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 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

博文

图书馆消亡论的历史回顾:从技术预言到现实演进

已有 195 次阅读 2025-5-1 07:49 |个人分类:圕人堂|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图谋按:2025年5月1日,圕人堂成员“碧沚东楼”说:“杭州市依托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成立全国第一家未来智能阅读馆,全馆采用人工智能和元宇宙技术,馆藏图书3000册,可以实现四类元宇宙体验空间、数字人、智能阅读机器人,并建立杭州首个全城阅读数智大脑、数字超市等。这意味着中国图书馆等全民阅读机构从ai时代后又率先进入未来智能时代,也意味着出版界开始替代传统图书馆和智慧图书馆工作。图书馆是否会消亡或转型为阅读馆。”图谋说:“不变的是变化。问题可以简化一些,随着业态环境的系列变革,图书馆而因需而变,是图书馆+还是+图书馆?图书馆不是吒儿,可以寻思 “从来生死都看淡,专和老天对着干。我命由我不由天,小爷成魔不成仙。”图书馆的路靠图书馆自己走是靠不住的,还得靠天吃饭。图书馆不是结界(一种超自然的界限或区域,具有特定的防护或隔离功能)。”随后,图谋让生成式AI“文心 X1 Turbo”代做“图书馆消亡论的历史回顾。”,以下内容为生成内容,。

      图书馆消亡论的提出与争议,本质上是技术革命与社会需求碰撞的缩影。自20世纪70年代兰卡斯特提出“无纸社会”预言以来,这一理论经历了多轮争论与实践检验,其历史轨迹揭示了图书馆在数字化浪潮中的生存智慧与转型逻辑。

一、理论起源:技术乐观主义的预言(20世纪70-80年代)

1978年,美国图书馆学家兰卡斯特在《情报检索系统》中断言:“再过20年,现在的图书馆可以消失。”其核心逻辑在于:

技术替代假设:计算机技术将全面取代纸质文献,电子资源可覆盖图书馆所有职能;

成本效益驱动:数字资源节省存储空间与人力成本,图书馆实体将失去存在必要;

社会行为变迁:读者将通过家庭或办公室终端获取信息,无需再到馆阅读。

这一观点迅速引发图书馆界震动。支持者认为技术革命不可逆转,反对者则强调图书馆的“社会基础设施”属性。例如,中国学者李明华在1996年反驳:“图书馆不会消亡,它将长久存在,因其承载着人类知识的系统性积累与传播。”

二、第一次冲击:数字图书馆的崛起与质疑(20世纪末)

20世纪90年代,数字图书馆的实践使消亡论再度升温:

技术实践:美国国会图书馆启动“国家数字图书馆计划”,法国、英国等国新建国家图书馆虽以纸质馆藏为主,但同步布局数字化;

教育震荡:美国芝加哥大学图书馆学院等名校关闭图书情报专业,中国高校图书馆学专业大幅缩编;

用户行为变化:搜索引擎普及使信息获取方式多元化,图书馆作为“唯一入口”的地位动摇。

然而,现实数据不断打破预言:

纸质需求刚性:全球图书销售量持续增长,学术领域对纸质文献的依赖未减;

功能迭代:图书馆转型为“信息枢纽”,提供电子阅览室、数据服务等新职能;

人文价值凸显:纸质书的阅读体验、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的象征意义,成为技术无法替代的“情感锚点”。

三、第二次冲击:全数字化实践与理论修正(21世纪初至今)

2011年,美国学者沙利文在《2050年高校图书馆尸检报告》中预测,大学图书馆将因六大原因消亡:

实体馆藏被数字资源取代;

数据库检索工具简化培训需求;

信息素养教育融入通识课程;

图书馆员转型为技术人员;

搜索引擎替代参考咨询;

经济压力挤压资源投入。

但实践呈现另一面:

混合模式成功:如法国国家图书馆新馆投资17亿美元扩建纸质馆藏,同时提供数字服务;

用户需求分层:学者依赖纸质文献的深度阅读,学生青睐电子资源的便捷性;

技术局限性暴露:数字鸿沟、版权问题、数据安全风险,使图书馆的“中介价值”不可替代。

兰卡斯特本人在1999年承认:“无纸社会的预言过于乐观。”图书馆界逐渐形成共识:消亡论忽视了图书馆作为“知识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四、现实演进:从“存废之争”到“功能重构”

当前,全球图书馆呈现三大趋势:

双轨制并存:纸质与数字资源比例动态调整,如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化率超70%,但仍保留海量实体文献;

空间再造:图书馆转型为“第三空间”,提供创客空间、文化展陈等非传统服务;

技术赋能:人工智能助力个性化推荐,区块链技术保障数字版权,但核心职能仍围绕“人”的需求展开。

五、历史启示:图书馆的“反脆弱性”

图书馆消亡论的争议史,本质是技术乐观主义与人文坚守的博弈。历史证明:

技术无法替代社会需求:图书馆作为知识公平获取的保障者,其公共属性超越技术形态;

危机倒逼创新:每一次“消亡预言”都推动图书馆升级服务,如从文献借阅到信息素养教育;

文化记忆的载体功能:纸质文献的长期保存价值,使图书馆成为“文明的备忘录”。

      未来,图书馆或将以“去中心化知识网络”形态存在,但其作为人类知识基础设施的使命,终将与技术共生演化,而非被技术终结。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3646-1484139.html

上一篇:综述摘要:科研人员AI素养与人工智能使用意愿的关系——智力谦逊的调节效应
下一篇:连云港的廉文化——山海间的清风明月
收藏 IP: 114.237.76.*| 热度|

3 刘进平 郑永军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2 03: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