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乐观者的大脑也是相似的
武夷山
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的开篇写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有意思的是,最近有研究表明,乐观的大脑也是相似的。
据美国《科学美国人》杂志的Today in Science网站 2025年11月11日报道(DS翻译,我调整):
育儿悖论
与非父母成年人相比,父母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报告更多压力,但总体生活满意度也更高。这一矛盾被称为“育儿悖论”。心理学家们近期通过扫描35位父亲在孩子出生前后的大脑,并询问他们的压力和生活满意度水平,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发现,那些在成为父亲后人生意义感仍保持稳定或增强的人,其大脑颞极和脑岛皮层(这两个区域对于将生活情境化是至关重要的)的活动性有所增加。
有趣之处:一位新父亲可能会因不眠之夜而感到不堪重负,但仍能将此经历理解为有意义的人生的一部分。研究结果表明,具有挑战性的短期情绪(如极度疲惫或压力)可以与长期的满足感分离开来——这可能是由于两者背后涉及不同的大脑处理过程。
专家观点:“诸如颞极和脑岛皮层之类的整合区域,能够让积极和消极的事件融合在一起,可能形成一个促进长期幸福感的框架,”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研究情绪神经科学的助理教授 Anthony Vaccaro 写道。
乐观者 vs. 悲观者
乐观和悲观在人类大脑中呈现出不同的活动模式。研究人员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仪对数十名研究参与者行了扫描,让他们想象好事和坏事发生在自己及配偶身上的情景。然后,科学家们观察了与想象未来事件相关区域——位于大脑正前方中部的内侧前额叶皮层——的大脑活动。他们发现,乐观者的大脑活动模式更为相似,而悲观者的大脑则彼此各异。
有趣之处:文化价值观可能在驱动这些观察结果,尤其是在乐观方面。被社会所看重的事物——例如拥有广泛的社交联系或保持乐观——会导致个体的行为或思维趋同。
可行之道:“一个人悲观的方式可能有很多种,而乐观的人往往会趋同于少数几种共同的、关于充满希望的未来的心理模型,”南加州大学的社会神经科学家 Elisa Baek 说。悲观也有其优势。"有证据表明,有些人可以是‘防御性悲观者',这实际上能帮助他们更好地为未来做准备,”新西兰怀卡托大学的心理学家 Aleea Devitt 说。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武夷山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509929.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