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 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

博文

圕人堂话题:编目外包

已有 493 次阅读 2025-7-30 05:51 |个人分类:圕人堂|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图谋按:2025年7月29日,圕人堂QQ群部分成员围绕编目话题展开了交流与探讨。这段关于编目外包的讨论,折射出图书馆行业在技术冲击与转型期的现实焦虑与深层思考,核心围绕 “效率与专业”“外包与自主” 的矛盾展开,观点多元且直击痛点。这场讨论既有对行业现实的吐槽,更有从业者对专业尊严的坚守与对未来的反思,为图书馆在效率与质量、外包与自主之间寻找平衡提供了鲜活的实践视角。

麦子:因为我女儿住在OCLC隔壁,今天看到一则当地新闻,转了给我,说他们俄亥俄的办公室因为AI等原因,解雇了80人,总共是800个雇员,所以1/10。

哈尔滨某高职是风:@麦子 地主家也没余粮啊。

麦子:没办法,时间到了。今年认识几个计算机的大学毕业的,除了一个因为去年夏天找了一个很好的公司实习,其他的都没有找到工作,估计以后能再找到工作更困难。人再厉害,也比不过日日夜夜在进化的。现在企业的效率是越来越高,财富聚集在有资本的人手里。

绿叶:@哈尔滨某高职是风 前几天学习,柯教授还语重心长的忠告大家:国外图书馆的状况比国内还糟糕,请大家吸收先进的发展我们自己,消极的就不要拿来宣传了[擦汗]以免影响决策层的决策和更加轻视!!!

麦子:@绿叶 糟糕的定义是什么? 我觉得中美的情况是很不一样的。美国图书馆的在职人数在最近十年是大幅降低,但原因之一是愿意做这个的人也少了。我们有一段时间,空位置大概是总数的30%, 有些位置开招三次,放低要求,还是找不到人。只能把位置撤了。

绿叶:@麦子 从教授的讲授来理解,应该是还是图书馆被边缘化,逐渐衰弱这一方面。

麦子:@绿叶 如果是这样的定义,国内的情况要严峻得多,美国起码没有这么多外包。

弯曲的直线:像编目外包,是采访工作(资源建设)大跃进的结果(我一直认为采访工作是细水长流的细活,精雕细刻的那种),背后的原因主要是规划缺失,管理无厘头,到头来着急忙慌,只能外求,实质是做事普遍不严谨、不认真的骨子里的卑贱,这种文化性的根源,必然导致认知能力与决策的反常。

河洛图刘:@弯曲的直线 昨天安徽图书馆(一位)副馆长讲的很贴切,图书馆人自己的不专业,说到底就是为了省事,无责任心导致的自身低落。

绿叶:@麦子 与会专家讨论时也多次呼吁图书馆业务不能整体外包,甚至提到涉及文化安全的高度。

弯曲的直线:@绿叶 采访外包相当于你递了一把刀,让一个不是执业医生的外行给你做心脏手术,离死不远了。

绿叶:@弯曲的直线 同时也有专家说现在数据商吹嘘的可给高校图书馆建设未来学习中心,也只是噱头,谁要是搭理他们谁就是小白鼠[表情],他们自己都还不知未来学习中心里应该包含啥[表情]。

弯曲的直线:@绿叶 哈哈,应该是傻白鼠。数据商逐利,图书馆入坑。

绿叶:@弯曲的直线 嗯嗯,专家说了,还是要我们自己从业人员自己强大才能不被忽悠,勉励我们:能力救图服务强图。

弯曲的直线:@绿叶 就是,雄起!图书馆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图漾:@绿叶 你得先证明未来学习中心自己本身不是噱头。这个东西最终肯定能建成,而且绝大多数就是用商家建的交差。

绿叶:@图漾 专家说的[表情]我可没有这能力不敢这么说,有专家在他所在的院校已经在有多少钱做多大事在开始往里装东西在建了,建成后好用估计会成为全国典范推广,咱们就拭目以待,静候佳音吧。

King Julien:未来学习中心如果都没有前瞻性的学习中心设计,还谈什么未来。目前大多数只是装潢的好看一点的自习室。

麦子:@弯曲的直线 这类的事情都是一环套一环。首先我觉得是系统上的问题,从图情教育开始每层有没层的问题,然后很多管理人员并不是业内的,觉得这事是人就可以做,不需要有什么门槛,所以从来也就没有什么专业可谈,基本是边学边干,但比如编目这东西,规则太多,而且有时是很深的东西(比如给书定subject headings和索书号,如果你不认为这样,请跳过),需要经验和知识。加上不认真,另外招标买了天量的书,要认真也认真不起来。反正自己做不行,所以还不如外包,然后就一屁股坐地上说:我们真苦啊,被边缘化了,收入也低。

麦子:@绿叶 现在已经太晚了,很多系统性的东西是需要在开始的时候就做的。比如我种过不少的树,开始没有经验,看看差不多直了,就算了,后来知道一定要旁边打两根桩子,绑正,而且要纠正一段时间,否则这树一定会歪。现在图书馆基本是处于晚期了,在说什么专业化和自强,作用已经不大了。

木木贝:编目外包后,图书馆领导对采编部的老师更是瞧不起了,因为2-3个外包人员能在1个星期能完成1万册图书的编目和加工,速度是采编部老师的5-10倍,所以领导以为采编老师的日常工作就是磨洋工,一天做个100-200本书就说累死累活的。

麦子:@木木贝 当然是这样,我本来就觉得这东西没什么难的,就是贴个标签磁条,每分钟可以做两本,外包的效率高多了。

麦子:我觉得现在一些人基本和以前工人进学校做领导没多大区别,而且更不如,因为觉得自己很懂,这个更可怕。

木木贝:当然,编目要做细做深做专业也是大有作为的,可惜领导不懂,也认为没必要,外包来得更有效率,成效立竿见影。我们上半年学校领导一直不同意图书馆买书,到放暑假后才同意,结果要在8月31日前采购2万多册书而且要完成编目加工,不外包还真搞不定[呲牙]我们上半年学校领导一直不同意图书馆买书,到放暑假后才同意,结果要在8月31日前采购2万多册书而且要完成编目加工,不外包还真搞不定[呲牙]而我每天守在电脑前,随时回答外包人员的各种问题,尽最大努力让外包人员按我们的编目规则来做。如果换了一拨人,编目规则的培训又得重新来过(虽然已经将编目规则形成了文字,但外包人员没耐心看规则喜欢直接问)。而领导是不会知道我们背后的付出的。而我每天守在电脑前,随时回答外包人员的各种问题,尽最大努力让外包人员按我们的编目规则来做。如果换了一拨人,编目规则的培训又得重新来过(虽然已经将编目规则形成了文字,但外包人员没耐心看规则喜欢直接问)。而领导是不会知道我们背后的付出的。

麦子:赞!

木木贝:他们有问题就问其实是好事,不然的话事后发现的各种问题要去修修补补才烦人。

麦子: 你说的我很好理解,的确如此。

木木贝:1.馆里使用国图还是CALIS数据?

2.馆里使用什么系统?

3.多卷书怎么著录?是集中著录做一条数据,还是分散著录,做多条数据?

4.西文影印版怎么著录?

5.分类采用几版分类?

6.馆藏字段是怎么做的?能否提供一下样本数据?馆藏地如何分配?

7.如果遇到重书要么?

8.著者号取号使用《通用汉语著者号》还是有学校自己的取号规则?

a.书中无著者,取什么?

b.著者有字母和数字的,是否要跳过数字和字母取号?

c.外国著者是否取汉译姓?

d.本书编写组是否取题名?

9.卷次区分要求中提到:卷次区分号:用以区分多卷书的不同卷次,集中分类的丛书、套装书也用此法

那:200$i区要区分吗  ?

比如:

200$a西游记 $i大闹天宫

200$a西游记 $i三打白骨精

200$a西游记 $i真假美猴王

西游记是总题名,$i是分卷题名

下面区分的两种情况,我们应如何做?

1.200$i按照卷次区分,从大闹天宫开始 给:1、:2、:3

2.$i按照不同种书处理,这三本给不同的种次号

丛书是有225$h的给卷次区分,还是只要是丛书都按照到馆顺序给卷次区分?

木木贝:这个外包人员还是挺负责的,一来就和确认各种问题。

King Julien:再过些年,等采编部没有懂编目的人,那外包人员就更自由了,随便编。

麦子:@King Julien 有些地方的采编部可能从来没有懂的人。

河洛图刘:@木木贝 事事都外包,也可以说图书馆门榴很低,所以图书馆可统统外包,图书馆可有可无。 事实就这样,人家干到半夜三更,其实就是人家手把快,工作时间长。

图谋简评:

    这段关于编目外包的讨论,折射出图书馆行业在技术冲击与转型期的现实焦虑与深层思考,核心围绕 “效率与专业”“外包与自主” 的矛盾展开,观点多元且直击痛点:

    讨论中,OCLC 因 AI 裁员的案例成为切入点,引出技术对行业岗位的冲击这一背景。而国内编目外包的现状更具争议:一方认为外包是 “规划缺失、管理粗放” 的产物,如 “采访大跃进” 导致的应急之举,本质是对编目专业性的轻视,甚至触及 “文化安全” 层面;另一方则以实操经验坦言,外包在效率上的优势(如短时间完成海量编目)难以替代,尤其在时限紧迫的场景下成为 “无奈选择”。

    更深层的分歧在于对 “图书馆专业价值” 的认知:有观点直指外包导致编目质量粗糙、图书馆自身专业能力退化,长此以往将削弱行业不可替代性(“事事外包则图书馆可有可无”);也有从业者分享了外包中的隐性成本 —— 规则培训、质量把控的隐性付出常被忽视,而管理层对编目专业性的误判(将 “精细作业” 等同于 “磨洋工”)加剧了困境。

    此外,讨论延伸至行业生态:从图情教育的断层、非专业管理的干预,到技术迭代下 “人不如 AI” 的焦虑,再到对 “未来学习中心” 等概念的理性审视(警惕数据商噱头、强调自主建设),均指向一个核心命题 —— 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终究依赖于自身专业能力的强化,而非对外包或技术的被动依赖。

    这场讨论既有对行业现实的吐槽,更有从业者对专业尊严的坚守与对未来的反思,为图书馆在效率与质量、外包与自主之间寻找平衡提供了鲜活的实践视角。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3646-1495754.html

上一篇:回家的时候,真想为家做点事
下一篇:实力与处境对行为的制约
收藏 IP: 180.105.252.*| 热度|

4 刘进平 郑永军 宁利中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2 18: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