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理断句,是深刻理解《道德经》哲理之钥(6)
博主按语:全书逻辑关联,前后章逻辑关联,上下句逻辑关联,是把《道德经》作为哲学经典来认识的关键。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谁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的含义,可以“网”以及网眼的疏密来比拟。不同的观察者,有不同的认识,也就有不同的行为选择。道者,看到的是一张完整的网;德者,看到的是一根根纵横交错的网绳;失者,看到的是一个一个的网眼。“从事”不宜解读为现代汉语的“从事xx工作”之义。“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句,宜断句为“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其意思是:论及“遵从”问题的话,遵从于“道”则同于“道”;遵从于“德”则同于“德”;遵从于“失”则同于“失”。
哲学意涵是:系统思维是认识“道”及其“德”的核心思维。把握系统思维,首先要深刻认识到:稀疏不密,是自然系统统治的基本特征,也是社会系统统治的基本特征。在稀疏不密的统摄背景下,“道者”则认识和选择了稀疏不密统摄的整体性;“德者”则认识并选择了稀疏不密统摄的规定性;“失者”则看到并选择了稀疏不密统摄的漏洞。选择整体性的,系统的整体性就适应他;选择规定性,系统的规定性就适应他;选择漏洞的,系统的漏洞也适应他。不能说是因为稀疏不密的统治缺乏严密性,使得“失者”有空子可钻吧!归根结底,还是“失者”自身的认识决定了他们的选择!
引文格式:钟茂初. 《道德经》新识及其生态文明启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9.
https://item.jd.com/12623115.html
https://product.dangdang.com/28531537.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6 09: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