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zlefd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zlefd

博文

建立有利于调动我国社会科研潜力与活力的多元化科研体制

已有 356 次阅读 2025-4-21 15:50 |个人分类:科新思想方法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建立有利于调动我国社会科研潜力与活力的多元化科研体制》

         目前从我国科研的措施来看,属举国体制的计划科研。其程式为:成立科研小组;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科研课题和科研基金;申请成功后进行登记备案(课题和科研基金都有专门编号)并启动科研;完成科研任务后有关部门进行检验;检验获得通过,则给予奖金鼓励或允许申报科学技术奖等等。这种计划科研体制的模式,能整合资源,优化组合,打歼灭战,有助于解决急须解决的科技问题。毫无疑问,这种计划科研象有统一指揮的阵地战,已为我国发展立下了卓著的功劳。

        但在当今世情国情下,我国科研仅有这样单一的阵地战已很不适应我国科研实际发展需要。正象有学者指出:我国科研体制存在很大的弊端,看看我们的芯片技术,看看我们的人工智能,哪一项是科研机构的贡献,多是产业界自身,尤其是民营企业自己干出来的;国家花费大量的经费,聚集众多的尖端人才,为的是在关键时刻能攻坚克难,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国家的这些正规军不顶用,反而是非国家正规軍的游击队在这些方面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这不得不让人深思。

         目前,我国科研体制确实存在有失偏颇的一面,我们除了应有国家管理的计划科研这种象阵地战一样的主战场外,还应有象游击战、麻雀战、地雷战等多种非阵地战予以配合,即在计划科研外,我们还应该有各种非计划科研的自主科研或自由科研予以补充和丰富,才能使我国的科研取得理想的大面积成续。

         自主科研最大特点和优点是无须等、靠、要上级部门布置或批准的课题和基金,全靠单位或个体将亲自实践中碰到的前人未解决的问题作科研课题,自筹科研经费进行科研攻关。在随着我国科研队伍扩大,现有国家的科研基金难以覆盖全国高速增长申请需求的今天,使得“我国近十年国家基金资助率持续降低,导致人才流失,影响科技发展”;而自定课题自筹资金的自主科研对缓解我国科研基金僧多粥少,以及减少对有限科研基金“过度竞争引起危害”(此段上引号内均为国家基金委语)具有功不可磨的积极作用。

         特别是科研不同于产品的“重复性生产”,可以予先计划按排而毫无可能有失敗风险的承担;科研是一种充滿不可知的“探试性生产”。从科学史上看,越有高价值的科研,往往越有高机率的失败风险,而使投入的人力财力智力都“打水漂”,对单位和个人造成巨大损失。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们的科学史,只写某人某人取得成功,在成功者之前探索道路的,发现‘此路不通’的失败者统统都不写,这是很不公平的”,“在科学上,每一条道路都应该走一走,发现一条走不通的道路,就是对科学的一大贡献”。从爱因斯坦对发现“此路不通”科研者的充分肯定和鼔舞的另一面也可看出,科研失败率是很高的,只是没宣传而外人都有所不知罢了。由此可見,与国家的计划科研相比,那种根据实践需要而自定课题、自等资金、自担风险的自主科研,在我国有其多方面的难能可贵之处,理应得到全社会特别是国家层面的认同和鼓励。国家对自主科研的最后成果,应与计划科研成果一视同仁:无论国企还是民企、公立的大学或科研单位还是私立的大学或科研单位、无论团体还是个人,等等,在对待科研成果上,不应有所歧视或偏见。自主科研的成果,只要经检验确认能为国家赢得经济(包括产值税收增多等)或社会效益,上级部门同样应给预奖励和允许申报我国的科学技术奖,而不应以未曾预先向有关部门申请课题、基金等的备案登记,而取消对其受奖励和申报奖励的资格。

         当今荣获诺贝尔经济奖的最新认识是,属于生产关系的先进体制,是促进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既已认定科学技朮是第一生产力了,那么决定科技水平高低的科研体制,无疑应是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第一动力了。我国只有采用最佳的科研体制,对计划科研与自主科研采用同样预以鼓励的“两条腿走路”的科研方针,使我国的科研体制不断完善而具有充沛的活力,形成我国丰富的多元化科研体系,才能全面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会的科研潜力和活力,充分调动全国各部门、各基层乃至个体科研积极性,提高我整个民族的科学素质和对科学的热情和热爱,进而水涨船高地不断地持续推动我国科学技朮的进步和发展。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720180-1482841.html

上一篇:我国科教界的光荣使命——实现理化教材没国人定律“零的突破”
收藏 IP: 115.60.52.*| 热度|

1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6 09: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