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0日发现“全球前 2%顶尖科学家榜单”更新,高绩率先报道(https://mp.weixin.qq.com/s/b3QkR9kHjwgxzEsDZfhujA),中国共有12374位学者进入“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有31685位学者入选“2025年年度影响力榜单”。共有618所中国内地高校有学者入选(高校医学院/部、附属医院、直属研究所等一并纳入高校统计),较2024年有所增加。 我“第一时间”进行了跟踪,梳理了自身所在机构的情况,向有关方面提供信息服务,并答疑解惑。我将我所做的工作进一步梳理成可以公开分享的内容,仅供参考。
1.是否为上榜科学家提供证书或其他表彰凭证,或为这些数据的使用提供任何形式的认可?
信息来源:August 2025 data-update for "Updated science-wide author databases of standardized citation indicators".https://elsevier.digitalcommonsdata.com/datasets/btchxktzyw/8
Files第一个文档为常见问题解答: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docx
13.数据库中所有上榜的科学家都是优秀科学家,而未上榜的科学家就不是优秀科学家吗?
答复:并非如此!若某作者未上榜,仅因其一综合指标分值未达到上榜阈值,并不意味着该作者的研究工作做得不好。同理,部分上榜科学家也未必属于优秀科学家。引文指标本身存在局限性。
14.贵方是否为上榜科学家提供证书或其他表彰凭证,或为这些数据的使用提供任何形式的认可?
答复:不提供,这一点可参考上文第 13 题的答复。我们注意到,由于数据集已对公众开放,众多科研人员、非科研人员、管理人员、机构、组织及其他实体都可能使用过这些数据。例如,他们可能会汇总我们提供的信息、重新整理数据集、传播数据集或通过多种方式解读数据集。我们认为,数据的公开可获取性对提升透明度具有重要价值,但不应要求我们对这些数据集可能被使用或滥用的各种方式进行认可。再次提醒,建议谨慎使用引文指标,并仔细研读我们数据集中各项指标的生成方法。
图谋点评:榜单发布方(官方)的常见问题解答中明确告知不提供这方面的服务,因为数据集已对公众开放。有些场合职能部门会要求找第三方背书。一般人读懂榜单(数据集)并不容易。这个榜是动态变化的。能够留痕是更好的。最好是能由较为权威的信息服务机构出具凭证。工作实践中,我遇到一个实际问题,所在机构有位学者2024年入选了“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及“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且成绩良好,前者综合得分c排名116395,后者综合得分c排名35036。2025年却发现所在机构无此学者,刚开始猜测是否已调离?进一步核实发现,因为已发布版本反映的是计算时 Scopus 作者档案的状态,作者档案中机构隶属信息变更了,该学者作者档案中的“机构历史”曾有过13次修改,涉及5个机构,其中1个位为作者攻读博士学位的机构,1个位工作机构,3个为工作机构附属机构(研究院、重点实验室、科研创新平台)。
2.机构隶属信息修改方法
依据官网:https://elsevier.digitalcommonsdata.com/datasets/btchxktzyw/8 说明(Description),另请注意:本数据库已以存档形式发布,发布后将不再修改。已发布版本反映的是计算时 Scopus 作者档案的状态,因此我们建议作者确保自身 Scopus 档案信息的准确性。
如需更正 Scopus 数据(包括机构隶属信息更正),请勿向我们提交申请,应直接联系 Scopus 官方。建议通过 “Scopus 至 ORCID 反馈向导”(网址:https://orcid.scopusfeedback.com/)提交,以便未来引文指标数据库的年度更新能采用更正后的准确数据。
3.斯坦福全球前 2% 顶尖科学家榜单与国际权威大学排名体系
斯坦福全球前 2% 顶尖科学家榜单尚未被 QS、THE 等国际权威大学排名体系直接采用,但在以下三类场景中被高校、机构或媒体用作排名参考依据:高校自评与宣传排名(非官方);特定领域 / 机构的内部排名;媒体与地方政府的分析排名。未被国际权威排名采纳的原因:
(1)指标局限性:榜单侧重个人影响力(c 分值),无法直接反映大学整体科研实力(如学科均衡性、产学研转化);
(2)数据更新滞后:2024 年度榜单基于 2025 年 8 月 Scopus 快照,与主流排名(如 QS 使用当年数据)时间错位;
(3)学科覆盖差异:榜单含 174 个子领域,但 QS、THE 等排名更关注一级学科(如工程学、医学),难以直接对接。
4.全球前 2% 顶尖科学家榜单与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的联系与区别
核心联系:引文影响力的 “双轨验证”
目标一致:均以 “学术影响力” 为核心,通过引文数据量化科学家贡献,覆盖全球学者(Clarivate 约 6000 人 / 年,斯坦福约 16 万人,占全球学者 2%)。
方法同源:均基于文献计量学,关注高被引论文(Clarivate 要求单篇前 1%,斯坦福通过 c 分值综合反映),且均区分 “终身” 与 “年度” 影响力(斯坦福明确分榜,Clarivate 隐含在 11 年数据中)。
机构背书:Clarivate(科睿唯安)为 Web of Science 运营商,斯坦福团队为全球高被引学者(Ioannidis 教授),均具备学术公信力,被高校用于学科宣传(如深圳大学同时引用两榜数据)。
关键区别:从数据底层到评价逻辑的差异。
总结:互补而非替代
联系:均为引文影响力的权威量化工具,共同推动学术评价的透明化。
区别:Clarivate 是 “高被引论文的精英榜”(宁缺毋滥),斯坦福是 “综合影响力的全景图”(覆盖面广)。
建议:科研人员可同时关注 ——Clarivate 证明 “单篇顶尖贡献”,斯坦福展示 “职业复合影响力”;高校宣传可组合使用,如 “我校 X 人入选 Clarivate 全球前 1%,Y 人入选斯坦福前 2%,彰显学科梯队建设成果”。
延伸阅读:
1.王启云.关于“全球前 2%顶尖科学家榜单”的观察与思考.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460373.html
2024-11-17 11:09
本人做这方面的信息服务。在服务过程中,也会遇到种种质疑。榜单生成的原理与方法的充分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也是有难度的。数据计量方法(统计范围、计算方法等)存在不确定性。学科分类等还存在一定主观性。作者姓名拼写方式、机构的拼写方式与署名方式,可能存在歧义,“消歧“工作量很大。机构的英文表达多种多样,比如国内某某大学,有的是音译,有的是意译,有的经历过多次更名。若干场景,特别重视第一作者、第一通讯作者、第一单位,延伸的排列组合有很多种,还存在共同第一作者、共同通讯作者等现象。有的作者同一篇论文可能署名机构可能有好几个,有的作者工作的机构可能有好多个,有的机构同名作者有多位……有的作者,有中文名字,还有英文名字。此外,还存在其它特殊情况,有的作者正式刊发的文献中,姓名或机构拼写错误也是存在的。如此等等,全面准确地进行统计分析确实是很难做到的。
2.华侨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小百科:目前常见的几种高被引学者榜单.https://lib.hqu.edu.cn/info/1147/6368.htm
2023年11月16日
目前,共有3个有影响力的高被引学者榜单,分别是Clarivate高被引科学家、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三个榜单都是基于文献计算量学方法遴选具有引文影响力的学者,但是数据源和方法论有较大差异。前两者面向全球科学家、后者面向中国大陆学者。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启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3646-1502840.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