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可真 苏州大学哲学教授

博文

玄学“三理”

已有 6021 次阅读 2008-3-12 23:45 |个人分类:中国哲学讲座

 

玄学“三理”是指“声无哀乐”、“养生”、“言尽意”三种玄学理论。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和“养生”论

 

嵇康(223-262),三国魏哲学家、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原姓奚,祖籍会稽(今浙江绍兴),后迁至谯国銍(今安徽宿县西南),姓嵇,字叔夜。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与曹魏宗室通婚,官至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好《老》、《庄》,与阮籍齐名。因刚正疾恶,不堪流俗,“轻贱唐虞而笑大禹”,“非汤武而薄周孔”。生活于司马懿父子(司马昭)当权时代,不满司马氏执政,对其所倡“以孝治天下”的封建“名教”的虚伪性,给以尖锐讽刺,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后遭钟会构陷,以“言论放荡,非毁典漠”的罪名,为司马昭所杀,将刑时,太学生3000人请以为师。著作有《嵇康集》十卷。

 

嵇康在哲学上其总体思维水平落后于时代,仍主张“元气陶铄,众生禀焉”(《明胆论》)的朴素唯物主义元气本原论。其思想有特色者,唯其“声无哀乐”与“养生”二论。

 

1、“声无哀乐”论

 

《嵇康集》卷五有《声无哀乐论》一文,这是他与人辩论“音乐”问题的文章。这里“声”指音乐,“哀乐”指人喜怒哀乐的感情,他认为,音乐是外在的客观事物,哀乐是人内心的主观感受,同一音乐可以引起不同感情,这就说明,音乐本身并无所谓哀乐,音乐与哀乐之间是没有必然联系的,音乐并不反映人的思想感情。

 

2、“养生”论

 

《嵇康集》卷三有《养生论》一文,以阐述养生之道为旨。嵇康认为,其实人是可以长寿的,“上获千余岁,下可数百年”,只因不知养生之道,贪求“食色”,故而中道而夭。若能“神”“形”兼养,做到静心安神,服食养身,则可延年益寿。

 

欧阳建的“言尽意”论

 

欧阳建(约269--300),西晋名士、哲学家。字坚石。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东北)人。石崇之甥。历官山阳令、尚书郎、冯翊太守。有才望,擅名北州,时称“渤海赫赫,欧阳石坚”(见《晋书·石苞传》)。因参预统治集团内部斗争,被赵王司马伦所杀。

 

欧阳建的《言尽意论》是探讨名实关系、言意关系的重要论文。其主要观点是:

 

(1)客观事物(“物”)及其属性(“形”、“色”)、规律(“理”),都是不以人们的语言(“言”)、概念(“名”)和思想(“意”)为转移的:“形不待名,而方圆已著;色不俟称,而黑白已彰。”“名逐物而迁,言因理而变。”

 

(2)肯定语言能够表达思想,概念能够反映客观事物:“言以畅志,名以辨物”。“理得于心,非言不畅;物定于彼,非名不辩。”

 

(3)强调名和物、言和意的对立统一关系,认为物之于名、理之与言,犹如“声发响应,形存影附,不得相与为二。”

 

 中国哲学讲座(二十九)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6-17965.html

上一篇:“崇有”与“独化”——裴頠和郭象的玄学思想
下一篇:东汉至南北朝佛教概述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2: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