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导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jidaobao

博文

挑战地震科学难题

已有 3003 次阅读 2012-2-28 11:43 |个人分类:栏目:封面图片说明|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汶川大地震, 世界, 高新技术, 强烈地震, 特别

      1975年2月4日19:36,在中国辽宁省海城、营口一带(40°41′N,122°50′E)发生了一次7.3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16、21km,震中烈度9度强。此次大地震震惊世界,因为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做出成功的地震预报,拯救了众多生命。但是,地震预测仍是极具挑战性且尚待解决的世界性科学难题。37年后的今天,汶川大地震的惨痛使我们提及地震预报这个世界性难题,防震减灾事业仍然任重道远。
      目前,地震预测尚处初期科学探索阶段,特别是短期与临震预测水平与社会需求相距甚远。世界上的多震国家如俄罗斯、美国、日本和中国均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地震预报探索。最严峻的现实是,世界各地发生的一系列灾难性地震几乎都是在毫无预报的情况下发生的。通过地震学家长期不懈的努力,地震预测特别是中长期地震预测取得了一些非常有意义的进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高新技术特别是空对地观测技术和数字地震观测技术的发展,地震预测研究开拓了新领域。一些国家已应用现有卫星信息开展包括GPS、热红外、电离层、InSAR、重力、电磁波等方面研究,并初步显示出与地震活动有区域性和地方性异常相关联。20世纪后期,一系列全球性重大地球科学计划的实施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为人类探索地球、了解其内部结构提供了大量科学资料,并为地震预测研究提供新的基础。例如,在全球范围内法国建立了GeoScope台网,美国建立了IRIS台网;中国建立了国家数字地震台网,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以及GPS观测网络、区域数字地震台网、数字地震前兆台网等;又如法国的GeoScope计划,日本的海神计划,美国的地球透镜计划(EarthScope,EarthScope计划由USArray计划、SAFOD计划、PBO计划和InSAR计划构成)。中国正在实施的973计划项目“大陆强震机理与预测”则从中国大陆强震的特殊背景出发探寻大陆强震预测理论,发展预测方法并应用于重要经济区的强震灾害评价。
      面对国家的重视及明确的任务,经过一代人的努力,中国的地震预报已居世界先进行列。本期第18—25页刊登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许绍燮的文章“大地震时空窗口研究”,阐述了制约发震时空窗口的诸多因素,该文初步研究认为:条环交会、差异活动和深震与天外来客事件等是制约发震时空窗口的主要因素,而这些因素在2011年3月11日M9.0东北日本大地震观测中得到了印证。封面图片为地震发震的地方时分布。封面设计金功博。
(本刊记者   朱宇)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6909-542114.html

上一篇:能源环境危机下的地热能开发
下一篇:郭可信与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
收藏 IP: 210.14.120.*| 热度|

1 ddser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15: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