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rworld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bwxy197301 教学和科研过程中的心得。

博文

给自己打个广告

已有 2822 次阅读 2015-6-5 17:44 |个人分类:科学计量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机构知识图谱

       昨天下午,从物流公司把书取回来了。

       历时将近3年,终于完成了这本拙作。

       感谢那些为本书出版提供帮助的所有老师、同学、同门、同事、编辑和家人!

       这本书是我的教育部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有些内容虽然在期刊上发表,但书稿中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和补充,还有一大部分内容是初次在书中出现。

       目前,书的信息还只是出现在科学出版社的网站。

     

     非常感谢恩师叶继元教授和武夷山研究员为本书做序。

 

序一

近年来,知识图谱已成为图书情报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从众多的研究成果中可以发现,知识图谱是一个跨学科研究的新兴领域,涉及到图书情报学、计算机科学、科学学、数学、物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知识图谱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出现,得益于很多方面的发展。首先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在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都在快速增长,为知识图谱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知识在精细化的同时,也在不断交叉融合。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性比以往更加紧密,知识图谱的理论和技术为知识可视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其次,知识的“用户”对知识的渴求更加强烈,对知识的获取更加注重个性化。而个性化知识需求的满足依赖于更高的效率、更好的知识传递方式。知识图谱为人们从众多的知识当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那部分知识提供了便利。第三,知识组织技术与方法、计算机技术与工具等成为“知识”和“用户需求”之间的桥梁。通过Histcite这样的工具,可以非常方便地了解文献之间的引用关系。这种引用关系其实是一个知识不断传承、不断创新过程的直观体现。通过CiteSpace等类似的工具,学者可以比较快捷地了解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出现的重要文献,通过了解文献之间的关联,进而得知科学家之间的联系及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与发展图景。

学术机构是生产科学知识的基本组织单元,大到一所高校,小到一个由几个人组成的研究部门。每个学术机构在其发展过程中,均以研究者为中心,呈成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体现出学术机构研究的内容和研究的轨迹。其题名、关键词、发文时间等属性从不同角度显示了学术机构的“知识印迹”。

魏瑞斌博士在这本书中,首先对知识图谱的发展历程、知识图谱研究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机构知识图谱构建的方法和工具,并提出了一个基于QICP模型的机构知识图谱构建的流程。然后,分别以引文数据库、学术搜索引擎和项目数据库为数据源,用实证的方式尝试了机构知识图谱的构建。最后一部分探讨了机构知识图谱在科研创新团队遴选、机构合作演化等方面的应用。该书研究综述详细,引用资料丰富,比如有关Web of Science的数据、国内研究论文、研究项目等论述,2014年的新资料均有所引用。内容陈述清晰,评论得当,较为系统地对机构知识图谱进行了一系列相关研究,丰富了知识图谱的研究,对图书情报学、科学学、人才学等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启发作用。

是为序。

 

叶继元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2014年10月3日

 

序二

千百年来,人类的学习以记诵方式为主,听觉器官发挥着很大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可视化应用越来越普及,今后的学习将以可视化方式为主,视觉器官将发挥前所未有的作用。由于视觉器官在单位时间内的信息吸收信能力大大强于听觉器官,可视化方式成为主流学习方式后,人类的学习效率将大大提高,有可能带来一场认知革命。

为了适应这样的进程,知识组织方式也必将走向可视化之路。图书情报研究人员在知识可视化征程中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西方国家的一些学者很喜欢编出若干哲理性很强的话,然后煞有介事地说,这是孔夫子说的,或这是中国人说的。例如,他们常说,“一图胜万言”是中国谚语。而Natural History杂志2000年第7期的卷首语说:1921年,美国一位广告主管Frederic R. Barnard想出了一句广告词:“一图胜万言”。为了引人注目,他忽悠说这是中国谚语。直到今天,仍有许多人以为这是中国谚语。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把这句话安在中国人身上也是恰当的,因为中国古代的地图制备能力曾经是十分强大的,郑和之所以能成功地七下西洋,地图做出了重要贡献。科学网博主、旅美华人学者李兆良先生用大量事实论证说:《万国坤舆全图》是中国人编绘的,中国人比哥伦布更早地“发现”了美洲大陆。

不管“一图胜万言”是谁说的吧,反正,图像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比文字强,这是公认的事实。因此,人们首先在传播领域大量利用图像,为的是打动人,“征服”人。后来,随着技术进步,可视化技术的成本下降,可视化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学术研究也成为可视化大显身手的舞台,主要表现为,知识图谱的研究与应用受到热烈欢迎。在可视化手段的帮助下,人们的知识发现、知识表达与知识传播能力与日俱增。

魏瑞斌副教授所研究的机构知识图谱,是知识图谱研究广阔天地中的一小方园地。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相比,组织化程度大大提高,团队、机构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因此,研究机构知识图谱是很有意义的。

本书对知识图谱的研究与应用现状进行了较完整的梳理,介绍了构建机构知识图谱的方法、工具、流程,还有多个应用实例。对机构知识图谱感兴趣者,通过阅读本书可以不断加深对机构知识图谱的认识,并且可以仿照书中的例子作一些机构知识图谱分析的初步尝试。能力增强后,他们更可以独立探索机构知识图谱方面的新理念、新技术与新应用,开辟新天地。

现在,全社会对图形信息的需求是无穷无尽的,而社会提供高质量图形信息的能力是相当有限的,可以说出现了“供求危机”。危机出现的时刻,便是孕育创新性技术与应用的最佳时机。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学者投身于可视化研究领域,做出无愧于时代的贡献。

 

武夷山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0141028

 

       

     拙作不到之处,还请同行指正!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3146-895772.html

上一篇:近视眼手术治疗方面的学术期刊论文到底有多少?
下一篇:一卡通
收藏 IP: 60.170.236.*| 热度|

9 彭真明 郑锦怀 周健 姜春林 李伟钢 许培扬 李杰 杜建 吴小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7: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