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rworld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bwxy197301 教学和科研过程中的心得。

博文

跑题

已有 3102 次阅读 2010-5-19 11:26 |个人分类:生活随想|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竞赛, 世博园

  看了一篇题为“起点之世博园:是意外,是冒险,更是革命”的文章,才知道世博园选址的一个小故事。读完之后,对那个来自意大利的小女孩和她的设计团队心生敬佩。为什么她们能够有那样的思考?是偶然还是必然?

  身在课堂,渐渐发现一些现象:有的同学上课经常缺席,最后考试却很顺利;那些经常上课的同学考试有时成绩却不一定理想。课堂上总是静悄悄的,只能听到老师的讲课声;不管是作业还是课堂提问,同学的回答总是那么相同,那么标准。有时候觉得学校成了工厂,在向社会输送着标准化的产品。这样的结果有很多因素,可能一纸定成绩的考试方式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导致了学生重结果,轻过程的想法。长此以往,学生的自由的天性和灵感可能会消失殆尽。社会是多元的,评价的方式也应该是多元。一把尺子去量不同的东东,结果自然会有很多争议。

    10+10+10+10+10+10+10+10+10+10=100

    20+80=100

    结果一样,但过程不同。


附:

将世博园区放在城市中心,是世博会史上的“冒天下之大不韪”,而这源于一次美丽的意外。

循着历届世博会的选址逻辑,上海市第一眼相中的是“黄楼地区”,它在城市外环的右下角,介于浦东机场和虹桥机场中间,一块荒芜的开阔地。同样看中这块地的还有当年的迪士尼项目。

直到2000年撰写申办报告时,选址问题仍悬而未决,无一例外,三块候选地都远离市中心。

当原上海市规划局局长夏丽卿将第一选址方案交给国际展览局时,她称:“城市向来在不断把生地变成熟地的冲动中由中心向边缘滚动推进,选址黄楼正是这种习惯性思维的体现。”

现在看来,是1999年的“意外”埋下了改变历史的伏笔。

当年,上海举办了一届夏令营,6组来自欧洲大学的建筑规划专业学生,选择上海来做他们2000年度的设计竞赛。考官夏丽卿给出的题目是:世博会规划方案;地点:黄楼。

  一个满脸雀斑的意大利女孩令时任评委的中科院院士郑时龄印象深刻,“她和她的小组跑题了,放弃了黄楼,而选择了黄浦江。”

因为跑题,这组设计得到了一个“特别奖”,而这一意外也让上海的注意力增加了新的选项。

这得到了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吴志强的由衷认可,数年前,他考察澳大利亚的悉尼时发现,“我从市中心乘地铁到郊区的奥运场馆区,整个轻轨上只有冷冷清清的四五个人,我在那儿呆了一个星期,只碰到了8个人。”在他看来,悉尼为奥运会修建了豪华的场馆、架设了专门的交通线路,但当奥运结束后,这些设施却和那里的市民毫无关系。

“创意非常棒。”但夏丽卿紧接着的疑问是,黄浦江边,哪里能找到这么大的会址?所以创意一度还只是创意。

更大的意外发生在申博前夕,上海市政府接到当时中国驻法大使吴建民的电话:国际展览局官员更看重黄浦江。多少为了确保申博成功,世博会选址定在了黄浦江畔。

摘自:【南方周末】http://www.infzm.com/content/44592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3146-326175.html

上一篇:从被引频次来选择图书
下一篇:学术研究趋势和学术研究热点检索
收藏 IP: .*| 热度|

1 金小伟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7: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