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茂初
外行人之诗论(25):读《随园诗话》:赤子之性灵—唯我真面—蔬笋妙趣
2025-10-24 14:06
阅读:1694
外行人之诗论(25):读《随园诗话》:赤子之性灵—唯我真面—蔬笋妙趣

清代袁枚《随园诗话》,主张“性灵说”,反对拟古,强调诗人个性与真情实感,对清代诗坛影响深远。《随园诗话》论诗之魂,在于“诗写性灵,唯我真面;不依门第,但抒遭际,以天籁之趣破拟古之窠臼”。

核心观点:

1.     诗写性灵(本质论)

o  袁枚主张“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强调诗应直抒胸臆、自然流露。

o  如袁枚自身诗作《苔》“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以微物见真性,毫无矫饰,自是性灵跃然纸上。

2.     唯我真面(主体论)

o  作诗不可无我”,反对“误把抄书当作诗”,倡导诗中须有个人独特面目。

o  如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狂放真我之态溢于言表,迥异于他人。

3.     但抒遭际(题材论)

o  认为“凡古人已亡之作,后人补之,终不似也”,主张写亲身经历之事、实在之情。

o  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自家茅屋为秋风所破之窘境,却升华出“大庇天下寒士”之宏愿,情真事切,故能动人。

4.     天籁之趣(审美论)

o  推崇“天籁”之自然妙趣,反对雕琢堆砌,称“熊掌豹胎,食之至珍贵者也;生吞活剥,不如一蔬一笋矣”。

o  如杨万里《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捕捉瞬间生机,充满自然生趣,毫无斧凿之痕。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高举“性灵说”之旗帜,以“诗写性灵”为本质内核,“唯我真面”为主体标识,“但抒遭际”为题材源泉,“天籁之趣”为审美归旨,有力突破了清代诗坛拟古摹古的僵化风气,将诗歌创作重新引回“真我”与“自然”的轨道。该理论非仅主张情感抒发,更构建了一套“以赤子之心体味生活,以独特面目表达自我,以自然之趣传递性灵”的完整诗学体系。唐宋诗人虽未明确标举“性灵”之说,却以丰富的创作实践体现了其精髓,留下诸多经典之作,为我们理解“性灵”之真谛提供了生动的文本范例。

一、诗写性灵:赤子之心的自然流露

袁枚提出“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将“性灵”界定为诗人未受世俗玷污的本真心灵——它超越功利、摒弃矫饰,是对生活最直接的感知与对情感最纯粹的表达。“诗写性灵”的核心在于“真”与“直”:“真”指情感真挚、不伪不饰;“直”指表达率直、不隐不琢,使诗歌如童言般自然通透,直抵人心深处。

例如孟浩然《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诗中未加雕琢,只以最本真的感知捕捉春晨醒来的瞬间体验:鸟鸣盈耳,忆及夜雨,心惜落花。语言极简而情致极真,纯然一片天机流露,正是“赤子之心”的生动体现。

再如杜牧《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诗中通过“扑流萤”“卧看星”等细微举动,自然传递出秋夜中的闲寂与遐思,情感真实而表达含蓄,无刻意抒情之迹,得性灵自然之妙。

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是 “诗写性灵” 的典范之作。诗中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通篇无华丽辞藻,无复杂意象,只是直白抒发对山中道士的思念:郡斋的清冷触发思念,想象道士 “束荆薪”“煮白石” 的清苦生活,想送酒慰藉却又因 “落叶满空山” 找不到踪迹而怅惘。这种情感没有刻意拔高,也没有刻意渲染,只是如赤子般直白地传递 “想念 — 牵挂 — 怅惘” 的情绪流转,却因 “真” 而动人。读者在品读时,能瞬间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纯粹的牵挂,仿佛自己也经历了一场 “想送却找不到人” 的遗憾,这正是 “赤子之性灵” 赋予诗歌的本真魅力。

再看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中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两句,同样是 “性灵” 的自然流露。诗人晚年客居京华,内心虽有 “世味年来薄似纱” 的感慨,却未直白宣泄愤懑,而是通过 “闲作草”“戏分茶” 的日常细节,传递出一种 “无奈中的闲适”:在百无聊赖的春雨天,随意在纸上写草书,在晴窗前悠闲地煮茶分茶,这种看似闲适的举动,实则暗含对现实的无奈与自我排遣。这种情感表达没有刻意雕琢,而是如赤子般直面 “无聊” 的心境,让 “性灵” 在日常细节中自然显现。读者能从 “闲” 与 “戏” 中,感受到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这正是 “诗写性灵” 的精髓。

二、唯我真面:独特个性的诗性彰显

袁枚主张“作诗不可无我”,反对“误把抄书当作诗”,强调诗歌须有诗人独特的个性印记——即诗中应呈现作者独有的性情、视角与体悟,而非蹈袭古人声口、搬用陈腐意象。“唯我真面”的核心在于“独”与“异”:“独”指个人视角的不可替代;“异”指风格面貌的不与人同,使诗作带有鲜明的作者烙印。

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诗中洒脱不羁、任真自然的抒情方式,正是李白独特个性的写照。其率性之言、超然之态,非他人可仿,读者一望便知是“太白风味”。

再如王安石《题张司业诗》: 苏州司业诗名老,乐府皆言妙入神。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该诗以简劲语言表达对张籍乐府的独到见解,句中含理,笔带锋棱,既见学者眼光,又显个人笔调,是“有我之境”的典型体现。

再看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的 “真面” 在于李清照特有的 “少女灵动”:“沉醉不知归路” 的率真,“误入藕花深处” 的慌乱,“争渡,争渡” 的急切,“惊起一滩鸥鹭” 的惊喜,这些情绪完全是少女出游时的真实写照,没有刻意模仿闺阁词的含蓄,也没有故作深沉的感慨,只是展现 “率真灵动” 的自我。这种 “真面” 与李清照后期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的悲戚形成鲜明对比,却同样是她 “唯我” 个性的体现 —— 早期的灵动与后期的悲戚,都是她不同人生阶段的 “真面”,这正是 “作诗不可无我” 的生动实践。 

三、但抒遭际:个人经历的实在书写

袁枚认为“凡古人已亡之作,后人补之,终不似也”,提倡诗歌应写“亲身经历之事、实在之情”——即题材须源自作者的实际生活、亲身经历与真实感悟,而非向壁虚构或拟古仿古。“但抒遭际”的核心在于“实”与“切”:“实”指题材有本有源,基于亲历;“切”指情感与个人境遇紧密相连,使诗歌因扎根现实而更具感染力。

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以眼前景写心中事,巴山秋雨、归期未定,皆是诗人真实处境;后两句以想象将来会面反衬今夕孤寂,情真语切,感人至深,正是“抒写遭际”的典范。

再如苏轼《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 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 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 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 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诗中写初春出行、友人相送及由此引发的今昔之感,事事真切,语语出自胸臆,毫无虚饰,可见“但抒遭际”的创作原则。 

四、天籁之趣:自然生机的诗性捕捉

袁枚推崇“天籁”之趣,以“一蔬一笋”的自然真味喻诗之高境,反对雕琢堆砌——即诗歌应捕捉生活中自然流露的生机与瞬间生发的趣味,语言质朴,意象鲜活,如天籁自鸣,不假雕饰而充满生意。“天籁之趣”的核心在于“活”与“淡”:“活”指意象活泼,充满生机;“淡”指语言质朴,不务华辞,使诗歌如自然景物般清新动人。

可举范成大《喜晴》: 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诗写雨后初晴之景,梅落笋长,节物变迁,皆日常所见,而信手拈来,意趣横生,充满自然之趣。

再如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诗以山行体验喻人生路途,语言浅白如话,而理趣盎然,活泼生动,正是“天籁”妙趣的体现。

杨万里的《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二》是天籁之趣” 的典型代表。诗中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捕捉的都是初夏午睡后的自然趣味:梅子的酸味还留在牙齿间,芭蕉的绿意映到窗纱上,睡醒后无事可做,看儿童捉柳花。这些意象都是日常所见,语言质朴无华,没有任何雕琢,却充满自然生机 ——“留酸软齿牙” 的细腻感受,“分绿与窗纱” 的生动比喻,“闲看儿童捉柳花” 的闲适氛围,都如天籁般自然,让读者仿佛也置身于初夏的闲适午后,感受到生活的鲜活趣味。这正是 “天籁之趣” 赋予诗歌的自然美感。

再看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这首诗的 “天籁之趣” 体现在对田园生机的鲜活捕捉:金黄的梅子、肥硕的杏子、雪白的麦花、稀疏的菜花,构成色彩鲜明的田园图景;“日长篱落无人过” 的宁静,与 “蜻蜓蛱蝶飞” 的灵动形成对比,让田园既宁静又充满生机。语言没有华丽辞藻,只是直白描绘所见景物,却因 “活” 而动人 —— 读者能从 “金黄”“雪白” 的色彩中,感受到初夏田园的丰收景象,从 “蜻蜓蛱蝶飞” 中感受到自然的生机,这正是 “天籁之趣” 的审美魅力。 

结语:

袁枚所倡“诗写性灵—唯我真面—但抒遭际—天籁之趣”的诗学体系,本质上是一场诗歌本位的回归:它将创作主体从拟古崇古的桎梏中解放出来,重申“真我”的价值,强调“自然”的魅力,使诗歌重新与生活、与心灵紧密相连。

唐宋诗人如孟浩然、杜牧之“诗写性灵”,李白、王安石之“唯我真面”,李商隐、苏轼之“但抒遭际”,范成大、杨万里之“天籁之趣”,皆以实践印证了性灵说的普遍意义。在当代诗歌语境下,袁枚的理论仍具重要启示:诗歌应回归本真,书写真实体验,展现个人面目,捕捉生活趣味,不复制古人,不矫揉造作,从而使诗成为性灵的自然流露,成为个体生命的真实记录。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钟茂初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51036-1507262.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6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