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
||
本期内容为您梳理了MDPI研究成果在ABC News、Forbes、The Guardian这些国际知名媒体中的引用实例。研究成果涵盖鲸鱼与海藻的互动行为、AI对批判性思维的影响、人类对宠物行为的差异化感知。
游戏行为背后的玄机:座头鲸与海藻的互动是一种全球现象
Cited by ABC News
https://www.mdpi.com/2077-1312/11/9/1802
鲸类与物体的互动行为早已为人所知,其通过复杂行为与环境互动的能力亦已得到证实。然而,在须鲸 (如座头鲸) 中,此类行为却较少被观测到。近期发表于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的一项研究指出,须鲸 (特别是座头鲸) 与物体的互动行为可能较以往认知更为普遍。该研究以澳大利亚东海岸的座头鲸为研究对象,发现它们频繁表现出一种被称为“kelping”的行为,即将身体与海藻进行摩擦或翻滚海藻。
研究者推测座头鲸的这种行为不仅具有清洁身体、去除寄生虫的生理功能,还可能为其带来感觉刺激,从而成为鲸类探索环境、游戏及社会互动的一种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座头鲸多以喙部至胸鳍间区域与海藻接触,表明该行为具有主动性与选择性。
此研究被ABC News报道引用,强调研究座头鲸与海藻的互动行为对于理解鲸鱼复杂认知和行为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报道指出,此类行为表明鲸鱼具有高度发达的感觉系统和社交系统,并可能通过这种方式获得身体快感或健康益处。此外,该研究整合了无人机视频与社交媒体相关影像资料,揭示这一现象广泛的地理分布和种群普遍性。
社会中的AI工具:对认知卸载和批判性思维未来的影响
Cited by Forbes
https://www.mdpi.com/2075-4698/15/1/6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日益成熟与广泛应用,以虚拟助手、推荐算法和复杂决策支持系统为代表的各类AI工具,正逐渐成为人类生产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在提升效率、提供个性化体验、拓展信息渠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其背后也存在诸多隐忧。Forbes报道的一则新闻中指出AI工具的使用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呈负相关,这一观点引用自 Societies 期刊发表的一项研究,该研究重点分析了“认知卸载”(cognitive offloading) 的中介作用,探讨了人工智能工具 (如ChatGPT) 对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文章强调,尽管AI能够提升效率、减轻认知负担,但过度依赖可能导致“思维惰性”,长期使用则可能影响记忆与批判分析等能力。
该研究基于666名不同年龄和教育背景参与者的问卷与深度访谈数据,采用ANOVA、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及随机回归模型进行统计检验。
结果显示,AI工具的高频使用与批判性思维能力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年轻群体对AI的依赖程度越高,其批判性思维得分越低;而受教育程度水平较高的个体,即使频繁使用AI工具,仍能保持相对较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这一刻,它通人性”:女性动物守护者如何构建对猫狗的共情体验
Cited by The Guardian
https://www.mdpi.com/2076-2615/12/23/3434
随着人类与伴侣动物关系的日益紧密,动物是否具备以及如何展现共情能力成为人类-动物互动研究中的重要议题。The Guardian引用了发表在 Animals 上的一项研究,该研究通过解释性现象学分析,深入探讨了女性监护人对猫狗共情体验的感知与解读机制。
研究人员对六名自述经历过伴侣动物共情的参与者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重点分析其叙事中动物共情行为的识别方式与解释逻辑。研究发现,所有参与者均将宠物的偏离常态行为 (如异常亲近或保护性行为) 作为识别共情的关键指标。然而,在解释动物内在动机时,受访者却呈现高度矛盾:其表述混合了高度拟人化 (如赋予动物人类意图和情感) 与高度人类中心主义 (如归因于生理机制或本能反应),甚至同一受访者在不同情境下会使用互相矛盾的解释框架。
研究表明,人类对动物共情的理解既受情感驱动和社会支持需求的影响,也受到科学认知与文化背景的制约,这一现象反映出人类对动物内在状态归因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未来需结合动物心理学,并通过多学科视角进一步探究这一现象的认知机制与伦理基础。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0-25 03: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