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xueren0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xueren07

博文

把种子引进来,把技术输出去——上海探索打造国际化、“芯片”式藜麦产业创新高地

已有 915 次阅读 2025-8-28 09:05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苋科藜属植物藜麦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具有约5000-7000年栽培史和极强的环境适应性,可在盐碱地、干旱等逆境条件下生长,是唯一一种单体能够满足人体基本营养需求的全营养、抗逆型战略作物,因其独特的营养特性和环境适应性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确定为促进全球粮食安全的重要替代作物,也被美国宇航局列入“太空粮食”,是太空和深海远航等封闭环境中一种颇受青睐的专需食品。

继7月22日中国(上海)国际藜麦创新中心成立后,8月23日,中国(上海)国际藜麦创新中心第一届管理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十五五”规划专家论证会在上海市科委、上海市农委等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在沪召开,标志着上海开始探索打造国际化、农业“芯片”式的藜麦产业创新高地。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藜麦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孵化平台

上海市农科院院长蔡友铭在会上表示,在乡村振兴中,产业兴旺是基础。要形成产业核爆点、培育新消费,藜麦是值得关注的一种颇有种植前景的农作物。中国(上海)国际藜麦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是上海市农科院继与墨西哥合作的CIMMYT-中国特用玉米研究中心之后成立的第二个国际合作平台。创新中心目前已与国际藜麦中心、智利天主教大学签订了合作备忘录,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培育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藜麦品系,引入了专用播种机械和智能灌溉系统,开发了藜麦咖啡、藜麦面点等精深加工产品,并联合了苏、浙、皖、沪科研力量,共享品种选育、绿色种植和智慧农业技术,积极推动长三角协同创新。

市农科院副院长、中国(上海)国际藜麦创新中心管理委员会主任赵志辉表示,希望将中国(上海)国际藜麦创新中心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藜麦科技创新策源地、产业孵化平台,开辟上海农业科技国际合作的新高地。

据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上海)国际藜麦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刘成洪研究员介绍,消费者对高蛋白、低升糖指数、易消化的功能食品需求的持续增长,以及原料品质稳定、加工过程绿色高效、副产物高值利用,是推动藜麦产业化升级并促进其健康与绿色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全球藜麦市场蓬勃发展,中国藜麦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居全球第三,主要分布在内蒙、河北、山西、青海、甘肃、西藏、云南等地区。中国有望成为未来藜麦需求的增长主力。

中国(上海)国际藜麦创新中心以“科技引领、产业集聚、全球辐射”为战略定位,以上海科技力量为基石,深度整合全球藜麦种质资源、前沿技术、高端人才与资本要素,赋能藜麦全产业链集聚发展,现已通过从多个地区收集、引进和培育,获得了大量的藜麦种质资源,开展了藜麦小孢子单倍体育种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在上海青浦、崇明等试验基地系统评价了藜麦品种在长三角地区的种植适应性,也探索并优化了大田与大棚种植模式下的藜麦栽培管理关键技术;建立了基于计算机模拟和活性试验方法的活性肽制备鉴定与筛选技术体系,以及感官评价指导下的藜麦苦味化合物分离鉴定方法,揭示了三萜类皂苷和山奈酚衍生物与藜麦苦味的密切关系,对功能藜麦中的活性黄酮进行了鉴定及其品质评价;并组建了涵盖育种栽培、营养加工等领域的跨学科研究团队,联合多家企业研发了藜麦咖啡、藜麦面条、藜麦乳、藜麦面膜等系列产品20余款。

基于藜麦产业发展目前尚面临种质资源开发利用不足、育种进展缓慢、加工形式简单、缺乏代表性产品等瓶颈问题,创新中心希望凭借其国际化市场、高端研发能力与长三角产业协同优势,通过构建“科研+基地+市场”的联动机制,打造出独特的“科技+产业”模式。

突破种源“卡脖子”技术,构建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

与会的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韩斌院士指出,藜麦虽然耐逆境,但在高温、多雨等复杂农业环境中也很脆弱,结实饱满程度受到影响,面临穗发芽和病虫草害等问题。创新中心需要将藜麦的种质创新和栽培技术作为重要的抓手,加大力量搞清楚种子的谱系、类群与生长习性,通过科学规范的国际合作,将更多的种质资源引进到中国,依托创新中心的人才和科研优势,以中国为主开展育种创新,然后将培育的优良种质应用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成果共享与科技辐射,从而进入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中国作物学会藜麦专委会会长、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秦培友研究员也认为,虽然上海的土地、区位对于藜麦种植而言不具备优势,但上海具有将种质资源转化为基因资源的种源科技优势,创新中心未来利用分子育种的底盘技术改良藜麦在抗穗发芽、耐热、耐盐碱、营养健康等方面性能,引领品种更新换代,把育种的新成果辐射推广到我国及国际上适合藜麦种植的国家和地区,可对全世界藜麦产业作出贡献;同时可与医疗营养机构合作,科学制定针对于不同人群的藜麦精准摄入量,做出精准的营养和膳食推荐,在健康领域收获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来自江苏大学的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马海乐教授、农业农村部杂粮加工重点实验室主任邹亮教授、河南工业大学副校长白艳红教授、复旦大学蒯本科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张蘅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戴绍军教授、上海理工大学管骁教授、中国农科院南方经济作物研究中心杨修仕副研究员等专家就藜麦的精深加工、智能加工装备等应用研究和遗传育种、生长发育等基础研究建言献策,并表示将发挥专家团队优势,为创新中心的建设提供技术指导和研发支持。

基于专家们的意见,蔡友铭表示,中国(上海)国际藜麦创新中心未来将聚焦“藜麦种质创新—精深加工—高值产品研发”全产业链条,突破种源“卡脖子”技术,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并将深度布局构建多元、开放、共享的国内外协同创新网络,一方面与国际藜麦中心及玻利维亚、智利、秘鲁的国际知名藜麦科研机构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同时携手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国内顶尖科研团队,搭建涵盖基础研究至应用开发的科研矩阵,促进国内外藜麦技术与资源的共享,汇聚全球智慧,实现互利共赢;另一方面,创新中心将紧密对接新疆、西藏、青海、内蒙、甘肃、山西、河北、云南等国内藜麦主产区,服务区域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推动藜麦产业的蓬勃发展。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341506-1499393.html

上一篇:为糖尿病患者提供科学、实用的口腔健康指导
收藏 IP: 183.193.51.*| 热度|

2 郑永军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31 02: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