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细分类:信息杂谈2
武夷山
4. 信息:“四两拨千斤”的关键(2010)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287071.html
南京大学哲学系沈骊天教授和魏云芳在《系统辩证学学报》2004年第3期发表文章,“后现代哲学的挑战与系统哲学的回应”,文章说:
宇宙固有的广义的信息是运动的质,而物质材料、能量则分别对应于一定物质的量、运动的量。
(博主:我们一般说,能量、材料、信息是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沈教授将信息看成是“质”,我觉得它相当于老话“四两拨千斤”中的“四两”;将物质材料和能量看成是“量”,它相当于“千斤”。这个看法很有意思。四两是可以拨千斤的。迄今,中医药学有一点“四两拨千斤”的味道,其余多数技术领域迄今的做法与思路,都相当于找能量与材料死嗑,而不懂得如何四两拨千斤。 )
沈教授在文章中提出了“信息生命观”:微弱的有序即潜在的或弱小的信息,与强大的无序即拥有强大物质能量的无秩序物质相互运动时,在一定条件下就可通过前者对后者的组织而转变为强大的有序,0+0=1。(博主:无极生太极?)
5. 信息的性质 (译诗)(2008)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27042.html
噪声和随机性
是信息的常伴。
诗歌是立在雕塑基座上或装在人心里的一丛比特。
诗歌是信息爆竹。
诗歌是坚硬的、闪亮的信息金刚石。
诗歌是压缩了的洞见,
状态不稳,可能爆炸。
6. 信息悖论(2008)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44762.html
Sheizaf Rafaeli(以色列海法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海法大学信息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和Daphne R. Raban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Knowledge and Learning创刊号即2005年第1-2期合刊发表Information sharing online: a research challenge一文,提出了在线环境下的“信息悖论”。
第一个悖论:信息与知识既是私有品,又是公共品。
一个事物的身份是很重要的。“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身份不明不好办。信息就是身份不明的。如果完全将信息作为公共品来管理,就会出现“公地的悲剧”;如果完全将其作为私有品,又会出现信息垄断问题。
在网络环境下,信息市场到底怎么管理?仍在摸索之中。“各庄的地道都有许多高招”。例如,网络报纸的做法是当日新闻免费看,过期报纸的查阅要收费;网络版期刊则相反,浏览现刊多半要收费,过刊也许开放给大家。
第二个悖论:信息的无价与有价。
再不可或缺的东西,定不了价的,控制不住的,只能免费。比如,空气只能是免费的。网上有很多免费信息,但免费信息经常被用作诱饵,诱使消费者去购买其他产品和服务。这种免费是真免费还是假免费呢?
第三个悖论:信息传播的自由与不自由。
从法律上说,美国既有《信息自由法》,又有保护与限制知识产权之应用的知识产权相关立法。二者是否矛盾?拿中国的情形说,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百姓可以免费获取大量的政府信息。但是,去政府部门或存放此类信息的公共图书馆去查阅,仍然很不方便。假如有一家公司付出劳动,将公开的政府信息给数字化,做成便于检索利用的数据库,则百姓就方便得多。这样,不愿花钱的,可以自己上门查阅;愿意花钱的,可以上网查收费数据库。问题是:谁允许那家公司做这样的事?我们经常面临“想做好事做不成、做了好事惹官司”的困境。
第四个悖论:信息的拥有与共享。
由于数字化的普及,由于政府信息公开之类法规的问世,人们可获取的信息越来越多了。与此同时,获取的反面——共享——则普遍受到忽视。由于信息公开,“你的就是我的”;我拥有的信息得把得牢牢的,“我的还是我的”。那么,信息共享是很难长期维持下去的。
相关阅读
博文细分类:信息杂谈1,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479885.html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武夷山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505436.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