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法德赛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futao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博文

【授权发表】往事并不如烟(25)

已有 4000 次阅读 2014-1-28 22:47 |个人分类:回忆录|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八十一    

     ——看新娘

 人们“逼”着翁媳合作“表演”结束之后,便转入贺喜程序——看新娘了。这是一场难堪之极加嬉闹非凡的,别开生面的,高潮迭起的不对称“较量”,又是新娘子最难过的一关。

贺喜看新娘子是这里的风俗,看新娘就是要把新娘子从头到脚,从里到外看个遍。具体看的方式是:在牵亲婆的保护(新娘子)和协助下,让新娘子从头到脚各个部位——展示给大家看,大伙说这一部分看清楚了,才可以往下一部分进行,不然的话,就不往下进行,直到全部看完。

过去的生活习惯和模式,估计60后以后的年轻人没有见过,也想象不到。在70年代后期开放之前,那时的女子以露肤为丑,露出肚皮和腹部是一种让人无地自容的奇耻大辱。女孩在穿着上很封闭,那时女孩子为了掩饰胸前,里面用紧身衣把胸裹得紧紧的,把乳峰尽量压扁下去;在胸口,为了不露出一点,女子都是穿一种布做的圆筒式的内衣,叫“圆领衫”。这种衣服无衣领、无扣、无袖、开口在肩上,是一种如汗衫一样钻穿的内衣,这种衣服把颈以下所有的皮肤,尤其是胸前和腹部完全覆盖住。哪里有封闭,哪里就有开放。现在人们观念转变了,思想解放了,行为从“封闭”转变为“开放”了。好像现在和过去比较,美和丑互换位置了。有些女子要性感,尽量地露身体部位,除三点之外,其余全露,越多越好,为了吸引新眼球,展现美丽,哪里都可以对外伸张,开放,胸部以低胸衣露沟为美,而且一直往下露出深的乳沟才罢休,越深越美丽,越高越性感。所以把“沟”美其名曰“事业线”,这个新的“沟”名叫的真科学,很贴切,有一些人就靠这个成就了很大事业。

在文革之前,那时候的女孩子,肚皮是无论如何不见天日的,纹丝不透,衣服做的尽量长点。现在有的女孩,衣服尽量地做短点,最短的到至胸口,露出白肚皮和肚脐眼最美,有的讲究的,还在肚脐上戴上装饰,闪闪发光,五光十色,吸引眼球。过去,农村女孩夏天都是穿长裤子,短裤是穿不出门的。记得1960年左右,夏天,农村有赶时髦的女孩,学城里女孩穿裙子,扎羊角辫,那时,国内生产出来塑料凉鞋刚传到农村,女孩上身的衣服出现改装的圆领衫外穿,这种衣服无领,无袖,从背后开口钉扣扣拢。对这些穿着,乡里的保守封闭的中老年人很看不惯,觉得反常,好像有伤风化似的,就编了顺口溜嘲笑否定他们:“头上长两角(羊角辫),穿衣要人脱(背后扣),穿的裤子没裤脚(裙子),穿的鞋子头穿底落(凉鞋)”。

在贺喜中,新娘从小长到大都不外露的地方,这会儿就要当大家面外露,从来不给人看的要拿出来“示众”,让人评头评足。过这一关就让新娘从淑女一下就变成娘子,有从天上摔到地上那个感觉,一下撕破新娘的羞愧脸皮,突破她的心里防线,彻底“击溃”新娘的自尊。好像是要让新娘子经过风雨洗礼,把薄脸皮变成厚脸皮。别说是女孩子,就是我们当时在场看热闹的这样懵懂的小男孩,都替她很不好意思。我们说是新娘子难过的关,原因就在这里。

这时候的新娘,第一次脱离娘家来到婆家,所有面孔都是陌生的,处于大众包围和传统风俗的压迫之中。传统的风俗又是不变的!为了让新娘子配合贺喜的人们,担心的婆婆事先要和新媳妇打招呼,做工作,让她有思想准备,做好配合。毕竟现在是结婚了,是过门媳妇,不是女孩子了,脸皮要厚一点。说是那么容易,做起来还是很难的。人家现在到底还是女孩,保护自己的隐私是从小以来的关键核心事。你想,在这种几千年的风俗封闭环境下长大的女孩,今天突然要她开放,何其难堪!

新娘子处于举目无亲、孤立无援的被动状态,要她做的事哪怕是千不情,万不愿,也不能反抗,不能躲避,只得“入乡随俗”,任人“摆布”、“捉弄”(大喜的日子,说“调戏”不好吧),乖乖地配合,除非你不结婚,否则就得过这一关。因为这是当地风俗,规矩,不能不配合,不然“坏”了名声,被大伙说不懂事,不懂规矩,那新娘以后和大家相处就会难了。而且“这也是为了今后家庭兴旺。”再说,“所有的女孩子出嫁都过了这一关,我也过得去吧。”这是新娘不得不怀揣自我宽慰的心理。

我想,农村里的大嫂们敢经常开一些“过格”的“黄色”玩笑,可能与他们经过这场“暴风骤雨式的磨炼成厚脸皮”有关吧。因为“老娘什么开放的事都做过,还怕这开放的玩笑?”。

我们还是回头来看新娘吧。

在新郎家的堂屋里,点着大汽油灯,把屋里照得如同白昼,里三层外三层挤满了看新娘子的男士们和大娘大嫂们(一般人家是不让女孩子来看这种热闹的),有的人还用凳子垫脚站在后面高高地看,主要人员则围站在新娘周围,中间留出一小块空地,让牵亲婆陪着新娘子坐在中间,牵亲婆既是保护新娘子的护神,又是帮助大家看新娘子的各个部分的“帮凶”。

贺喜看新娘有一帮骨干分子,其中有一个人是领贺,就是主使,由他带头贺喜并掌握进程。这个人的记性要好,很长的贺词都要记得。领贺的口才也要好,会根据当时的情况随机应变地对新娘某个部位编出切合实际场景的观感,并用顺口溜颂出,当然,这些贺词除了赞美、吉祥、祝福词之外,也有嬉趣、取闹的。领贺还要风趣灵活,善于掌握时机和火候,制造热闹气氛。其余骨干成员是群贺,他们自始至终只随喊“喜哟!”。其它的人更多,就是看热闹的了,发挥随贺作用,也就是跟随着起哄,极尽哄抬闹的气氛之能事。

贺喜开始,领贺先来几句开场的贺词,如:

领贺:“X府热闹灯光亮啊”

群贺:“喜哟!”

领贺:“大伙来看新姑娘啊”

群贺:“喜哟!”

领贺:“新姑娘,真漂亮,凤冠霞帔闪金光”

群贺:“喜哟!”

领贺:“送个祝福看新娘,看到新娘心花放”

群贺:“喜哟”

领贺:“公公婆婆喜开怀,百年好合家兴旺”

群贺:“喜哟!”

然后从头看起:头发、头顶、耳朵、眼睛、鼻子、口齿、脸蛋及皮肤,再到手,胸部、腹部、腿部、脚。

每看一个部位,都有几句词,都要贺喜一番。

首先看头发。

领贺:头顶盖头似红花,先看新娘黑头发

众贺:喜哟!

牵亲婆掀起新娘头上的红盖头,让大家看一下,再盖上。

领贺:头上青丝黑顺滑,乌龙盘髻顶上扎

众贺:喜哟

领贺:结发夫妻恩爱长,白头到老众人夸

众贺:喜哟

接着分别看眼、耳、鼻、口和牙。其中看眼和眉时

领贺:两颗明珠黑又亮,一双柳叶眼上装

众贺:喜哟

领贺:眼含脉脉眉传情,逗得郎君心荡漾。

众贺:喜哟

看完五官看脸蛋。

领贺:美如西施脸桃花,面善心慈福全家

众贺:喜哟

领贺:勤劳简朴好美德,孝敬公婆乐哈哈

众贺:喜哟

看完面部,就看胸部了

贺喜看胸部,不是隔着衣服看,而是要看到皮肤和真东西。所以新娘开始是不肯宽衣的,众人不看到又是不肯罢休的,双方在这里久久僵持不下,牵亲婆在那里“左右为难”,一边代表新娘向贺喜者讨价还价,一边又帮贺喜者达到目的不断地做新娘子思想工作,虽然是这样,就是没有一方让步。贺喜的人们此时不断地叫喊,起哄,有的威胁不达目的要散场离去,这给新娘的压力实在太大。因为风俗确定:婚闹中途散场十分不吉利,给今后的生活留下阴影,而且新郎家也会很不高兴。在万般无奈下,经过牵亲婆反复深入细致地做工作,新娘只好不再强硬反对,勉强默许,牵亲婆趁机很快掀起新娘的衣服,让其双峰展示,但是一瞬间就盖上了,那个时间短暂到快闪不及眨眼。虽然众人大喊未看清,再来,但是新娘子一阵惊恐之后,羞涩地低着头,两手抱在胸前,怎么也不肯重复了。最后,众人实在无法,又不好再坚持要求和以散场威胁——毕竟新娘已经配合动作,把关键的在众人面前露了,只是时间极短而已。

于是领贺开口了:一对乳峰高耸立,两个坨坨红滴滴

众贺:喜哟

领贺:雪白的奶子圆又圆,养的儿子有奶吃

众贺:喜哟

新娘总算过了难堪的这一关。

接下来看手,牵亲婆把新娘的一双手从长袖婚服里展现出来,众人看了。

领贺:一双巧手十指尖,玉指弹得天地弦

众贺:喜哟

领贺:五谷跟随新人来,做出佳肴美味鲜

众贺:喜哟

领贺:看了双手发财多,再看新娘肚脐窝

这又要经过一翻反复较量,新娘不干,众人不放过,起哄,呼叫,最后还是新娘让步。牵亲婆掀开新娘衣服,刚露出肚脐,一瞬间就盖上了。

众人:没看清,没看清,再来,再来

这样经过几回折腾,终于满足大家了。

领贺:肚脐窝,圆又圆啰

众贺:喜哟

领贺:窝里装着幸福泉啰

众贺:喜哟

领贺:看了窝窝心欢喜哟

众贺:喜哟

领贺:再看新娘的花肚皮哟

新娘又要过一道难关了。

牵亲婆和大伙商量:这个就免了吧?

众人:不行!不行!要看。

牵亲婆给新娘子做思想工作,新娘不干,低着头一个劲地扭捏。

牵亲婆:大伙还是往下进行吧,这个不看。

“不行”“不行”。牵亲婆再次给新娘“晓之以理,顾全大局”,把喜事办的更喜,牵亲婆知道,没有哪个新娘子能躲过这一关。“只给他们看一点点好吗?”新娘“上当”地同意了。于是牵亲婆掀起新娘衣服,把裤腰往肚脐下推了一寸,不到一秒,马上放下衣服盖起来,大伙:“没有看到,没有看到,再来,再来,往下,往下!”牵亲婆“无奈”地再和新娘商量,再往下多移一点点。大伙总是不满意,总是要求往下,经过讨价还价,多次反复,一次,一次地往下移,直到到了小腹部,再往下新娘子真的不干了,可是大伙也不放松,在那里一个劲地喊,在这里僵持着,起哄着。有些极端分子特别是新郎的老表,那是不肯随便放过的。他们扯着嗓子喊,要求牵亲婆把新娘的下腹部露得更低一点,否则就不往下进行。有少数的,直到把新娘的裤腰退下快到不能公开的核心点边上了才罢手。看到了2.5点,大伙拼命起哄,叫喊,笑啊,闹啊,不停。这种情况,我只见到过一次。众人满足了,闹够了,才肯往下进行。

领贺人这才大声贺喜:“花肚皮,白又白”,“喜哟”众人贺。

领贺:养个儿子当官来呀

众贺:喜哟

领贺:看了肚皮看大腿哟

众贺:喜哟

经过一翻纠缠,他们终于达到了目的。

最后就是看脚了。看完脚。领贺做出结束性的总结。

领贺:金马鸣金河,玉堂闪金波

众贺:喜哟

领贺:牛郎迎燕喜,织女渡银河

众贺:喜哟

领贺:新郎采新香,洞房戏衾罗

众贺:喜哟

领贺:祖赐无疆福,孙吟起秧歌。

众贺:喜哟!喜哟!喜哟!……

在一片贺喜声中,牵亲婆带着新娘从喜堂回到洞房。

在贺喜中,有个别很大方的新娘子,对众人的要求几乎是有求必应,百依百顺,从头到脚三下五除二,一下就看完了,大伙反而觉得没有闹起来,没有逗出趣味来,因而没有热闹气氛和高潮,反而令人遗憾,扫兴。因为这种贺喜的气氛和热闹,就是在逗逗闹闹耍耍叫叫中产生的。

有聪明且大方一些的新娘,巧妙地和众人周旋,时而卖关子,不配合,扭捏拒绝三翻五次较量后再合作,以刹闹们得寸进尺的过分要求之心气和霸气。这更为人们起哄闹场创造了条件,人们也只有在这种僵持、纠缠、讨价、让步、满足过程之中,觉得逗的有趣,闹的热烈。

也有个别新娘,因为胆小羞涩,无论如何也不配合,死撑硬扛到底,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在反复做工作无果的情况下,就没有办法再闹下去了,众人只好弃欢而散,留下冷冷清清的新婚现场,这给新郎家很大难堪和压力,给新娘日后的生活、生产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只到很长时间以后,人们不再把她当新娘子了,慢慢淡忘那无趣的贺喜之后,才恢复正常。

我结婚的时候,一是担心这种“无聊的闹”给她压力太大,二是自己心里接受不了,三是时间紧迫有限。所以为了躲过这场面,就采取了旅行结婚的办法,我们对单位同事说回家去结婚,在家里对乡亲说在单位已经结过婚了,其实就回家了一趟,哪里也没有去。当然还与时间安排和当时经济收入十分低也有关。我们是因为我即将要到罗布泊参加核试验,为避免放射性物质影响身体健康,临时决定,匆匆忙忙结婚的。

                     1983.5.1初稿,201398修改)


  八十二  闹洞房

新娘由牵亲婆带着从人缝中挤进洞房,来到新床边。床上已经躺着几个年轻男士,床边也坐着几个,地上站满了人,他们挪了几个地方给新娘在床边坐下。这些人中的主力骨干是新郎的老表:姑表,舅表,姨表和父母辈的表侄。老表之间是最允许能开玩笑的,有句不雅的俗语:“老表老表,遇着就搞”就说明这层亲密随便的关系。是谁把这项活动叫“闹洞房”,绝顶贴切了。新娘刚刚坐下,老表们便闹起来,叫喊着要新娘送茶,新娘拿起水壶、茶杯分别给他们倒水,一周还没倒完,前面的已经喝空杯了,又在哪叫喊“倒茶”,让新娘忙了一阵子。喝完茶,又要送烟,新娘每人送上一支烟,老表们有的要新娘点烟,那时还少有打火机,都是用火柴点烟。可是新娘刚擦燃火柴,还没来得及点烟就被叼烟者从鼻孔里出气吹灭了,反复多次也点不燃,有时候他们不吹熄灭火柴,可是迟迟不把烟放在火头上,让新娘捏着火柴棒烧,快烧到手边了,才出烟来点。有的则要新娘自己叼烟点燃后在奉送老表,有的把烟头前烟丝抠出,塞上一块小石头,让新娘怎么也点不着。吸空烟,有老表要扮新郎和新娘并坐亲热。折腾一阵子后,几个老表要和新娘一起睡,当然是和衣的,这也让新娘很难堪,死活不同意,但是最终还是拗不过他们的围攻,象征性地躺下几分钟,这期间伸手动脚的总是不断的,当然是不过底线的,这也把个新娘闹得只恨入地无门。后来,还有抱新娘……等各类闹剧,一直闹到半夜才罢休离开,新娘这才舒了口气,心想终于结束了。

客人们都走了,新郎新娘可真正进洞房了,他们关上房门。

刚刚脱衣上床一会儿,他们听见房内有人咳嗽的声音,吓得赶紧穿上衣服点煤油灯寻找,可是找了一圈没有发现有人。后来发现咳嗽声来自床下,可是一看又没有人,但是确认床下有声,最后发现在床下墙角有两只癞蛤蟆,声音是它们发出来的。原来是闹房者安放的干扰者,据说是在蛤蟆的某个部位抹盐以后,它就会发出象人的咳嗽声。癞蛤蟆咳嗽的故事是听别人讲的,我没有见过。

他们处理完蛤蟆咳嗽,上床刚睡一会儿,两人发现身上奇痒,点灯看,又没有发现什么,新被单,新被子,新床配新人,按说不会有虫蚁之类呀?正在纳闷,窗外发出几人笑声,原来是他们使的法术。他们在闹洞房时,把一种植物的果实外极细的毛毛细纤维洒在了床上、被子上,他们正潜伏在窗外检查效果呢。换了铺盖,这才安心睡下来。

睡躺到一会儿,两口子又听到房门外有响动,起来开门一看,婆婆正弯腰贴耳猫在门外,赶忙找由头不好意思地走了。这在当地叫“听壁根”,长辈总是关心儿子,成家做大人了,也还是担心他不懂事。

   小两口被折腾了一夜,在纷杂干扰的环境中度过了花烛夜。

                                                                             (1983.5.1初稿,201398修改)


               八十三    

        新媳妇进门的第二天早晨,要举行拜堂礼,一般所有的亲戚、亲属和朋友都必须“自愿”来参加,不然就丢了面子,伤了感情,今后都不好来往了。拜堂礼活动由礼先生主持。

      早上,在礼堂摆好两张并排的大桌子组成香案,桌子上除了点放蜡烛和檀香之外,还放两个准备装钱的大盘子。在香案前放上两个蒲团,给新郎新娘下跪磕头之用。礼先生、执事都做好准备之后,各位参加人员陆续到来,礼先生看看关键人物都到场了,就命室外放鞭、敲锣、奏乐,表示拜堂即将要开始了,间接通知没有到的赶紧来。门外,每来一位亲戚、亲属和朋友,礼乐都要迎奏一番。

      开始,新娘跪在香案前不动,新郎先点香点蜡烛,双双跪拜敬祖宗,然后敬父母,父母马上拿出红包礼放入盘中,这叫丢磕头钱,礼宾先生点钞后高声报数:“父母亲大人XXX元。”执事记入礼单。接着新人分别拜大舅舅、二舅、三舅……大舅舅妈、二舅妈、三舅妈……等,每一位都往盘中丢磕头钱,新人都要一个一个下跪磕头致谢,再后是大姑父、二姑父、三姑父……大姑妈、二姑妈、三姑妈……等。

      在拜堂之前,舅们、姑们和姨们都要私下沟通一下打算丢多少磕头钱,以便基本“统一口径”,因为拜堂时礼宾要当场报数,要登记礼单,如果几位舅中差距太大,或者几位姑、舅中差距太大,在面子上就受挺了,显得尴尬。有的媒人又是新郎的亲戚,我们那里有一“媒不答礼”规矩,意思就是媒人做媒有功,在拜堂时不用自己掏钱送礼,但又要参加拜堂活动。于是,在前一天娶亲陪媒人宴席上,礼宾先生就给媒人奉送上一个红包,用作第二天拜堂时媒人丢给新人的磕头钱。

      重要的亲戚朋友和长辈丢过磕头钱后,其余的亲属、朋友、老表们便陆续来丢磕头钱。有的老表们为了戏弄新郎、新娘,事先把准备丢给他们的磕头钱,换成很小面额的散零钱,然后一张一张地往钱盘子里丢,每丢一张,新郎、新娘就要磕一次头,一直把散钱磕完,所以把拜堂礼红包叫磕头钱最形象不过了。

      待所有人都丢过钱了,拜堂就该结束了。礼宾先生命室外放炮、鸣锣、奏乐,拜堂正式结束。随即,所有人去入席用宴。

      按一般规矩,所有磕头钱都是新娘的私房钱。有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办喜事花了不少钱,就把这些磕头钱“收归家有”,拿去充帐了,也有的给新娘留下一半。

      我小时候在家乡,看到过许多次新郎、新娘拜堂。

                                                                  2014110根据父亲口述整理)

八十四  茶和回门

         端茶又是结婚的一个礼节性程序。新娘到男方的第四天早晨,要给长辈和亲友端去热腾腾的茶点。在新娘出嫁后第三天,她娘家就派人把其母准备的端茶原料送来,有汤圆、红枣、干茶(京果、麻枣)、鸡蛋、红糖等。

第四天早上,新娘很早就起床,煮好汤圆、鸡蛋、红枣汤,放入红糖,然后装入碗中,碗放在礼盘里,新娘毕恭毕敬地端汤点和干茶,一个一个地送给各位长辈和送过重礼的乡朋,有的乡朋住在村子里较远地方,新娘也得一户一户送去,这叫端茶,表示敬意和答谢。待新娘把所有人的茶点送完之后,回头再拿着空盘子去回收空碗,这时,每个碗里都有喝茶者放上的茶钱,这杯茶的“价格”是不菲的,比现在酒店的上百元钱一杯水的茶还要高,一个早上,新娘的收入是很可观的,比节日加班费要高许多许多。不同的是,这里面包含的是小辈对长辈的尊重,长辈对小辈的爱护。这些端茶钱都由新娘收入囊中。

端完茶,用过早餐,新娘就带着新郎回娘家,这叫小回门,小回门是到第四天时新娘带着新郎回娘家。有的不办小回门,而是大回门,大回门是满一个月时新娘回娘家,即满一个月时,女方来两顶黑轿子,抬新娘回娘家,新郎陪同。

至此,一场从结八字到回门这一跨越多少年的结婚程序才算全部执行完成。

                                                                    2014111根据母亲口述整理)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7288-763070.html

上一篇:【授权发表】往事并不如烟(23)
下一篇:改革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转变制度设计观念应为先
收藏 IP: 27.18.2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2: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