圕人堂文摘
图谋摘编自:刘普斌,吴新年,田野 等. 中国大陆信息资源管理多层次教育进展:2022-2025 年[J]. 图书馆杂志, 2025, 44(413): 124-133.
《图书馆杂志》2025年第9期刊发田野为通信作者的《中国大陆信息资源管理多层次教育进展:2022-2025 年》。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生一级学科更名,该学科专业教育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该研究在既往调研基础上,通过对该学科2022 2025 年各层次专业教育数据的深入采集与分析,力图准确把握学科发展的最新发展态势。研究发现:①图情档和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群规模进一步扩大。截至2024 年8 月,共有本科及以上层次学科点125 个,其中本科50 个、硕士106 个( 学术型56 个、专业型90 个)、博士21 个、博士后流动站16 个,高职高专4 个。②学科布局更加均衡,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此前资源相对集中的不平衡格局,但传统优势地区在人才培养规模、质量等方面仍占优势。③学科结构持续优化,呈现出本科教育规模稳定、硕士教育快速发展的态势,尤其是以专业硕士为代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已成为主流,博士教育继续稳步增长。总体来看,图情档与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群正处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未来应紧扣国家战略需求,加快“新文科”建设步伐,强化科教、产教融合,突出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要立足自身优势,深化交叉融合,积极拓展前沿新兴领域,努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
专业教育总体概况。图情档与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已经形成了一个涵盖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结构完整、特色鲜明、规模稳定的多层次专业教育体系,近年来有着较好的进步与发展。截至2024年8月,全国共有本科及以上层次学科点125个,其中本科50个、硕士106个(学术型56个、专业型90个)、博士21个、博士后流动站16个,高职高专4个。2024年各层次招生总规模约6360人,其中本科2684人、硕士3440人、博士236人。总体来看,图情档与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群正处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本科教育概况。截至 2024 年 8 月,中国大陆共有 52 个学科点开设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下属图书馆学、档案学或信息资源管理 3 个专业(,其中图书馆学 18 个、档案学 34 个、信息资源管理 14 个。 目前图书馆学和档案学本科同时招生的教学点 11 个,占比为 22%;同时开设档案学与信息资源管理的教学点 4 个,占比为 8%。最终确定 2024 年本科招生规模约为 2684 人,其中图书馆学 368人,档案学 994 人,信息资源管理 618 人,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 330 人,与不同类别专业合招分流估算约为 374 人。 对照 2021 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本科教育的整体规模稳中趋降。
硕士教育概况。截至 2024 年 8 月,中国大陆开设信息资源管理学术型硕士或图情专硕至少一种的硕士学位点共计 106 个,其中学术型硕士点 56 个、专业硕士点 90 个。 目前同时开设学硕和专硕的教学点 39 个,占比 37%。学科点数量再创新高,招生规模增长稳定。 与 2021 年统计相比,新增图书情报专硕点 15 个,信息资源管理学硕停招 1 个,招生总数保持稳定增长。 综合最新的各校拟录取名单来看,硕士层面招生 3440 人,其中学术型硕士 1091 人(一级学科招生 466 人、图书馆学 122 人、情报学 272 人、档案学 127 人、其他二级学科104 人)、图情专硕 2349 人(全日制 2153 人、非全日制 196 人)。 按一级学科招生的学术型硕士占比 49. 5%,是学术型硕士教育的主要模式,这一变化说明当前高校对学术型硕士培养要求更加复合;图情专硕招生持续稳定增长,招生占硕士招生总数的 68%,已成为硕士教育的主体,逐渐成为本专业对外拓展和社会服务的中坚力量。 这一趋势表明,硕士教育根据社会需要,逐渐由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更加注重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以适应数字时代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实际需求。 未来,坚守专业特色和内核的专业硕士教育仍将是学科发展的重点方向和突破口。
博士(含博士后)教育概况。截至 2024 年 8 月,中国大陆信息资源管理类博士点共计 21 个,博士后流动站 16 个,同时拥有博士点与博士后流动站的学科点13 个,占比 62%。学科点数量、招生规模稳中有进,一级学科培养成为主流。 相比 2021 年,博士点新增3 个、博士后流动站新增 2 个,博士招生规模稳中有进。 综合 2023 年各校博士拟录取名单和2024 年招生计划统计,共计招生 236 人,其中一级学科 176 人、图书馆学 9 人、情报学 30 人、档案学 11 人、其他二级学科 10 人。 以一级学科为招生专业的院校比例高达 75%,较 2021 年57. 1%大幅提升。 这反映出博士层次教育对学科改革的快速响应和敏锐把握,这一趋势也由上及下影响硕士、本科招生,预计未来博士招生数量会伴随着博士点稳步增长而持续增多。 但是博士(含博士后) 教育资源的地区分布仍存在较大不均衡,现有师资力量和博士点主要集中在北京、南京、武汉等传统优势区域,西部地区目前仅有四川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两个博士点,其他省份该领域博士(含博士后) 教育尚属空白区域。 未来应努力填补空白区域,合理分配教育资源,推动博士(含博士后)教育的均衡发展。
2022 2025 年间本科和学术型硕士招生规模总体保持平稳,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和博士招生则呈现较快增长态势。 研究生教育尤其是专业硕士培养已然成为学科人才培养的“主战场”。 可以预见,研究生教育仍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学科发展的重中之重。 未来应在进一步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同时,应着力优化培养模式,创新培养路径,加强产教融合,切实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为学科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高层次创新人才。
评论(注:图谋借助豆包生成式AI完成):
信息资源管理教育的转型与突围
——评《中国大陆信息资源管理多层次教育进展:2022-2025 年》
2022 年,“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一级学科更名为 “信息资源管理”,这一调整不仅是名称的更迭,更是学科回应数字时代需求的战略转型。《中国大陆信息资源管理多层次教育进展:2022-2025 年》一文以实证数据为支撑,系统梳理了学科更名后三年的教育发展态势,既呈现了多层次教育体系的成熟成果,也直面了发展中的深层挑战,为理解中国信息资源管理教育的 “现在与未来” 提供了关键参照。
文章最鲜明的价值,在于用精准数据勾勒出学科转型的 “增量” 与 “提质” 轨迹。截至 2024 年 8 月,全国 125 个本科及以上学科点构建起 “本科 - 硕士 - 博士 - 博士后” 的完整链条,其中硕士点 106 个(专业型 90 个)、博士点 21 个的规模,印证了 “高层次教育中心化” 的趋势 —— 专硕招生占硕士总数 68%,博士以一级学科培养为主(占比 75%),这与数字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信息人才的需求高度契合。更值得关注的是学科布局的 “均衡化突破”:新增学位点向中西部倾斜,四川、云南等地本科教育的进步,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京津冀、长三角的传统优势垄断;高校图书馆(如中国农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跻身硕士教育阵地,10 所院校的实践不仅拓展了教育场景,更让 “理论 - 实践” 衔接有了实体载体。此外,二级学科从 “图情档” 3 个扩容至 11 个,医学信息学、数据管理等交叉学科的涌现,也彰显了学科 “宽领域、跨学科” 的发展自觉。
但文章并未回避转型背后的 “成长烦恼”,这些隐忧恰恰是学科持续发展的关键命题。其一,区域失衡的 “惯性” 仍在:西部仅存四川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2 个博士点,青海、宁夏等地仍无本科专业,传统优势地区在师资、平台上的积累,并非短期政策倾斜可弥补;其二,学科泛化的 “风险” 显现:二级学科数量跨越式增长的同时,核心内涵却面临稀释 —— 当数学学院、数据科学学院纷纷开设相关专业,若缺乏统一的核心课程标准与学科共识,极易导致 “信息资源管理” 沦为 “筐式学科”,丧失自身特色;其三,本科教育的 “边缘化” 隐忧值得警惕:本科点 “新增 2 个、撤销 4 个” 的净减少,与研究生教育的快速扩张形成反差,若本科阶段未能夯实信息组织、数据治理等基础能力,研究生教育的 “高层次” 便可能成为空中楼阁。
面向未来,信息资源管理教育的突破需紧扣 “守核” 与 “拓界” 的平衡,文章提出的 “新文科建设”“产教融合” 方向,更需具象化为可落地的路径。其一,需以 “政策杠杆” 破解区域失衡:可参考中国科学院 “集团化协议” 模式,对西部院校给予专项招生指标、师资培训补贴,同时推动东中西部院校建立 “对口合作机制”,通过联合培养、远程课程共享补齐资源短板;其二,需以 “核心标准” 锚定学科边界:建议行业协会联合高校制定《信息资源管理核心课程指南》,明确信息伦理、元数据管理、数据安全等 “必修课”,在交叉发展中守住学科 “根脉”;其三,需以 “产教协同” 衔接教育层次:本科阶段可强化与公共图书馆、企业数据部门的实习合作,硕士阶段推行 “双导师制”(高校导师 + 行业专家),博士阶段聚焦数据治理、数字遗产保护等国家急需领域,实现 “本科打基础、硕士强应用、博士攻前沿” 的梯度培养。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信息资源管理教育的转型,本质是 “学科逻辑” 与 “社会逻辑” 的同频共振。当数字中国建设需要更多兼具技术素养与管理能力的人才,当数据要素市场化需要专业力量参与治理,这门学科的价值便不再局限于 “图书情报” 的传统范畴,而是成为服务国家战略的 “基础支撑”。《中国大陆信息资源管理多层次教育进展:2022-2025 年》的意义,正在于它不仅记录了学科的 “成长史”,更以数据为镜,映照出教育与时代同频的必然路径 —— 唯有在守正中创新,在突围中坚定,信息资源管理教育才能真正成为数字时代的 “人才孵化器”。
《中国大陆信息资源管理多层次教育进展:2022-2025 年》全文下载地址:https://www.libraryjournal.com.cn/CN/Y2025/V44/I413/124 。
延伸阅读:
田野:中国大陆图情档多层次教育.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327222.html
图谋按:《图书馆杂志》2022年第2期刊发田野《中国大陆图情等级多层次教育进展及思考:2016-2021年》,这是一篇基于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的专业教育实证研究“大作”(全文20页)与力作,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启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3646-1505119.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