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肇庆华农节水抗旱稻研究院沙浦育种基地水稻测产现场
8月骄阳下,位于广东肇庆华农节水抗旱稻研究院沙浦育种基地的600多亩稻田,在连续多天的暴雨过后,金色饱满的稻穗依然沉甸甸缀满了稻杆。稻穗随着久保田收割机剪刀状的红色“大嘴”簌簌落仓,农人们兴高采烈地举着粮袋从收割机的悬臂口接粮、过秤,欣喜地测得这里今年播种的节水抗旱杂交稻“旱优78”亩产达640.9公斤。而在4个月前,这里还是石块遍地、杂草有3米高、窜出的老鼠重达2斤8两的撂荒地。
在广东这片丁颖、卢永根等农业科学家曾经树起水稻传奇的热土上,作为农业新质生产力上海标杆的节水抗旱稻,如今正逐步扎根,成为破解撂荒地、山坡地等边际土地粮食稳产难题的金钥匙,让沉睡的土地变成新粮仓。
农田增值,农民增收
由肇庆市政府、全国节水抗旱稻全产业链创新联盟、华南农业大学、上海市农业⽣物基因中⼼联合主办的节水抗旱稻“我选我秀”新品种评选暨边际土地复耕应用现场观摩会就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举行。肇庆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肇庆市农林科学院院长陈转红向现场的农业专家和农人们介绍,示范田块原为撂荒垦造水田,土壤类型为沙壤,土层薄,含有大量石块和杂草根系,土壤肥力中等偏下。此次示范探索了节水抗旱稻直播旱管的再生稻生产模式。这一模式今年应用于肇庆怀集6000多亩边际复垦地,当地头季测产也达到600公斤,预计每亩效益可超过800元。
玉米、小麦、水稻三大粮食作物中,只有水稻起源于中国,种植历史悠久,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但在长期的进化和培育过程中,水稻丢失了节水、抗旱、易种这三大优势特性。当前,我国人均水资源呈下降趋势,每年农业灌溉缺水超过1200亿立方米,而水稻用水量就占到了农业生产用水量的70%、总用水量的50%左右。水稻生产受干旱影响严重,中低产田多年来产量低、遇灾绝收的状况没有得到改变。水稻持续发展面临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短缺、干旱影响、面源污染和碳排放控制等严峻挑战,核心问题是对水的依赖性太强,“中国的水养不起中国的稻”。节水抗旱稻是在最好的水稻品种基础上,将旱稻节水、抗旱、易种的特性整合到水稻中所育成的新稻作类型,其种植地块从水田扩大到旱地、山坡地、撂荒地、垦造水田等边际土地,有利于优化、调整种植结构,实现农田增值、农民增收,助力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作为我国节水抗旱稻研究的开拓者,上海市农业⽣物基因中⼼首席科学家罗利军团队历经20余年攻关,成功实现了“从0到1”的育种突破,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节水抗旱稻在全国的累计推广面积迄今已超过3000万亩,其中包括海拔2000米的高原地区。
因节水抗旱稻获益的农户有很多。记者在观摩会现场遇到的厚天种业副总经理刘传福告诉记者,江西九江的江心岛,洪期涨水,七八月没水,岛上的农田不是旱就是涝,属于中低产田,农业不保收。当地有位叫闻朝鲜的70多岁老农,从网上获悉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推广节水抗旱稻。2015年,他用该中心寄给他的一些种子在江心岛播种,由于节水抗旱稻的耐淹性好,即使遇到洪涝,7—10天里草都淹死了,节水抗旱稻依然可以存活,到2016年,看到稻种优异表现的闻朝鲜,在原本承包下来打算种树的岛上种了3000亩水稻。地势低涝处用水直播,出苗整齐,可减少插秧弯腰,播种更省工、省时、便捷、省钱;地势高的地方用旱直播,还不需要整田。在刘传福看来,农民种田不仅为了谋生,也是一份感情,生活从中获得了意义。所以很多农民哪怕种地不挣钱,也不会让田地空着。节水抗旱稻种植简单、产量稳,能大幅减少劳动量的优势对他们很有吸引力。
上海天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华南区总经理张前荣这些年主要在广西推广节水抗旱稻。广西河池市大化县七百弄乡的田地都是旱地,农民大部分靠种植玉米、大豆和红薯为生,过去吃米需要从外面购买,今年,张前荣特地让代理商去七百弄乡推广节水抗旱稻,送种子给农户,让农户们可以吃上自己种的大米。种植面积虽然不大,每户0.5亩,刚种的时候农民还半信半疑,但刚好从去年年底到今年清明期间,广西遭遇了百年一遇的大旱,节水抗旱稻的种子3月17日播下去以后,4月里农户就给张前荣打电话说:“我以为长不出苗来了,真没想到居然还能长出来,红薯也能长出来。”张前荣建议农民把稻田里的红薯拔了,否则会和水稻竞争营养,但农民怕两头落空,不愿意。最新的测产结果显示,七百弄乡的节水抗旱稻产量也非常喜人——实验田亩产达410公斤。“让农户眼见为实”正是张前荣认准到实地推广节水抗旱稻的意义。他们团队的口号是“以一人带一村”,更大的梦想是:为每一方土地找到最合适的水稻品种。
“蓝色革命”藏粮于技
“节水抗旱稻拓展了水稻的生产空间,而且相较于传统水稻可节约淡水资源50%以上,少施化肥30%左右,减少面源污染70%以上,减少甲烷排放90%以上,代表着‘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变革方向。我们希望通过发展节水抗旱稻,新增水稻种植面积1亿亩,这样就能增产稻谷500亿公斤,同时减少200亿吨灌溉用水和200亿公斤碳排放。通过‘两增两减’,为国家粮食安全和绿色发展贡献力量。”兼任华南农业大学节水抗旱稻绿色产业研究院院长和首席科学家的罗利军向记者表示。他同时指出,节水抗旱稻并非要替代传统水稻,而是为边际土地提供解决方案。全国节水抗旱稻全产业链创新联盟未来将继续选育新品种、推广节水抗旱稻,争取把荒坡地、盐碱地变为丰收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此次“我选我秀”共有来自国内23家育种单位的83个节水抗旱稻新品种参加评选,上海市农业⽣物基因中⼼的赵洪阳副研究员对参选品种进行了讲解。评选专家细致考察、比较了不同品种的田间表现,最终评选出“节优136”“琴旱两优208”“早优761”“乐优966”“旱优小丝苗”“旱优320”等10个品种为本届“我选我秀”十大优秀品种。华南农业大学节水抗旱稻绿色产业研究院后续将进一步针对这些优秀品种开展试验,从中筛选出适合华南地区边际土地复垦应用场景的新品种,并通过与智慧农机、无人农场、生态种养技术的集成创新,优化边际土地复垦解决方案,“唤醒”更多边际土地。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蔡友铭认为,这不仅是一次品种的“选秀”,更是科技激活边际土地、服务国家战略的生动实践,为破解广东省耕地资源约束开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产能新路。在极端天气频发的当下,必须将稳产、增产置于和绿色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统筹并进。
“节水抗旱稻是一场以科技重塑人地关系的‘蓝色革命’,让生态约束变为发展空间,让资源困境化为创新契机,其诞生正是上海响应国家战略的科技担当。作为节水抗旱稻的策源地,上海将持续加大对种源创新的支持力度,优化创新生态,巩固和提升策源优势。”蔡友铭表示。同时他呼吁,依托上海和广东两个国际合作高地,加快推进节水抗旱稻的国际发展。
PS:
听农业专家说,秸秆直接还田,会把秸秆上的虫害重新带回到田里,加大后期除虫的难度和农药使用量;而秸秆焚烧得到的草木灰还田后,本身也可以增强土地的肥力。所以,现实中,95%的农民会宁愿把秸秆焚烧后再把草木灰还田。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陈怡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341506-1497545.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