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LetPub论文编辑的企业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etPubSCI

博文

期刊编辑最在意的标题问题,第2条你可能天天都在犯!

已有 1425 次阅读 2025-10-20 10:55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论文标题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它是读者、编辑和审稿人接触到的第一要素。一个出色的标题能够清晰高效地传达研究的主要结果,同时提升文章在数据库与搜索引擎中的可见度。

标题写作中最常见的错误之一是使用模糊或修辞化的表达,这类标题往往无法准确反映研究成果。相反,优秀的标题应当是突出结果的陈述句,让读者仅凭标题就能理解研究的主要发现。

以下是一些帮助你写出有力标题的建议。

✅ 不该做的(Don’ts)

1. 避免模糊表达

l “Unveiling”“Exploring”“Toward Understanding” “Insights into” 这样的标题毫无信息量

l它们描述的是研究行为而非研究成果,让读者不清楚研究取得了什么结果。

2. 不要滥用术语或缩写

例如:NGS-Based GWAS for SNP-Linked QTLs in Oryza sativa(基于 NGS 的水稻 SNP-QTL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l标题应对专业读者易读,同时具备一定普适性。

l除非是普遍认知的缩写(如 DNARNA),否则应写出全称。

3. 不要夸大结果

避免夸张或误导性的标题。准确而克制的表述更具可信度。

误导示例:A Cure for Alzheimer’s Disease(阿尔茨海默病的治愈方法)

准确示例:Identification of a Potential Drug Target for Alzheimer’s Disease in Mouse Models(在小鼠模型中发现阿尔茨海默病潜在药物靶点)

4. 不要使用幽默、双关或口语化表达

虽然在科普文章中可能吸引人,但在学术论文标题中会让读者困惑,并影响文章在数据库中的可检索性。

5. 不要忽视期刊规范

各期刊对冒号、陈述句式和标题长度的要求不同。投稿前务必查阅期刊的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 应该做的(Dos)

1. 明确陈述主要结果

用标题传达研究真正发现的内容,而不仅仅是研究目的。

弱示例:Exploring the Effects of Drought on Arabidopsis(探究干旱对拟南芥的影响)

强示例:Drought Stress Reduces Photosynthesis and Root Growth in Arabidopsis thaliana(干旱胁迫降低了拟南芥的光合作用和根系生长) 

2. 标题应是“陈述式”,而非“描述式”

尽量将标题表述为基于数据支持的事实陈述。

弱示例:A Study of Coral Response to Microplastic Exposure(关于珊瑚对微塑料暴露响应的研究)

强示例:Microplastic Exposure Inhibits Coral Growth and Calcification(微塑料暴露抑制珊瑚生长和钙化)

3. 使用精准的关键词

选择其他研究者在检索时可能使用的术语,明确物种、方法、条件或结果。

示例:CRISPR-Cas9 Editing of the OsNAC Gene Improves Drought Tolerance in RiceCRISPR-Cas9 编辑 OsNAC 基因提高了水稻的抗旱性)

4. 保持简洁

l有效标题通常不超过 15–20 个词

l避免使用“a study of”“an investigation into”等无信息价值的短语。

总结

一个有效的论文标题应是基于结果的陈述句,而非开放式承诺或模糊描述。通过避免无信息量的措辞,突出研究成果,你的论文将更具可见性、可信度和学术影响力

国际期刊和出版社推荐LetPub编辑服务

国际期刊和出版社推荐.png

logo.png

SCI论文润色SCI论文翻译SCI论文润色哪家好SCI论文润色价格|SCI论文修改|SCI论文润色公司SCI论文查重联系我们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32242-1506652.html

上一篇:最全更新!24本“On Hold”期刊!
收藏 IP: 218.1.21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0-23 03: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