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出海(原卧龙之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hailiang

博文

学会国际会议等级推荐,可否封杀捞钱会议? 精选

已有 8647 次阅读 2014-5-12 12:22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学会国际会议等级推荐,可否封杀捞钱会议?

喻海良,2014-05-12

前些天写了一篇《奇葩教授,20137篇一作AMM》,介绍了一位风华绝代的大学教授,一年间一口气第一作者发表了7AdvancedMaterials Research,同时骄傲地在自己的网页上写明“论文被EIISTP检索收录”。其实大家在看热闹的时候,还忘记了一个背景。该教授近年的科研项目也就只有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一共也就8万块钱。不只是要用这点钱参加会议、还要用这点钱做实验、还要用这点钱培养“合格的”“研究生”。真是能人呀,同时产出很高的。

国际会议,现在在国内已经“异样化”了。早几年,有些大学明确要求博士生在读期间,必须参加一次以上国际会议。然而,现在有不少大学已经开始全盘否定“国际会议”了。当然,这种风气也影响到了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明确指出:鼓励发表高水平期刊学术论文,对于国际会议论文口头鼓励、支持、不反对。今年年初原计划参加NUMISHEET国际会议的,在墨尔本举办。但是,合作老师不是很支持,就放弃了。其实,我知道,领域内的好会议,还是一定要参加的。因为参加国际会议,有时候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好事。

前些天,赵立平老师介绍了他被邀请为《Nature ReviewsMicrobiology》写综述的经历:《中国学者如何发高水平综述文章-个人经验谈》。“20115月底,我在美国微生物学会111届年会开幕式上做了大会报告NatureReviews Microbiology NRM)的编辑Andrew Jermy在会场上听了以后,对我讲的用“全微生物组关联分析”寻找与肥胖等慢性病有关系的肠道细菌的内容很感兴趣。会后,他发来电子邮件,问我是不是愿意写一篇关于用高通量测序和全微生物组关联分析研究肠道菌群与肥胖等慢性病关系的综述。”显然,赵老师这次成功的经历源于他参加一个重量级国际学术会议。

去年,我参加了NUMIFORM国际会议,期间做了一个学术报告。其中,我PPT里面的内容比投稿论文的内容充实很多,有一些是我至今没有发布过的研究内容。在会议结束回到卧龙岗之后,我收到了同时参加大会的法国某大学的一位教授的邮件,他邀请我为“InternationalJournal of Damage Mechanics”投一篇稿件,稿件内容要关于金属塑性成形过程缺陷的演变问题。IJDM属于老牌断裂力学期刊,每年发稿量少非常少。2009年以前,每年发稿量少于30篇,其中,2006年只发表16篇。当然,近两年发稿量稍微增加,但是,依然是很少的。2012年和2013年分别发稿为52篇。由此可见,他们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至少是不可能获得“灌水机会”的。正由于机会难得,我欣然接受。

接受邀请后,该教授希望我在两个月内把初稿发给他。两个月时间让写一篇长文,其实是很困难的。但很巧的就是,我手头上有一篇半成品稿件,当时已经完成了稿件的大致框架。个人认为和IJDM的方向是相符合的。为此,决心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论文完成之后,我还找了好几个老师帮忙修改,特别是我邀请了科学网上的一位老师作为共同作者,他帮我提出了一些宝贵的修改建议。写完之后,我把论文直接发给了这位教授。他给我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然后,让我投稿到期刊论文处理系统。我当时心里很是高兴,确实,稿件已经和这位教授进行了前期沟通,如果他处理这篇论文,论文录用的概率应该是非常高的。

然而,事情没有我想的那么顺利。过了两个月,法国这位教授给我发邮件,询问我是否已经按要求在期刊系统投送了稿件。我到网上检查论文情况,发现论文投稿后,编辑部没有把这篇稿件送交给这位教授处理,而是由该期刊的主编直接处理。当时,心里那种“焦急”是他人无法想象的。确实,这个时候,我们的论文不只是影响我们,而且也影响到邀请我的这位教授的声誉。运气还不错,过了几个月,收到修改通知。经过一个月的反复修改,昨天晚上收到了期刊主编发来的该稿件的正式录用通知,也算是松了一口气。

国际会议,现在确实参差不齐,严格来说有很多国内的“国际会议”就不应该称为“国际会议”,而应该称为“硕士生学术论坛”。但是,也有很多优秀的学术会议。我们在鄙视“国际硕士论坛”的同时,还是要继续支持哪些重要的有学术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会议。前天看中国计算机学会对目前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进行了“认定”,分为“A”、“B”、“C”三类。个人觉得还是很不错的,建议别的学会也组织一些这样的“认定”,这样就可以让那些“捞钱会议”无处生存,也可以维护正常国际学术交流。

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目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7889-793679.html

上一篇:奇葩教授,2013年7篇一作AMM
下一篇:课题组有一位“国际”在职博士生
收藏 IP: 130.130.37.*| 热度|

3 曹聪 孙东科 ljxm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7: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