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读刘锋等“观察者智能水平导致物理学三大理论差异,智能科学视野下的万物理论新探索”有感

已有 395 次阅读 2024-10-29 09:06 |个人分类:科技|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关键词: 刘锋,标准智能体模型,物理学三大理论,大历史观,螺旋式演化

https://mp.weixin.qq.com/s/gPgrdv_KQQiS5JugHx1V5g

读后的第一印象是,文章立意高远视野开阔。

一开始便如同欧几里得几何学那样提出公理,也就是“标准智能体模型”,以作为全文乃至后续研究的出发点。把当前物理学和智能科学未解的问题归结为新的“两朵乌云”,试图以α引力和Ω引力统一物理学、宇宙学和智能科学等多个领域。作者对主观与客观,时间与空间等基本概念赋予新的定义,对物理学三大理论的分析富有启发性。作者设计的思维实验显示了“万物理论”具备宽阔和深入的解释功能。论文体现了研究团队长期的积累。

作为3万余字原文的缩写,此文中“观察者的智能状态,宇宙的智能状态,宇宙构成元素的智能状态,宇宙的确定性属性,宇宙的主客观属性,时空主客观属性,时空的相对性属性,系统是否具备智能演化属性等八个方面”的论述宜稍作展开。

建议:有必要特别关注热力学第二定律,熵。

        笔者曾著文“大历史观视野下的人工智能”(系统科学学报20164。参见:“科学网—再论大历史观视野下的人工智能 - 吕乃基的博文”),其中某些观点与此文有相通之处。

 

1.螺旋式演化。参与高级循环的物质的量越来越少,大部分物质退回到低级循环。只有极少数“激发态”得以进入文中的“欧米茄点。故而“整个宇宙演化为全知全能智能体”存疑。循环的周期越来越短。生成人后,演化继续以进化与退化共存的方式螺旋式推进。该图中“进化”与“退化”两个箭头,正对应于“向上/欧米伽场”和“向下/阿尔法场”。

   

2.在浩瀚及发散的地方性知识和个人知识之后,最新的收敛是ChatGPT。在此基础上,面向无穷无尽千变万化的场景,形形色色人形或非人形的具身智能,则是收敛后的发散。

   

3.人不是自然界演化的终点。

 

 

4.亚里士多德曾论及由形式与质料构成的阶梯。阶梯一端只有质料没有形式(奇点/阿尔法点/绝对空?),另一端只有形式没有质料,形式完全摆脱质料的羁绊(欧米伽点)。

笔者将“新探索”一文转发到相关的好友与微信群,初步的反馈是:

可以开拓思路,但不严谨,因为他这种考虑不能进行量化,纯属哲学思考,或者叫哲学游戏。科学范畴的数理化,是在能够量化基础上的推理和计算……

可探索,没有文中那么容易,而且有些概念不知来自何处。等等。

概括起来看,由于“新探索”之“新”,其一,与现有的概念体系之间没有直接和明显的逻辑联系,而是另辟蹊径。由此令读者生发疑惑:新探索是否有依据有道理,是否有价值有前景?还有“万物理论”的提法。

传统语境的框架束缚了思想的翅膀,而“新探索”开启了新的语境以放飞思想,但也不是无根无据的空中楼阁,而是既与现有概念体系存在某种“大跨度”的联系,也在某些局部得到支撑。

反馈的评论既肯定“可以开拓思路”和“可探索”,也指出了问题之所在。

其二,“新探索”虽然述及人工智能,但没有聚焦于此,而是抽象到“万物”的高度以居高临下,却因此而缺少关注的热度。笔者的转发,评论者寡,或许说明了这一点。这就涉及常说的“抬头看路”和“低头拉车”的关系。“新探索”虽高度抽象,但在相当程度上源于作者在人工智能、互联网和大数据等领域的多年耕耘,因而必然回过头来对相关领域的发展产生某种“路”的作用。

在理论上构建传统与新探索的联系,在具体的研究对象上建立起与热点问题的联系,并在这一过程中完善“新探索”,这三点或许是作者团队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0844-1457445.html

上一篇:《500年古典音乐史》观-听-议——音乐素质测试
收藏 IP: 121.225.114.*| 热度|

5 胡业生 许培扬 郑永军 王涛 刘锋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 09: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