的hm因子、单独或第一作者的文章引用数等综合参数,遴选出世界排名前2%的科学家,涵盖174个子领域。其中,“终身影响力”榜单统计科学家职业生涯期间的综合表现,“年度影响力”榜单则聚焦上一年度的学术影响力。
2 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与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的联系与区别?.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502831.html
图谋按:本文利用生成式AI豆包生成结果,并在此基础上修订完善。
3 基于“全球前 2%顶尖科学家榜单”的学科服务.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502840.html
2025年9月20日发现“全球前 2%顶尖科学家榜单”更新,高绩率先报道(https://mp.weixin.qq.com/s/b3QkR9kHjwgxzEsDZfhujA),中国共有12374位学者进入“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有31685位学者入选“2025年年度影响力榜单”。共有618所中国内地高校有学者入选(高校医学院/部、附属医院、直属研究所等一并纳入高校统计),较2024年有所增加。 我“第一时间”进行了跟踪,梳理了自身所在机构的情况,向有关方面提供信息服务,并答疑解惑。我将我所做的工作进一步梳理成可以公开分享的内容,仅供参考。
4 World's Top 2% Scientists (https://topresearcherslist.com/),该网站(注:笔者认为属于“第三方网站”)提供的是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信息(2020-2025)。姓名检索需要特别注意(If your name is in the list but does not appear in search results, try searching using "last name, first name" or as your name appears in Scopus.)。实际测试时发现,有的检索结果关联是不准确的。比如显示的是A单位,关联的是B单位同名作者信息。有的作者,在多个年度有信息,比如2024年度有信息,显示的是2023年度。我实际测试的作者5人,有2人是正确的,其他3人是不准确的甚至是有误的(张冠李戴)。以张忆文老师为例:“Zhang, Yi wen“ 或“ Zhang, Yi Wen“均能检索到结果,但如果是“Zhang, Yiwen”会显示为“No matching result found.“,原始榜单excel表(Table_1_Authors_singleyr_2023_pubs_since_1788_wopp_extracted_202408.xlsx)中拼写方式是“ Zhang, Yi Wen“。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启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3646-1507879.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