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转载]夏笳的魔法世界

已有 3279 次阅读 2014-9-22 13:15 |个人分类:科林散叶|系统分类:人文社科|文章来源:转载

夏笳的魔法世界

2014-09-19 中国科学报 

 作者:张晶晶

“它平行于现实世界之外,却无限广大,拥有无穷无尽的可能性,并且自己的成长变得越来越深邃壮大。”

  “它平行于现实世界之外,却无限广大,拥有无穷无尽的可能性,并且自己的成长变得越来越深邃壮大。”

  本报记者 张晶晶

  “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哥白尼,几乎我所知道的物理学家都在上面,齐全得可以编进百科全书了。”在夏笳的成名作《关妖精的瓶子》里,物理学家麦克斯韦遇到了一只服侍过诸多科学“大咖”的妖精,他与前辈们一样和妖精打赌,也一样取得胜利,成为妖精的主人。

  这篇脱胎于“麦克斯韦妖”的小说,让科幻作家夏笳一炮而红,并凭借此文获得了2004年中国科幻文学最高奖“银河奖”。而10年后的今天,夏笳已经揽获了5次“银河奖”,以及2次华语科幻星云奖。

  在科幻界有着“美少女”之称的夏笳,大学时是北大物理系的学生,虽然自小喜欢看故事、写故事,但是从没想过会将文学创作作为自己终身的事业。但在后来的研究生阶段,她先后在中国传媒大学读了影视、在北京大学读了中文,今天她更是回到故乡,在西安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科学院中文系任教。

  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谈到未来的规划,夏笳的回答颇有自己作品的风格,也十分令人动容:“好好活,好好写。继续成长,永生不死。”

  假装有一天

  夏笳从小生活在一个理工科氛围浓厚的家庭,本名王瑶。她的父母都是大学老师,每天在实验室和各种数据打交道,常常忙得顾不上管她。父母不管她的另外一个重要理由是—她是那种不太需要大人操心的小孩。

  “我可以一个人窝在家里看书看一整天。”从没有字的图画书,到各种童话、小说、历史、科普读物,甚至像《辞海》《现代汉语词典》之类的大部头,夏笳都可以像看故事书一样来来回回翻很多遍。

  看书以外,夏笳还常常和自己的好朋友玩儿讲故事的游戏:既有从电视和书里看来的故事,也有自己编出来的。“总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掺在一起。对我们来说,编故事是一种非常轻松而又好玩的游戏。”夏笳回忆说,俩人只要用“假装有一天”开头,后面的故事就会源源不断地跟着冒出来。

  从那时候起,夏笳就拥有了自己的魔法世界:一个由想象力创造出的、专属自己的小小世界—“它平行于现实世界之外,却无限广大,拥有无穷无尽的可能性,并且自己的成长变得越来越深邃壮大”。

  如果时间机器被发明出来,你会回到过去改变哪些事情?

  这应该是每个科幻迷都思考过的问题。夏笳的答案是自己不想改变任何事情,“尤其是不想改变那些与我的家人和朋友有关的经历。一旦改变,我也就不再是今天的我”。她说虽然对今天的自己并不十分满意,但却是独一无二的。“我很珍惜迄今为止拥有的一切。”

  《汨罗江上》的时空对话

  夏笳的科幻启蒙老师是著名科幻作家郑文光,今天夏笳的家里依然珍藏有郑文光的作品集,并且还会经常拿来重温。她评价说,郑文光的科幻小说适合给孩子看,但并不幼稚。

  “里面会有些复杂的人和事,但又很纯粹,像大海,深邃而又透彻,包罗万象。”其中夏笳特别喜欢的是长篇小说《战神的后裔》,一群中国人去建设火星,里面的人物没有完美的性格,但却是活生生的。因为这篇小说,火星变成夏笳的一个梦想—希望在有生之年去一次火星,去看一看那片寄托着人类梦想的荒凉土地。

  夏笳对自己的作品没有什么偏爱,即使是最初略显稚嫩的作品,在她看来都是那个阶段的自己留下的最好印记。而作品中比较特殊的、对自己意义深刻的,是2008年与“银河奖”失之交臂的作品《汨罗江上》。

  小说全文为书信体,讲述一个自称“X”的科幻迷,通过电子邮件与科幻作家“小丁”通信。信中,X将自己构思中的一篇科幻小说《汨罗江上》一段一段发给小丁请他指教。而故事中的故事,则是讲述了一个来自未来的年轻人,为了通过心理历史学考试,一次又一次穿越时空回到战国时代的汨罗江畔,与一心决意要投江的屈原探讨生存与死亡的问题。在最后一封信中,X告诉小丁—“你即将死于2007年的7月”。事实上,X是在2077年,以一个九十岁老人的身份,通过可以向不同时间节点发送邮件的“T-mail”给他写信。

  这篇小说是夏笳为了纪念英年早逝的科幻作家柳文扬而创作,“T-mail”技术的设想也来自柳文扬的一篇小说。夏笳用了“艰难”两个字来形容创作时的状态—“因为有许多话,是我想通过X之口向柳文扬说的”。

  2077年尚未到来,如果未来真的出现“T-mail”这种技术,夏笳的这些话就有可能被柳文扬听见。这样一篇探讨科幻小说写作本身的“元科幻小说”,除了故事本身,更重要的是阐释了一些一直困惑夏笳本人的问题。她思考的结果通过《汨罗江上》发表之后,很多熟悉柳文扬的读者提出了更多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夏笳所期待的写作意义也开始实现:“它不是一个已完成的东西,而是一个过程,一种对话,一段旅途。”

  科幻游走于边疆

  硬科幻和软科幻之间的争议长久不息,夏笳的作品在一些读者眼里介于两者之间,甚至被起名为“稀饭科幻”。在夏笳的定义中,科幻是一种在有关“人”的知识话语中展开的现代性神话,并且通过不断尝试突破这一话语体系与其外部之间的“边疆”(frontier),传递出“人”这一历史主体在一个变动不居的、被现代科技所图像化了的世界中所生出的恐惧与希望。

  因此,科幻小说可以说是一种诞生于“边疆”之上,并伴随“边疆”不断游移迁徙从而生生不息的文学。

  “这边疆绵延于已知与未知、魔法与科学、梦与现实、自我与他者、当下与未来、东方与西方之间。因为好奇心而跨越这边疆,并在颠覆旧识和成见的过程中完成自我认知与成长,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正因为人类对于世界和自身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夏笳的结论是,对科幻很难作出一刀切的区别和界定。

  但可以确定的是,科幻永远不会是已完成的,而是一种永远处于生长状态的、具有革命性潜能的事物。

  之前已经开了3年科幻写作班的夏笳,对于三尺讲台已经非常熟悉。下个学期,她就要站上西安交通大学的讲台上,在这所理工气息浓厚的学校里,与科幻迷们开启一段全新的探索之旅。

  《中国科学报》 (2014-09-19 第12版 视界)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829895.html

上一篇:[转载]诸城:秸秆不烧 变废为宝
下一篇:狄奥尼修斯式教育
收藏 IP: 168.160.20.*| 热度|

1 李轻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08: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