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中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jiping

博文

中国应该把空间探测的注意力放在火卫二上

已有 3909 次阅读 2012-9-3 07:56 |个人分类:个人学术观点|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中国, 注意力, 火卫二, 空间探索

中国应该把空间探测的注意力放在火卫二上


蒋继平

201293


根据现有的天文学知识, 我们的近邻火星有两个天然卫星, 一个是“福博斯(Phobos)”, 另一个是“德莫斯(Deimos)”。 福博斯靠着火星较近, 被称为“火卫一”,它的体积要比德莫斯大一些。 德莫斯离火星较远,距火星23459公里,体积很小,直径大约在15公里左右, 是太阳系中最小的卫星, 它的形状有点像“石锁”, 它是由富含碳的岩石组成, 有很深的地坑。


目前人类对火星为什么会有这两个卫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我本人认为它们是火星人按照计划安置在轨道上的天然空间站,是火星人开发和移民地球的“驿站”。 有关这点, 请看我的【火卫1火卫2和月球是”上帝”开发地球的空间站】(1)。


近来, 美国已经将“好奇号(Curiosity)”无人探测器送上火星的表面, 并正在对火星的表面特征进行采样分析, 这是人类探索其他星球获得成功的第一步,其意义非同寻常。 可是, 在我看来,这种探索获得突破性进展的概率是很低的。 我的主要理据是火星的目标太大。 根据现有的天文学知识, 火星的表面积相当于地球的三分之一, 大概接近于一亿四千五百万平方公里。 而好奇号的体积只有一辆汽车那么大。 一个体积如此渺小的探测器, 要在如此庞大的区域寻找具有代表性的事物, 其成功的概率是很低很低的。


让我们进一步设想, 假如外星人派一个地球探测器到地球来采集情报, 它的着陆点可能在大洋中, 在高山, 在沙漠, 等等。 那么, 它采集到的情报一定是很片面的, 不可能代表地球的整体情况。


鉴于这样的分析, 我认为人类应该集中力量先对火卫二进行详细的勘察,派遣无人探测器登上火卫二进行实地考察。


我的主要理由是火卫二的体积很小很小, 其直径只有15公里左右, 其表面积最多也只有几百平方公里。 在这样有限的区域内,很容易弄清楚它的整体特征。 进一步来说, 假如火星确实曾经有过先进文明,那它很可能会在火卫二上留下标记。 有关火星文明,我是确信无疑的。 在科学上证明这一点, 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根据我本人目前掌握的相关信息, 我认为火卫二是火星人从外层空间陨石层(Aerolite layer)选择和通过变轨安置在火星轨道上的天然空间站, 是火星人用于开发和移民地球的空间发射场。


我的主要依据是:


  1. 它的体积很小, 其引力很小很小, 几乎没有大气层, 这对发射超大型宇宙飞船很有利。而且, 可以用更高的速度发射和飞行, 从而从火卫二发射宇宙飞船比从火星直接发射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结果。

  2. 它的形状很特殊。 从现有的图像看, 它的一面是一个平台, 这很像是一个大型空间探测器的装配和发射场。

  3. 它上面有很多很深的石坑。 这些很深的石坑是怎么形成的? 天然的? 不太可能。 我猜想是火星人挖的。 火星人把它从陨石层选中后, 就在上面挖坑和装填核动力燃料, 然后按照火星人的指令将其运到火星的固定轨道上。 因为需要随时调节这块陨石的飞行速度和方向,使其按照设计方案到达预定轨道, 所以, 就必须在其上的不同方位安放核动力材料。这样一来,这块陨石上就会有很多石坑。 因为运送这块陨石需要驱动和减速两个对应的力量来达到设计需要的轨道, 这就需要在这个陨石的不同部位安放不同数量的核动力材料。 因而, 在这块陨石上, 必然在一个面具有更深更大和更多的石坑。

  4. 从形状来看, 它的一头有一个很陡峭的绝壁。 这个绝壁不像是天然形成的,而是人为加工而成的。这个绝壁大约在2公里高和10公里宽左右。

  5. 在这个绝壁的一边, 似乎有一个大型的“厂房”(绝对没有开玩笑的意思)。

    我预测人类对火卫二的实地考察也许可以揭开地球生物的起源和来历。

    假如我是中国科学院空间开发和探索的决策者的话, 我一定会首先选择火卫二做实地考察的首要目标。 我的设想是首先派机器人登陆火卫二, 就像美国的好奇号火星车一样, 对火卫二进行全面的实地考察。 这样做的话,一方面可以避免重复美国的实验, 走自己独创的空间探索之路。 另一方面, 可以为人类提供新的信息。

    我认为在中国当前的环境体制下, 已经具备进行这方面具体部署的条件了。 所以, 应该紧紧抓住这个历史机遇,走自己独立的空间探索之路, 为人类的未来作出炎黄子孙的杰出贡献。



  1.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3132&do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03132-608633.html

上一篇:我对上帝的科学认知
下一篇:两种大牛之间的争论(下)
收藏 IP: 98.208.235.*| 热度|

2 齐国臣 陆俊茜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14: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