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rworld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bwxy197301 教学和科研过程中的心得。

博文

饭已OK了,下来“米稀”吧。

已有 5578 次阅读 2009-4-24 11:30 |个人分类:学术期刊|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学术期刊, 规范

        也许这是件小事,但我还是觉得有点怪。

  打开国内一些期刊的投稿指南或者投稿说明,不少都可以看到编辑部要求每篇期刊论文都要包括以下内容:

  1中文题目;2作者姓名;3作者单位名称及邮政编码;4中文摘要;5中文关键词(3-8个);6中图分类号;
  7英文题目;8作者汉语拼音姓名;9作者单位英文名称;10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
  11正文;
  12参考文献;

  这是学术期刊形式上的一种规范。但是再看一下期刊论文的内容,总觉得有点中英结合的味道,就象是一个中国人戴了两个帽子,穿了两件外套。但不管如何,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
  
  我这儿想说说英文标题、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等的事。我不是怕翻译,即使英文不好,现在许多翻译工具都可以帮忙。我是想这些内容到底有多少价值。作者通过翻译的过程可以提供自己的英文写作能力,可以让同行来了解中文的一些词和句是如何用英文来表达的。其它对我们好像帮助不是很大。
  
  在使用国内的文献数据库检索时,有多少人在多少情况下去使用英文的检索词去检索中文文献呢?有多少中文的数据库是支持英文的检索词检索呢?
  
  另外就是参考文献当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外文文献,有的甚至全部都是外文文献。我倒不是排斥引用外文,而是觉得作者应该把它们都翻译成中文。对比一下我们看到或下载的国外期刊上的论文,一篇英文文献从头到脚都是英文在书写,不会在其中夹杂其它语言符号。
  
  一种媒介在传播信息时,应该以最大多数、最可能的受众来选择其语言符号。
  
  国内期刊的页码是规定好的,一定时间内是不能改变的。很自然,我们看到的很多刊物,字号越来越小,因为想刊出更多的内容。是不是可以把这些英文的关键词、英文的摘要等都给去了呢,那样可以省出一些地方。

  为什么老是要把自己的语言翻译成别人的语言,让别人看起来方便,而不把别人的语言翻译成自己的语言,让自己人看起来更方便些呢?
  
  还记得赵本山的那个小品,饭已OK了,下来“米稀”吧。在生活中这是幽默,学术上也需要有这样的乐趣吗?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3146-227916.html

上一篇:学科学术热点
下一篇:2009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征文通知
收藏 IP: .*| 热度|

1 侯振宇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7 11: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