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可真 苏州大学哲学教授

博文

东汉至南北朝佛教概述

已有 7581 次阅读 2008-3-13 00:02 |个人分类:中国哲学讲座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代印度(天竺),相当于我国春秋时代,距今约有2500年的历史。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生于公元前六世纪中叶(约前565--485年)的迦毗罗国(今尼伯尔境内),属于释迦族。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悉达多的尊称,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释迦牟尼是迦毗罗国国王的长子。父亲名净饭,母亲名摩耶。摩耶夫人生下释迦牟尼不久,就去世了。幼年的释迦牟尼是由他的姨母养育的。他自小从婆罗门学者学习文学、哲学、算学等等,知识很广博。又从武士学习武术,是一个骑射击剑的能手。他父亲因为他天资聪慧,相貌奇伟,对他期望很大,希望他继承王位后,建功立业,成为一个“转轮王”(统一天下的君主)。但悉达多却从小就养成了多愁善感而又好沉思的习惯,世间许多现象,给他看到,都容易引起他的感触和深思:饥渴困乏、在烈日下耕田的农人,绳索鞭打、口喘汗流拖着犁头耕地的牛,蛇虫鸟兽弱肉强食的情景,衰丑龙钟的老人,展转呻吟的病人,亲朋哭泣送葬中的死人——这一切,都促使他思索着一个问题:如何解脱世界的痛苦?他读过的《吠陀书》(婆罗门经典)不能解决他的问题,学到的知识和未来的王位、权力也都不能解决他的问题。于是他很早就有了出家的念头。

 

净饭王发觉了他儿子的心思后,曾经想过各种办法防止他,特别是企图从生活的享受上羁縻他。悉达多16岁时,净饭王便为他娶了邻国国王的公主美女耶输陀罗为妃,生了一个儿子叫罗怙罗。但是,这一切都没有能够阻止他。终于在一天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偷偷地出了王宫,进入一片森林中,换去王子的衣服,剃去须发,成为一个修道者。是年,他29岁(一说19岁)。

 

他父亲曾经尽力劝他回去,无效,只好在亲族中选派五个随从他一起出家修道。为了寻求解脱,悉达多尝够了艰苦辛酸,坚持不懈,经历六年之久。但是结果徒劳无功,方才悟到苦行是无益的。他于是走到尼禅连河里去沐浴,洗去了六年的积垢,随后受了一个牧羊女供养的牛奶,恢复了气力。当时随从他的五个人见到他的情景,以为他放弃了信心和努力,便离开了他,前往波罗奈城去继续他们的苦行。于是,悉达多一个人走到一棵毕钵罗树下,铺上了吉祥草,向着东方着盘腿,发誓说:“我今如不证到无上大觉,宁可让此身粉碎,终不起此座。”他便这样在树下思维解脱之道。终于在一个夜里,战胜了最后的烦恼魔障,获得了彻底觉悟而成了佛。

 

释迦牟尼成佛后,直到他80岁逝世前,他没有间断过他的说法工作。他到处游说,向大众宣传他自己证悟的真理。他最初到波罗奈城,去找离开了他的五个侍者,为他们说法。佛教把佛陀第一次说法,叫做“初转法轮”。初转法轮处是鹿野苑,在今波罗奈城。它和佛诞生处蓝毗尼花园、成佛处菩提伽耶(或称菩提场)、逝世处拘尸那伽,并称佛教四大圣迹。

 

从初转法轮起,开始建立了佛教;从那时起,开始具足了“三宝”——佛宝、法宝、僧宝。

 

佛初转法轮,跟随他的五个侍从都归依了佛,出家为弟子,于是形成了僧伽。此后,释迦牟尼从鹿野苑到摩揭陀国去的一路上,受到他的教化而归依的人增加到1000多。到了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后,归依的人更多。其中最有名的出家弟子有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等人。后来,佛回到故乡去,他的异母弟阿难陀、堂兄弟和他的儿子罗怙罗等都随他出了家。还有宫廷剃发师优波离也出家加入了僧团,后来成为有名的佛教戒律学大师。他的姨母也归依了佛教,是第一位出家的女弟子。至于不出家而归依三宝的弟子为数更多。

 

释迦牟尼一生周游说法的区域,主要是中印度。他居住的地方以摩揭陀国的王舍城和拘萨罗国的舍卫城的时间最多。佛逝世前由王舍城行到毗舍离城,又由毗舍离向西北行,最后到了拘尸那伽(今印度联合省伽夏城)——他就是在此逝世的。

 

释迦牟尼逝世后,印度佛教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时期:(1)佛逝世后约一百年间为原始佛教时期;(2)在这之后约四百年之间为部派分裂时期;(3)此后约四百年为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空宗)兴盛时期;(4)此后又约四百年为大乘佛教瑜伽学派(有宗)兴盛时期;(5)最后约三百年为密宗盛行时期。五个时期共1600余年。佛教在印度的消灭是在公元13世纪。(印度今天的佛教是公元十九世纪后期才由斯里兰卡重新传入的,在此之前七百年中,印度没有佛教)

 

佛教自东汉初年起逐渐传入中国。史籍记载,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派遣使者十二人前往西域访求佛法。公元67年,他们同了两位印度僧人(伽叶摩腾和竺法兰),用白马驮着佛经和释迦牟尼的像,回到都城洛阳。朝庭便在洛阳建造了中国第一个佛教寺院,就是今天还存在的白马寺。

 

东汉时期,佛教是道术的附庸。当时我国流行黄老之学。佛教也被看作学道成仙的方术。如汉帝刘秀的儿子楚王刘英“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就是黄老学说和佛教学说等量齐观。因而,佛被当时人看作能飞腾变化的、水火兵刃所不能伤害的神仙。东晋袁宏所著《后汉记》中讲到:“佛者,汉言觉……又以人死,精神就灭,随复受形。生时所行善恶皆有报应……佛身长一丈六尺,黄金色。项中佩日月光,变化无方,无所不入。”三国时牟融著的《理惑论》也有类似的记载:“佛之言,觉也。恍惚变化,分身散体,或存或亡,能小能大……蹈火不烧,履刃不伤,在污不染,在祸无殃,欲行则飞,坐则扬光。故号为佛也。”汉代信奉佛教的人,认为佛教的教义和黄老之术差不多,都“贵尚无为”,所以主张养生养神,少思寡欲,清静无为,心神明净,以为这样就能无所不通,无所不能而成为佛。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是和佛经的翻译事业分不开的。最早的翻译开始于汉明帝时。从西域来的那两位印度僧人到了洛阳后,便开始翻译一部分佛经,相传就是现存的《四十二章经》,是《阿含经》的节译本。

 

中国最早的佛经翻译家是安世高和支谶,都是西域月氏人。三国时代最著名的佛教翻译家是支谦,他在30余年间译出88部佛经,118卷。魏晋以后,译经逐渐增多。自东汉至东晋共译出近千部;佛教信徒也日益增多,到西晋时已有寺庙180多座,僧尼3700人。但是,直到东晋初年,我国的佛教信徒对印度佛学还是处在生吞活剥和牵强附会阶段,并没有真正理解和领会。为了探索佛教的义理,当时有人采取“格义”或“合本”的方法。所谓“格义”,就是以我国原有的术语、名词、概念和范畴去比附、拟配佛经的术语、名词、概念和范畴。“合本”,是把不同的译本汇编起来,加以对比研究。这种情况使得人们对佛学的自由比附与任意发挥,有了广泛的可能性。当时传入我国的佛教主要有两个系统:一是“禅学”(属于小乘佛教,主流行于北方);二是“般若学”(属于大乘佛教,主要流行于南方)。两系统的特点是:禅学常杂以方术;般若学多比附老庄。

 

佛教在中国的广泛流行,开始于4世纪,即东晋(317--420)初年。当时有一位从西域来的僧侣叫佛图澄232--348),是后赵统治者尊奉的“大和尚”。他除了大力发展佛教外,甚至还参与军政大事。在他的影响下,统治者正式允许汉人出家。

 

佛图澄有一位高足弟子道安,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生于公元312年,12岁出家,大约23岁那年,到当时后赵的都城河南邺师事佛图澄,跟随佛图澄十多年,直到佛图澄死。其间,道安得到佛图澄的赏识,佛图澄讲法,道安复述,在佛教理论方面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道安一生最主要的活动概括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注经作序----道安的著作共约60种(现存的约20种),他通过自己的著述,创立了“本无宗”。本无宗是当时佛学家对般若性空理解不同、持义歧异的“六家七宗”中最大的一派,它推动般若思想的流传。

 

(2)组织译经----道安晚年在长安主持译事,共译出佛经10187卷。他还总结翻译工作的困难和经验,提出“五失本、三不易”的说法,对以后的佛经翻译产生了影响。

 

(3)整理已译出的佛经,编纂成中国第一部“经录”(即《综理众经目录》)----这不仅是对我国佛教发展史的宝贵贡献,而且在我国目录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4)宣法传教,培养弟子----道安和那些借清谈以自娱、隐逸山林以自乐的名僧不同,异常重视亲自讲经说法,积极培养弟子和扩大影响。他壮年时期曾在河北和湖北襄阳弘扬佛法,当时他手下的僧众达数百人,是当时我国最庞大的僧团。他晚年在长安时更领僧众达数千人。继他之后成为东晋佛教领袖的慧远,就是他的高足弟子之一。并且,他曾经先后两次在新野和襄阳分散徒众,东至扬州,西至四川,南至长沙,长江流域都有了道安的弟子。这是我国佛教史的一个重要事件,尔后佛教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逐渐流行起来,即与此大有关系。

 

(5)制定僧尼轨范——“条为三例:一曰行香定座上经上讲之法;二曰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法;三曰布萨差使悔过等法。天下寺舍,遂则而从之”。并决定沙门以释为姓。(按:“初魏晋沙门依师为姓,故姓各不同。安以为大师之本,莫尊释迦,乃以释命氏。”)

 

道安是我国第一个僧伽制度的建立者,他为以后中国汉族地区的寺院制度打下了基础。

 

佛教经论大规模有系统的翻译,开始于五世纪初的鸠摩罗什344--413)。罗什,天竺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他的先代本出婆罗门族,在印度世袭高位。他的父亲鸠摩罗炎,弃相位出家,东渡葱岭,远投龟兹,被龟兹王迎为国师,后被逼和王妹结婚,生鸠摩罗什和弗沙提婆兄弟二人。罗什7岁随他的母亲一同出家,初学小乘,后遍习大乘,尤善般若,并精通汉文。20岁时,他在龟兹王宫受戒。不久,他的母亲再往印度,临行特勉励他到中国弘扬方等(大乘经典的总称),他毅然引以为己任,表示当忍受诸苦来弘法。他留住龟兹20多年,广习大乘经论。公元379年,后秦国僧人僧纯、昙充等游学龟兹归来,称述龟兹佛教盛况,说到彼处王新寺有青年沙门鸠摩罗什,才智过人,明大乘学。当时释道安在长安,极力奖励译经事业,听到罗什在西域有这样的声誉,就一再劝后秦国王苻坚迎他来华。公元382年,苻坚遣吕光等出兵西域,他嘱吕光在攻下龟兹时,从速送罗什入关。但吕光原不信佛,结果攻陷龟兹,得了罗什后,以常人对待,并强迫他和龟兹王女结了婚,还时常戏弄他。次年,苻坚被杀,吕光割据凉州,自立为主,罗什被留在那里。16年后,姚兴当了后秦国王,并于公元401年出兵凉州,凉主吕隆兵败投降,罗什才被迎至长安,这时他已经58岁了。姚兴对罗什十分敬重,待以国师之礼。402年,罗什应姚兴之请,入住逍遥园西明阁,开始翻译佛经。在后秦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罗什和弟子僧肇等8余人,译出佛教经典共74部,384卷。其中有大乘空宗的主要经典《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维摩经》、《法华经》、《大品般若经》、《小品般若经》、《金刚经》、《大智度论》(《大品般若经》的解释)等。罗什通过译经,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大乘空宗龙树、提婆的学说,为后世三论宗的渊源。

 

在东晋,还有一件事特别值得一提,这就是僧人法显(337--422)于399年赴印度、斯里兰卡取经。去时陆行,返时海道而归,前后十余年,游历了三十多国。法显归国后著《佛国记》,又称《法显传》,记录了古代中亚、印度、南海的地理、风俗、历史,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

 

南北朝时,佛教得到统治阶级进一步的支持和扶植。南朝宋、齐、梁、陈各代统治者都崇信佛教,其中梁武帝萧衍最突出,他自称“三宝之奴”,是一个迷信很深的佛教徒,曾三次把自己舍给佛寺充服役之人,三次被大臣百官花了很多钱把他从寺院中赎回来。他还亲自登殿讲经,并且作《涅般》、《大品》、《净名》、《三慧》等佛教著作数百卷。他早年也信奉道教,也信佛教,晚年舍道归佛,宣布以佛教为国教。在他的影响下,仅首都建康即有佛寺500余所,僧尼10余万人。

 

北朝虽发生过排佛事件,但总的说来也是扶植佛教的,北魏文成帝和孝文帝,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在山西大同(一度为北魏国都)云岗和河南洛阳龙门开凿佛教石窟,雕刻佛像,并资助译经事业。魏晋时期,佛教寺院的经济力量还比较微弱,但在南北朝以后,逐渐形成了相当独立的寺院经济。梁朝有佛寺2846所,僧尼82700人;北魏末期,国都洛阳有寺1367所,江北整个地区有佛寺3万余所,僧尼200万人。寺院拥有大量土地财富,通过出租或役使依附农民,经营商业,发放高利贷等,剥削广大劳动人民,聚敛财富。当时的无神论者范缜曾对这种情况进行了揭露——人们倾家荡产去求僧拜佛;粮食被游手好闲的僧众吃光;财富被奢侈的寺院耗尽!坏人充斥,不能禁止,都高颂“阿弥陀佛”。

 

中国哲学讲座(三十)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6-17966.html

上一篇:玄学“三理”
下一篇:僧肇的佛教哲学思想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4 17: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