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
切脚语
2025-1-20 07:38
阅读:769

 切脚语

武夷山

 

我在博文“丁惟汾《俚语证古》摘抄(3)”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705068.html)中抄了一个例子:

胡同合声为巷(古读虹)。

俗文的“胡同”原来与雅文的“巷”是合声关系,有趣!巷(古读虹),说明HX相通,故巷的另一读音是Hang(巷道)。

 

2025119日《北京晚报》发表董树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教授,1936年生)的文章《汉语方言中的“切脚语”》。按照此文的逻辑,胡同合声为巷(hong),也应属于切脚语的一例。该文全文如下:

 

汉语方言中的“切脚语”

北京晚报 | 20250119

  董树人

 

  一位年轻朋友在阅读元代作家睢景臣所作的《哨遍·高祖还乡》时,对其中的两句话不大理解。他问我:“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胡阑’和‘曲连’是什么意思?”

 

  我答道:“‘胡阑’和‘曲连’都是汉语的‘切脚语’,‘切脚语’即运用切音的原理,用反切上下字代替本字。‘胡阑’的意思是‘环’,‘曲连’的意思是‘圈’,二者都是指圆圈。”

 

  如今的汉语方言中依然存在切脚语,像“胡阑”“曲连”等词,在河北邯郸、陕西商洛甚至青海的一些地方,仍能听到。记得邯郸的一位干部早几年对我说,有一次下乡工作,他遇到一个男孩子指着月亮外沿的圆圈说:“你看这个大曲连!”

 

  北京方言中,也有不少切脚语。

 

  旧时姑娘在新婚期间,娘家为其扎搭的席篷车,叫“蒲楞车”。其中的“蒲楞”,就是“篷”。

 

  芙蓉花又叫“蒲楞花”,其中的“蒲楞”,则是“蓬”。同样,“一蒲楞马蔺”就是“一蓬马蔺”,“蒲楞”是马蔺的量词,等同于量词“丛”。

 

  昆虫尺蠖在北京叫“步距”,它爬行时,身体一纵一纵的。有人把一纵一纵的说成“一拘连一拘连的”,其中的“拘连”,就是“捲”的切脚语。

 

  要说流行最广、使用最多的切脚语,莫过于“机灵”和“窟窿”,前者为“精”的切脚语,后者为“孔”的切脚语。这两个词的出现频率很高,以至于现在没有人意识到它们是切脚语。

 

  一些研究古汉语声韵的中外学者认为,这些汉语切脚语的存在,是古汉语有复辅音的一个佐证。像“环”“圈”“篷”(蓬)“捲”“精”“孔”,它们在古代的声母很可能分别是hl-ql-pl-jl-jl-kl-,而非现在的h-q-p-j-j-k-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武夷山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469540.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3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