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导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jidaobao

博文

郭可信与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

已有 6466 次阅读 2012-2-28 11:45 |个人分类:栏目:科技工作大家谈|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诺贝尔奖, 空间, 以色列, 领域, 中国电子

文/刘 平
      在2011年12月10日举世瞻目的诺贝尔奖晩宴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因发现准晶(与晶体周期为整数不同的是,准晶体周期为无理数。因此,5次、8次、10次等旋转对称得以存在。为此,国际晶体学会于1992年把晶体的定义从晶体空间转到倒易空间,也即衍射空间)而获得此殊荣的以色列科学家Dan Shechtman发表了获奖演说,在获奖感言中,他例举了一系列从事这一研究领域并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还特意提到了两位已经过世的杰出科学家,一位是法囯的数学家Luis Michel,另一位是国际知名的中国电子显微镜领域及材料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郭可信教授。
      当听到Dan Shechtman提到郭可信教授的那一瞬间,我被深深地感动了。诺贝尔奖宴会的前一天,我非常荣幸的参加了瑞典皇家工程院举行的诺贝尔化学奖的学术报告会。我因做过研究准晶强化的马氏体时效不锈钢作电子显微镜的研究工作,被邀在这一学术报告会上做了15分钟的学术报告。在我的开场白中,我特别提到了我的恩师郭可信先生在准晶硏究领域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学术报告后,我与早已熟知的Dan Shechtman教授攀谈, 没有想到的是他对我说:“平,我会在明天诺贝尔奖晚宴获奖演讲中,特别提到为准晶的硏究作出贡献的郭可信教授。”
      Dan Shechtman敎授在演讲中,从一个从事科学探索与研究当事人的角度提及郭可信教授,是对郭可信敎授及其团队所做出的重要贡献的公正评价。郭可信教授是我国著名的金属学家,我国电子显微镜学的泰斗,晶体领域国际著名的科学家。早年留学瑞典,是瑞典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20世纪80年代起,他与他的团队及合作伙伴,在准晶体的发现及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发表了大量的学术文章并被广泛地引用,他本人1993年被授予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
      走在实现强国之梦道路上的中国,一直期盼着国人能获得诺贝尔奖,这一标志着世界顶级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的奖项。“中国人离诺贝尔奖究竟有多远”这样的讨论,一直以来被很多人所关注。我以为,若中国科技界的同仁都能像郭可信敎授生前那样:老老实实地做人,认认真真地做硏究,全心投入自己所热爱的科学硏究领域,达到像郭可信先生及其所领导的团队那种精神境界及硏究水平,那么中国人离诺贝尔奖远近的问题,就不难知晓。从中国目前的现状来看,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及国力的增强,科学研究的物质基础及条件都已经逐渐具备和形成,尤其是这些年,在各个学术领域的投入已经是相当的可观,而缺乏的正是对科学的追求与探索的精神与实践。中国科技界的科技工作者,只有重新回归到科学发展所必须秉持的科学精神,才有可能取得科学研究的成果,到那时,中国科学家获奖将是水到渠成之事,中国对科学研究所做的努力及投入,与对科学、对人类、对世界和平所做出的贡献,才能成正比的函数关系。其实,中国的科学研究工作者获不获得诺贝尔奖又有何妨?科学家的使命正如诺贝尔当初设置诺贝尔奖的初衷,是鼓励不分国籍,无论人种与性别的科学与探索的精神,更何况诺贝尔奖没有包括在当今人类发展占有越来越重要位置的领域,诸如,材料、能源、信息领域等等。总而言之,科学研究的发展是不断地继续的,科学家对自然和科学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那些对科学发展及人类进步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将被永载入史册。人们将秉承他们的衣钵,并更上一层搂。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郭可信先生在看着大家呢。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6909-542116.html

上一篇:挑战地震科学难题
下一篇:博导、博士生科研复述和杂谈(4)
收藏 IP: 210.14.120.*| 热度|

2 苏力宏 陈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11: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