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启云
开放科学不可忽视商业逻辑
2025-10-25 16:55
阅读:1540

       2025年10月22日7:00,“图情那些事儿”微信公众号发布《开放基础设施成败的关键不是技术,而是商业逻辑》(https://mp.weixin.qq.com/s/F2h038PTQfisykiYAevJgw)。该公众号博主李博多年来致力于“分享有热度有态度的学术出版和图书馆行业信息,特别关注开放科学领域。”,这篇推文的观点是其长期观察与思考,深思熟虑之余形成的见解,笔者高度赞同。笔者换种表述为:开放科学不可忽视商业逻辑。

      李博开篇提出“近年,开源工具与社区主导的学术基础设施正逐步从理念走向实践。越来越多的研究社区开始尝试‘收回学术传播的主权‘,摆脱商业出版巨头在过去半个世纪中形成的垄断格局。然而,要让这一运动真正稳固,关键不在于短期的技术创新,而在于建立能够自我维持、可持续运行、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体系。”随后剖析了当前的现实困境“当前的现实困境显而易见:图书馆预算长期紧张,资助机构鲜有新增拨款,研究人员也抵触科研经费被挪用于出版成本。与此同时,许多社区项目虽理念先进,却普遍存在三大结构性问题:重开发轻维护、依赖志愿驱动、缺乏商业管理能力。”,指出了“”“走出困境的关键:内置商业模型。要走出这一困境,关键在于从一开始就内置商业模型。非营利不等于不盈利;如果没有合理定价和稳定结余,就无法支撑更新、抗风险和战略调整。非营利基础设施如果没有清晰、可行的商业/收入模型,就难以保持长期运行。”,点明了“转变思路的具体方向”,结尾指出“开放理念必须建立在稳健的经营之上。如果没有可持续的商业基础,即使再崇高的公共使命也难以为继。唯有同时具备‘开放的价值观’与‘经营的理性’,社区主导的学术传播体系才能摆脱依赖与波动,在漫长的时间维度中持续生长。”

       读了李博这篇推文,作为一名高校图书馆工作者,我自然而然地与著名的PubMed数据库“断更”舆情联系起来。该数据库为国际知名生物医学信息资源平台,于 1996 年上线并免费向公众开放 。截至2025年,PubMed® 包含超过 3900 万条生物医学文献引文,这些引文来源于 MEDLINE(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生命科学期刊及在线图书。这些引文可能包含指向 PubMed Central(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开放获取文献库)和出版商网站上全文内容的链接。PubMed(https://pubmed.ncbi.nlm.nih.gov/)官网通知,“由于政府资金中断,本网站上的信息可能未及时更新,通过该网站提交的事务可能无法处理,且在拨款法案生效前,该机构可能无法回复咨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临床中心(即 NIH 下属研究型医院)仍正常开放。如需了解其运营状态的更多详情,请访问 cc.nih.gov 官网。有关政府运营状态及恢复正常运作的最新信息,可在 opm.gov 官网(美国人事管理办公室官网)查询。”圕人堂成员Sunny评价:“我国的医学主题词表就是根据PubMed数据库翻译过来的,这个数据库做的主题标引最好,凡生物医学院校都离不开这个库。"该领域学者biochem反馈:“看得最多的就是这个数据库,尤其是申请项目时。”中国知网学术搜索中合作商导航中亦有PubMed期刊,介绍为“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创立于1988年,PubMed为其生物医学文献平台,目前收录有2000多本生物医药类期刊的1200多万篇期刊学术文献。“开放获取与全文获取。免费全文资源:约 20% 的文献提供直接下载链接,包括 PMC 收录的 780 余种期刊、开放获取(OA)期刊(如《PLoS Medicine》)及部分出版商限时开放的内容。用户可通过左侧筛选栏勾选 “Free Full Text” 或 “Free PMC Article” 快速定位。机构订阅支持:若文献来自订阅数据库(如 Elsevier、SpringerLink),用户可通过校园网或机构 VPN 跳转至授权页面下载。未订阅时,可通过 “文献求助” 功能向其他研究者请求共享。PubMed 凭借其海量资源、智能检索和免费开放的特性,已成为全球生物医学领域不可或缺的核心工具。无论是科研人员、临床医生还是普通公众,均可通过这一平台高效获取权威信息,推动医学研究与健康知识的传播。现实困境或囧境,尚不知如何应对,或多或少会有所“触动”,甚至“感伤”。

      笔者私底下与李博进行了交流。告知:您的这篇推文,个人非常赞同。种种原因,较为遗憾的是没能较好地达成共识。因此当前的处境颇为尴尬。较高层面搞的一些大项目(开放科学、开放基础设施等),开头热热闹闹,没过多久就黄了。好些是作秀,不是做事。不讲商业逻辑。输入与输出需要达到一种平衡,才有可能持续。李博告诉我:“尤其是新工具和平台容易获得关注与资金,而持续维护与升级却缺乏资源。”“但是这篇阅读量很低,也不知道为什么?”(我进一步留意了,10月25日16:46,178次阅读,10赞,2个朋友转发。)我说:开放基础设施这方面的概念,相对属于小众,商业逻辑,也是较为小众的,或许与此有关。商业逻辑是指企业或商业项目为实现持续盈利与长期运转,围绕 “价值创造、价值传递、价值变现” 形成的一套底层逻辑框架,本质是回答 “如何解决用户问题并从中赚钱” 的系统性思路。李博说:“简单说就是:不能一直靠输血,要能自造血。不能一直依靠项目经费,特别是目前的环境下。”公益性质(或非营利性质)的项目同样需要遵循商业逻辑。有另一种表述是,免费的是最贵的。

      李博 “不能靠输血、要能自造血” 的表述,道破了开放科学的可持续密码。PubMed 因政府资金中断陷 “断更” 窘境,恰印证单一资助的脆弱 —— 即便技术顶尖、资源海量,少了商业逻辑支撑,核心基础设施也可能停摆。对高校图书馆人而言,这不是抽象观点,而是现实警示:开放科学从不是 “用爱发电” 的理想,需像设计技术架构般规划收入模型、运维机制。唯有让 “开放价值观” 扎根 “经营理性”,让公益目标与商业可持续同频,才能跳出 “开头热闹、后续沉寂” 的怪圈,让开放基础设施真正成为学术生态的长久基石。  

延伸阅读:

图情那些事儿.开放基础设施成败的关键不是技术,而是商业逻辑.https://mp.weixin.qq.com/s/F2h038PTQfisykiYAevJgw

近年,开源工具与社区主导的学术基础设施正逐步从理念走向实践。越来越多的研究社区开始尝试“收回学术传播的主权”,摆脱商业出版巨头在过去半个世纪中形成的垄断格局。然而,要让这一运动真正稳固,关键不在于短期的技术创新,而在于建立能够自我维持、可持续运行、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体系。

转变思路的具体方向

要真正实现从理想到可持续,学术共同体与资助方需同步转变思路:

在资助结构上,应设立“运维与储备金”,将可维护性纳入拨款评估指标。

在项目设计上,应要求“可持续”,明确目标用户、价值主张、成本与收入结构、盈余目标及风险储备。

在组织建设上,应确保核心岗位为有薪长聘制,形成可考核、可替代的专业队伍。

在财务模式上,可采用分层定价策略:基础功能免费,增值服务付费,以分担风险并增强用户粘性。

在能力建设上,应建立跨机构的“运营能力中心”,共享管理经验与培训资源。

最后,也是最根本的一点:开放理念必须建立在稳健的经营之上。如果没有可持续的商业基础,即使再崇高的公共使命也难以为继。唯有同时具备“开放的价值观”与“经营的理性”,社区主导的学术传播体系才能摆脱依赖与波动,在漫长的时间维度中持续生长。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启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3646-1507406.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9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