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刘祚昌著《美国内战史》提要及写作过程

已有 5713 次阅读 2010-10-6 22:35 |个人分类:美国书目提要(07-11)|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提要, 刘祚昌著, 美国内战史, 写作过程

刘祚昌著《美国内战史》提要及写作过程

 

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2010106日发布

 

书名:         《美国内战史》

著者:          刘祚昌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787月第1

印刷时间:       19787月第1次印刷

发行:          新华书店

印刷:           广州红旗印刷厂

开本:           850X1168 毫米 32

印张:          20.25

字数:           492000

价格:           1.65

页码:           640

书号:           11001.340

 

刘先生的《美国内战史》1978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是国内美国史学界第一部专门史著作。今天看来撇开带有时代特色的语言,我们还是深受震撼。他在《我是怎样研究美国史的》论文中详细谈及本书的写作过程:

 

“我写《美国内战史》,在方法上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道程序:第一,拟定初步的、粗线条的提纲。第二,按照这个提纲寻求、摘录材料。第三,在掌握一定数量的材料后,进一步修改提纲,调整结构和增加细目。第四,根据经过修改了的提纲进一步搜集材料,并且在掌握新材料的基础上再修改提纲。以上的步骤周而复始地不知重复了多少次,以期提纲愈益臻于完善。在提纲最后定稿之后,边按照提纲的细目,对材料进行分类,最后才利用这些材料提笔写书。但是写出来的初稿,还要经过数次改写及小规模修改的过程,因之在初稿与定稿之间有很大的距离。对我来说,利用浩如烟海的材料写大部头著作,其最大的困难,便是驾驭材料的问题。因此,我写《美国内战史》的经验是,为了减少驾驭材料的困难,第一步只是利用一部分材料,写出内容比较粗糙的,甚至残缺不全的全书初稿。第二步是把尚未利用过的材料,分批地加进这个初稿,使其一步一步地加以充实,更加完善,一直到把所能得到的材料全部加以利用时为止。当然,在初稿写成后,当发现值得吸收的新的论点时,也把它吸收到初稿中去。有时,为了吸收大量新的有用的材料,还不得不局部地调整初稿的组织结构,或增添章节。这种调整也进行了若干次。我之所以采用这种反复修改的办法,也是当时客观条件使然。我所在的学校,图书资料太少,绝大部分的书籍杂志必须到外地借,特别是到北京图书馆去借,一次只能借到两三种。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把我所需要的书刊全部摆在眼前恣意利用。总之,我写这部书的一个特点,便是反复性,提纲修改了好多次,书稿也修改了许多次。”

“我写此书的另一个特点,是时间拖得过长。从1957年开始,迟迟到1974年才最后脱稿。这也是客观环境造成的。

我从1957年春动手写,但是未几就开始‘大鸣大放’,几乎天天开会,只有到晚上才挤时间写。到这一年夏天,‘反右斗争’步步加紧,我很快地就被错划为‘右派’。从此以后,时间就不属于我了。接踵而至的是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大炼钢铁’和下乡劳动。在这当中,我一连三年未摸书本。只有到1961年秋,我的‘右派’帽子摘掉后,我才正式坐下继续写作。于1964年脱稿后,把稿子送往出版社,久久没有回音。后来才知道,原来编辑同志们都一个一个地下乡参加社教工作,无人审稿。而且我有发现了新材料,想把它们吸收到稿子中去。因此到1965年年底我有把稿子要了回来。当我正在聚精会神从事书稿修改时,‘文化大革命’的腥风血雨铺天盖地地袭来。1966年夏,抄家也轮到我的头上。被抄走的不但有照相机、电唱机及自行车等,而且还有我呕心沥血写出来的《美国内战史》书稿及《弗列德里克·道格拉斯传》译稿。二者合起来有80万字。从1969年冬起我又在‘五七干校’和学校伙房里劳动了将近两年。到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我才被允许离开伙房,回到教研室。林贼之死,是大家送了一口气,但是‘四人帮’推行的文化专制主义,有给知识分子造成新的灾难,学术界‘万马齐喑’,出版界一片萧条,只有少数个别的著作才有出版的机会。当时我明明知道,以我这样的政治身份(摘帽右派),即使再接再厉,第二次把《美国内战史》写出来,也万万没有出版的希望。但是,我下定决心重新着手写它。我的干劲很大,我不但决心重新写,而且决心写得更好。因此我在搜集材料方面尽了最大的努力。我成为北京图书馆的最热心的读者之一,有一年寒假期间我自费到北京,在北京图书馆抄了20天的材料。经过将近三年的奋战之后,到1974年我的《美国内战史》第二次脱稿。不过,由于当时我国出版业落后,出版周期太长,我这部书到19792月才最后与世人见面。”

“由此可见,我写《美国内战史》是走了一条漫长的、坎坷不平的道路,我是在与逆境进行顽强的搏斗中,备尝千辛万苦才完成这部书的。”

他称他在写《美国内战史》时“有一种韧性”,“能持之以恒,做到年年如斯,月月如斯,日日如斯,顽强奋斗了17年之久”,“不取巧,不走捷径,这也是我的经验之一”。

从研究方法上说,他认为写《美国内战史》是在开始写《美国内战史》时,“我也是想走过去走过的老路,利用现成的苏联史框架,往里面填材料。”在收集材料过程中“我也越来越清楚地看出苏联史学中的严重缺点:第一,教条主义地运用马列主义理论,往往用史料去硬套马列主义现成的公式”,“用空论去代替有血有肉的史实。第三,对人物的作用重视不够。”他的新的写作原则是“第一,不但写时,而且也写人,并且用大量篇幅去写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着重写黑人的血泪史”“尽可能把内战史写成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历史”,“第四,要写出中国的风格,尽量避免出现翻译的痕迹。第五实事求是”。

(载《文史哲》1986年第2期;《刘祚昌史学文集》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附照片13幅翻拍自《美国内战史》。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370393.html

上一篇:这样的法学“精英”越少越好(文字版)(2009年)
下一篇:从“黛玉裸尸镜头”之争谈起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20: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