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万米马里亚纳海沟深处的海泥和钩虾
“蛟龙”号及其舱体浮力材料模型
执行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9月26日回到上海。此次科考中,“深海一号”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完成我国载人深潜北极冰区首次下潜。那么,在冰晶撞击观察窗的声响堪比子弹射击的北极深海,“蛟龙”号是如何抵挡住冰海的巨大水压,通过一系列水下作业发现北极部分海域底栖生物密度、生物多样性、个体体型在几十公里至上百公里空间范围内呈显著差异的呢?
日前,在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简称“长三院”)启幕的首届浦东新区科普成果转化揭榜挂帅大会展示区,随上海海洋大学“跟着科学家去探海”项目来到现场的“蛟龙”号微缩模型、半浮在水面上的正方体舱体浮力材料模块,以及用几组乒乓球模拟排布的舱体结构模型,正向大家揭示使“蛟龙”号即使被利器或尖冰割破表皮也不会漏水、并能完成悬停等水下作业的特殊“盔甲”。
提供展示舞台:推动前沿科普成果向市场转化
在这些模型的近旁,试管里从马里亚纳海沟底部带上来的海水、海泥和标本盒里带着银色斑点的橙色钩虾,向观众展示了来自万米海沟深处的生境信息。而在相邻的路演厅里,上海海洋大学教师宋婷婷正在向观众讲解:“海豆其实不仅仅是一个卡通形象,它更是一个跟随我们的科研进展成长的陪伴者。在最初的大洋科考季,它只是科考船上的一个见证者,随后成长为载人深潜的参与者,现在它已经可以研发一个无人潜水器。所以我们的课程也不是固化的,而是会跟随中国深海科技的每一个新突破和新发现而不断地自动更新。今天为大家准备的有两个即拿即用的课程包,第一个是体验包,它包括4堂课程,内容分别对应大洋科考、载人潜水器、无人潜水器,以及我们的一个动手课堂或研学参观资料包……”另有来自长三角地区科普大赛组织单位、浦东新区科普联席单位、科研院所、医院、学校、科普基地等的140余名代表,共同见证浦东科普成果从“公益展示”向“市场转化”的关键跨越。这是国内首次将“揭榜挂帅”机制创新延伸至科普领域。大会以“科普之光·创见未来”为核心主题,推动前沿科普成果落地生根,走向大众,走向海内外,助力在全社会营造崇尚科学、追求创新的氛围。
厚植供给沃土:构建多元科普内容生态
浦东新区长期以来将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视作驱动高质量发展的“一体两翼”,锚定“打造全国科普供给高地”的战略目标,持续深耕科普生态建设,为科普成果转化提供“源头活水”。新区通过持续打造科学实验展演、科普讲解大赛等品牌活动,布局系列科普专项扶持计划,已培育出一大批斩获国家级、市级奖项的优质科普作品,为构建多元供给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此次大会以“双线联动”模式直观呈现科普供给的活力:场外展示区聚焦“科创科普深度融合”主线,8家科普基地通过实物陈列、互动体验,10家单位通过成果展示,让前沿科技成果变得“可看、可触、可感”;场内环节按“表彰赋能—成果亮相—转化落地”的次序层层推进,上海天文馆带来的市级一等奖作品《“石”志不渝》,生动展现了我国以新材料技术将地球上的玄武岩制作成国旗并通过航天科技带上月球的硬核实力;此外,大会还为年度获奖代表颁奖,并为上海城市花园等7家新增科普基础设施授牌,进一步壮大科普服务阵地矩阵,夯实科普服务供给基础。
深化机制创新:培育融合发展的协同土壤
大会发布的“浦东新区科普成果转化计划”,依托浦东在“揭榜挂帅”机制上的先发优势,以五大战略目标构建全链条制度保障,推动科普转化机制从“顶层设计”到“实践落地”的闭环,为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探索实践。
该计划的核心内容包括5个方面。一是在“揭榜挂帅”平台设立科普成果交易专区;二是汇聚优质科普资源,整合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主体的精品成果;三是畅通转化路径,建立全流程标准化操作体系,降低交易成本;四是激活市场活力,通过成果发布、路演精准匹配供需,培育科普消费市场;五是搭建协同合作桥梁,推动科普创新融合发展。
这一系列创新实践的价值不止于“让科普成果落地”,更在于厚植“尊重知识、崇尚创新”的社会土壤——通过搭建院所、学校、企业与公众的跨界桥梁,推动科研资源向教育资源、人才优势向创新优势转化,充分发挥科普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中的纽带作用。经前期征集遴选,106个意向转化项目中的32个优质项目已依托计划正式发布,标志着机制创新从“顶层设计”迈向“落地实践”阶段。
破解信息壁垒:优化科普成果的转化生态
为破解供需信息壁垒,新上线的“浦东国际揭榜挂帅公共服务平台科普成果专区”可为供求双方提供从需求发布、成果匹配到合作落地的全流程专业化服务,科普成果转化生态日益高效协同。
航天主题科普活动“解码天宫”运营管理人员的心声也许能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科普内容提供方的构想:“中国航天在20多年里已经取得了非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我们希望将这些航天技术转化成可操作可理解的科学实验,并配合不同的形式呈现。我们的团队是一支多专业融合的团队,可以形成知识互补。我们希望这些教具不仅在展区是科普器材,更希望它们在学校是实验教具,另外还可以搭配进行实验剧的表演,具有可在多场景下灵活运用的特点。”
平台首秀即显成效。在现场举行的合作签约仪式上,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与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实验学校、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与上海市建平中学完成签约,实现了科研资源与教育需求的精准对接。上海海洋大学“跟着科学家去探海”等6个全人群覆盖项目开展路演,通过市场化展示加速成果与需求匹配,为转化落地按下了“快进键”。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0-4 03: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