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发展中的群集效应:意大利瓷砖业的启示(1999)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 武夷山
(发表于《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9年第5期)
在成功产业的发展演化过程中,往往能观察到所谓群集效应,即某一特定领域中相互有联系的公司与机构的地理集中现象。这些公司和组织往往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意大利瓷砖产业的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群集效应。意大利是瓷砖生产和出口的世界之强。意大利瓷砖因机械性能好、外观美而闻名全球。80年代,其产量占世界的30%,出口量占世界的60%。 1987年,意大利瓷砖销售总额达32亿美元,其中47%出口,故当年意大利在瓷砖这一项产品上的贸易顺差就达14亿美元。
瓷砖生产集中在小镇萨索洛周围的地区,这里总共有几百家公司。几乎所有公司都是私营公司,其中多数是家庭拥有的公司。该地区还拥有一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釉和珐琅的生产厂家及瓷砖生产设备厂家。
萨索洛地区的百姓拥有烧制瓷砖的传统技艺,但在意大利瓷砖业的早期发展阶段,原料和生产技术都依赖外国。50年代,瓷砖主要原料是白色高岭土,需从英国进口。50年代到60年代,瓷砖窑需从德国、美国或法国进口,瓷砖成型机从德国进口。另外,当时的进口设备需要烧重油,重油在意大利并不丰富。意大利厂家改造了进口设备,这样就可以利用本地出产的红色粘土作为原料,以天然气作为燃料。
意大利瓷砖厂家与设备厂家的关系很密切,而且地理位置靠得很近。80年代中期,全国约有200家瓷砖设备制造商,其中60%在萨索洛周围。由于生产厂家和设备厂家地理上的集中,萨索洛周围又出现了不少为瓷砖业提供各种服务的其它公司,如模具、釉和包装材料的生产厂家和运输公司。
瓷砖业内的竞争非常激烈。为了扩大市场,公司非常注意产品展示。1985年,全国有7600个专业化的瓷砖展销厅。同时,公司非常注意技术创新。在瓷砖生产的成本结构中,能耗和人工占很大比例。为降低成本,意大利厂家从60年代起开始采用美国人开发的单焙工艺,以取代传统的双焙工艺。70年代,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获得了快速单焙工艺的技术突破。这项技术很受国际市场欢迎。到了80年代初,瓷砖设备厂家的出口额超过了对本国瓷砖厂家的销售额。70年代中后期,意大利瓷砖公司开发出了物料搬运设备,使瓷砖制造从分批烧制过程变成了连续烧制过程。当时,意大利劳动力成本比美国和德国低,美国仍在使用廉价的移民劳工从事瓷砖烧制的搬运作业。意大利的这一创新技术使其国际竞争力再次提高。
到了70年代,意大利国内瓷砖市场趋于饱和。于是,厂家加强了出口努力。他们在居室设计和装潢类杂志上大做瓷砖广告,因为意大利这类杂志在国际上的发行量很大。意大利的家具、居室装饰和装修享有国际盛名,这大大有助于提高意大利瓷砖的国际声望。意大利的大理石和建筑石料、洗涤槽和洗脸池、家具、灯具和家用器具的出口量都是世界领先的,这些产品与瓷砖都属家居产品。
1976年,意大利在世界上率先推出了设计瓷砖。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意大利的设计业相当发达。80年代,意大利设计的出口额超过100亿美元。到1987年时,设计瓷砖占意大利瓷砖销售总额的10%。
意大利瓷砖业的成功还有一个原因。在意大利,工程师的社会地位较高,意大利工程师将美学要素同技术要素结合起来的能力特别强,这可以归结于意大利人的人文传统,他们非常重视艺术、建筑和哲学。
从意大利瓷砖业和其它国家群集现象的事例可以看出:
1.地理集中有利于产业的发展
大量公司集中于一个地区,至少强化了竞争,同时又便于合作,也有利于技术扩散。
尽管现代通信技术已非常发达,但地理邻近带来的优势仍不可忽视。首先,处于群集区内的公司可以利用区内现成的专业化人才和经验丰富的员工,从而大大降低招聘人才所涉及的搜索成本和交易成本。其次,群集区内积累的大量市场情报、技术情报和竞争情报可供利用。第三,群集区成员之间形成了互补关系,它们构成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例如,对于一个旅游群集区,旅游者的感受不仅取决于旅游点本身的吸引力,还依赖于其它互补性业务(如旅馆、餐馆、购物点等等)的质量与效率。第四,产业群集区尤其是高技术群集区,往往靠近大学,从而可利用大学举办的培训计划,相当于降低了公司的内部培训成本。第五,群集区内的公司之间的竞争分外激烈,这也带来了活力。另一方面,谁好谁差,相互看得很清楚。而在群集区以外,则更容易出现“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的局面,于是固步自封。另外,据美国学者的实证研究,公司与大学的交往密切程度受到双方之间地理距离的强烈影响。公司与大学的相互距离越远,双方相互作用的强度越小。
2.相关产业之间可相互促进
意大利出口总量的40%以上与衣(时装)、食(食品)、住(家居产品)有关,这些都属于轻工业。我们已经看到,意大利设计业的发达导致他们率先推出设计瓷砖。瓷砖产业的兴隆推动了瓷砖设备制造业的发展。同理,美国消费类包装产品和耐用消费品的市场居全球第一,这个大市场促进了美国广告业的繁荣。日本消费类电子产品很发达,于是日本半导体产业着重搞电子产品要用的存储芯片和集成电路,并搞出了名堂;美国的计算机、通信设备和国防电子产品居全球领先地位,于是这些产品所需要的复杂的逻辑芯片也是美国领先。
3.群集区的诞生需要一种环境
多数群集区是自然而然演化出来的,而不是政府设计出来的。例如,荷兰之所以出现运输群集区,是因为荷兰的地理位置处于欧洲的中部,因为它有四通八达的水路网,因为鹿特丹港的高运营效率,还因为荷兰悠久的海运史所赋予荷兰人的有关技能。
群集效应可以给我们几点启示。
第一,我国已有许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其入驻企业五花八门,不一定是相互关联的企业。开发区管理部门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同一行业或相互关系密切的技术领域的企业集中入驻,以引发群集效应。
第二,从群集优势这一角度去看,我国目前的微电子技术基地、软件开发园等等的地
理布局有些分散。
第三,政府应试图巩固现有的或处于萌芽状态的群集区,而不是从头做起。我国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开发区之所以搞得不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只考虑地皮这一个因素,而未考虑所选地点的基础设施的强弱、高等院校的有无、人员技能的水准等其它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Michael E· Porter·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The Free Press. New York,1990.
2 Michael E. Porter.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November-December,1998.
(收稿日期1999-03-08)
(责任编辑 高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5 19: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