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记者采访谈科普图书翻译
武夷山
2009年11月19日的《科学时报》发表了该报记者杨新美的文章《经典科普读物经久不衰的背后》,文章的最后几段是采访我的内容。现贴出这几段话:
别莱利曼作品的内容大多集中于数理化学科,目前我国科普著作出版情况也是如此,主要集中在数理化学科,而动物学、植物学等其他自然科学领域的科普著作寥寥无几。北京大学教授刘华杰表示,这种情况可以改善。实际上国外出版的其他自然科学领域的优秀科普著作非常多,出版社应拓宽视野,引进出版更多非数理化学科的科普著作,让国内的读者也能吸收到其他学科知识。对此,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总工程师武夷山也表示赞同。
一说到科普书,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来自美国或英国的,因为近几年,国内可见的科普书多半来自这两个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来自非英美国家的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翻译著作还是不少的,来自非英语国家的科普著作相对说来很少。自然科学领域译著的来源愈来愈集中于英美国家,从非英美国家引进的科普著作越来越少。我们太注重英文科普书了,对其他语种的优秀科普书还发掘得不够,对非英美作者撰写的英语科普著作关注得也不够。”武夷山说。但实际上全球很多国家都有优秀的科普著作,别莱利曼在50 多年前就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
“在这方面日本做得很好。”武夷山说,一直以来,对于优秀的国外图书,无论是人文社科还是科技著作,日本总是以最短的时间翻译成日文。虽然日本国民的平均英语程度稍逊色一些,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了解世界上最好的、最新的成果。而中国则不然,亟待翻译的优秀书太多,可是真正翻译过来的太少。在图书引进方面,我们比日本、中国台湾差得多。
我国出现这种情况,究其原因是什么?根据武夷山的观察,这与我国外国语言教学过分偏向英语的情况有关。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里曾经有个国外情报研究部(现在更名为战略研究中心),曾经拥有熟练掌握英、俄、日、德、法这5个对于科学技术来说最重要语种的很多研究人员,而现在只剩掌握英语和日语的研究人员了。当然,这与英语是国际科技界的通行语言有关。不同语种语言能力在国民中分布的严重失衡,可能阻碍了我国引进其他语种优秀图书的进程。一种语言承载着一种思维方式,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来说,引进不同语言的译著是非常必要的。大部分的引进书都是来自英美国家,使百姓无法了解其他国家优秀科普作品所蕴含的不同见解,这是令人遗憾的。
目前,且不说其他语种,愿意做英语科普著作翻译的人都愈来愈少,这种局面如何才能改善?武夷山认为,首先要改变对科技著作翻译的偏见,似乎译著总是比自己写的书要低一等。现在,科普书可以参与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评选,这与过去比是巨大的进步。但是,获奖著作中暂时还没有译著的影子。另外,我国如此多的出版基金,却没有一个出版基金会是充分支持科普著作翻译的,如科技部的国家科技学术出版基金明文规定,不资助译著。
日本则很重视这个问题。它们的出版社是很愿意出版译著的。它们的方针是通过翻译的方式,尽快将其他国家先进的、有启发性的理念引进到国内,惠及百姓。
只有健康的环境,才可能会使得国内引进优秀科普书往好的趋势发展。或许,我们需要的是更多政策的支持、更平衡的外国语言教学,出版人的责任感和重视……看来引进优秀科普书,开拓国人视野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武夷山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469682.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