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怡
能治好乔布斯的药,是什么药?
2025-7-14 18:16
阅读:522

生物医药是上海和浦东重点发展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相较于传统化疗与靶向治疗,作为精准医疗研究前沿的核药能够更精准地定位肿瘤细胞,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进而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其在临床上的重要性日益增强正成为国内外众多药企的必争之域,全球和我国的市场规模都快速增长。

7月10日下午,在由上海市归国华侨联合会指导,上海市浦东新区归国华侨联合会、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主办,上海张江浩珩创新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承办的张江高科895先锋站·交叉科学论坛暨张江浩珩产业分享会第十期现场,“895先锋·大咖开麦日”正式启动,旨在依托张江天之骄子科创社区,形成全区首个青年人与行业大咖对话、碰撞创新思维的交流平台。

上海市侨联党组书记、主席齐全胜在活动中宣讲了十二届市委七次全会关于深化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部署。他表示,张江科学城侨界创新人才集聚,在深化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中肩负光荣使命。此次活动是市、区侨联和基层单位联动,汇聚侨界创新人才力量、促进交叉和融合、致力营造一流创新生态的又一实际行动。侨联组织将继续全力、高效服务侨界创新型企业。

长江学者、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北京协和医学院长聘教授、北京协和医学院放射医学系主任樊赛军,长江学者、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分子影像中心主任程震,晶核生物医药科技(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余海华作为主讲嘉宾,围绕“核医疗”主题介绍了该领域的前沿“黑科技”,并分享了对行业发展的深刻见解。

“核药发展的春天来了!”

樊赛军教授在主题为“核医疗辐射防护市场前沿技术全景洞察与发展战略蓝图”的报告开场指出,中国的核医药起步相对较晚,但近几年发展迅速,预计到2030年,中国显像诊断和治疗用放射性药物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这一向好的趋势离不开政策的有力支持。2021年,国家发布了《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等利好政策,为核药的发展营造了更加有利的环境。近年来我国密集出台的放射性药物相关政策中,有多条与核药相关,我国对核药的支持力度正在加大,也助力了产业快速发展。“核药发展的春天来了!”

在为产业前景感到乐观的同时,樊赛军教授提起了一段令人叹惋的往事:在德国汉堡圣乔治花园里,竖立着一座由德国伦琴射线学会为缅怀和哀悼世界上最早的X射线事业献身者而在1936年4月4日建成揭幕的纪念碑,上面铭刻的350个名字,每个背后都有一段独特而悲壮的经历。1920年伦琴学会举行晚宴时,几乎所有到场者都或因断指残手,或因缺膀少臂而不能使用刀叉,因而都无法享用被端上餐桌的烤鸡。樊赛军希望借这段X射线带给研究者灾难的历史,提醒核医疗从业者充分重视核医疗安全。

他介绍,核医疗包括核医学成像和放射治疗。临床诊断中,选择半衰期短、穿透力强的放射性核素作为显像剂,结合SPECT和PET设备进行显像诊断。核药是含放射性核素的特殊药物,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靶向性强、不易耐药、可诊疗一体化三大优点。相较于一般药物,核药由于存在辐射,政策监管更加复杂,也更加严格。

樊赛军认为,目前核医疗防护主要面临技术性和管理性两方面的挑战。在技术性方面,新型的诊疗一体化药物对多核素的混合防护所需要的复合屏蔽提出了特殊要求,传统监测方法难以适应对一些超短寿命核素的快速测量,89-Zr等核素的低能γ射线导致体内滞留量难以准确定量,给内照射精准评估带来了困难。在管理层面,同时掌握辐射防护与药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不足,形成了人员的资质断层。医疗机构与生产企业对GMP和辐射安全标准的执行存在差异,许多机构针缺乏针对放射性药物泄露的专项预案,应急准备还不足。

核医疗可助力疾病早诊早治

程震研究员在主题为“编码精准风暴:靶向核药研发中的多维度协同挑战与颇局之道”的报告中指出,疾病的早诊早治非常重要。如乳腺癌在早期的时候发现并开始治疗,病人存活率可以大大提升,且花费小;如果是到了晚期才开始治疗,疗效很差,而且需要高的费用。对于肿瘤的早期诊断,核医疗中的PET成像有效利用了显像类核药,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实现肿瘤早诊的利器。此外,核药还可以用于肿瘤放射性核素治疗。传统放疗科利用的是外照射,即从外部用射线辐照杀伤肿瘤;而核药是一种内照射技术,利用药物能特定地聚集于肿瘤,放射性粒子在肿瘤内部杀伤肿瘤。这两者本质都是物理性的杀伤,不容易产生耐药。理想的核药是肿瘤对之高吸收、高保留,而正常组织对之低吸收、快代谢、低保留。

“美国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得的是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可以有效地被核药Lutathera治疗,可惜当时这款核药还没有获批。”程震告诉大家,核药研发的关键环节包括:核素研制与生产、活性分子发现与核药研发、毒性初步评估、放射性毒理安评、化学成分生产和控制,以及临床转化试验等。中国是核大国,核医学是核技术和平利用的典范,国家也在大力投入医用同位素的研制和生产,以便满足临床的需求。同时,活性分子的发现和核药的研发难度及挑战都非常大,需要进行很多研究和优化。目前在研发的核药载体包括小分子、多肽、单抗等。据介绍,核药研发的周期长,是一个多学科高度交叉的领域,而且行业壁垒高、监管严,生产、质控、发送等环节存在诸多挑战。目前,随着技术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核药研发的速度也显著加快,尤其是可以通过可视化手段,对核药进行优化及开展临床0期研究,进而加速治疗核药的快速发现和临床疗效评估。核药研发也因此具有了投入收益比高的特点。

“眼下,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了核药的创新性发现,例如生物展示技术、高通量筛选技术等源源不断地为核药研发提供着新的活性分子,是核药原始创新的核心驱动力之一。而新型核药的研究方兴未艾,预期未来会有更多核药获批,进入临床,产生重大的临床价值,造福患者。”程震表示。

核药的未来是产、学、研、医协同的未来

记者从活动中了解到,在核药新赛道上,浦东创新药企持续探索,除了致力于在新靶点、新分子、新适应症、新核素等方面寻求突破,也积极加强供应链建设。目前,多种核药正在浦东紧锣密鼓地开展临床试验,有望为前列腺癌、乳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等疾病的治疗开辟全新的路径。

核药领域的创业者余海华认为张江在打造核药生态圈方面具有政策与监管、技术研发与创新集群、供应链与基础设施、国际化合作与资本支持等独特优势。他在主题报告“核药新蓝海:全球靶向核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中指出,核药作为精准诊疗的“未来产业”,其发展高度依赖放射性同位素供应、专业设施和政策法规的支持。核药的未来是跨学科的未来,是产、学、研、医协同的未来。

张江高科作为张江科学城的重要开发者、产业生态引领者和产业资源组织者,长期以来打造“热带雨林式”产业生态,旨在打破产业边界,通过技术协同、空间聚集、制度突破和资本联动,达到让不同领域从“单点创新”迈向“系统融合”的目的。在生物医药与其他硬科技的产业交叉融合方面,张江高科主要关注“AI+生物医药”和“IC+生物医药”领域。前者如英矽智能,利用自主研发的AI平台,仅用18个月和260万美元成本发现了特发性肺纤维化新靶点并将之推进至临床阶段,较传统研发成本降低90%;后者如芯宿科技,将CMOS应用到核酸合成的碱基控制中,实现了核酸合成成本的大幅度降低。据悉,张江高科最新的二期12亿元基金正在投资期,核药是其中的一个关注重点。举办学科交叉论坛,就是希望通过大咖专家的解读,让投资界、产业界更了解这些突破性的领域。

上海百拓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嵌入式软件工程师冯宇表示,自己在张江已工作1年多,浦东为青年人才提供了链接产业、创新创业、自我发展等服务,构建科创人才发展的新生态。“比如这次活动的举办地——天之骄子科创社区内,经常会举办芯聚场、芯生代、青年夜校、895创客学习周等活动,让我们在工作之余能随时了解行业动态,也拓展了我们的‘朋友圈’。”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陈怡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341506-1493670.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2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