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lrlmylt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rlmylt

博文

他乡明月,沦为鸡肋的洋硕士

已有 6569 次阅读 2014-9-21 22:48 |个人分类:海外观察|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前几日,我的一个留学美国名校的学生通过越洋电话,向我诉说了在国外读完硕士后纠结于是否回国的苦衷。

留在国外吧,国外的自然环境、社会福利制度、较为公平的竞争机制自然具有较大的吸引力。然而,硕士文凭在欧美只是一个过渡学位,根本无法从事科学研究,况且1-2年的时间,从语言到文化,留学生均无法达到与留学国同等学历公民同台竞技的水平。读书易,就业难,找一份维持体面生活的工作更难!这是海外留学生的共同感触。

回国吧,姑且不谈令人望而生畏的环境污染、过山车般起伏不定的经济环境、如影随形的人际关系,仅仅找一份比较体面的工作就已经变得难上加难。曾几何时,一张欧美大学的洋硕士文凭,足可以让一个海龟应聘到一所三流大学任教。而在大量洋博士和江河湖海人才泛滥成灾、充斥日益稀缺的体制内岗位国情背景下,每年花费数十万元的巨额资金读成的洋硕士,回国到科研院所任职已经基本不可能,考公务员、到垄断国企就业与国内大学本科毕业除了点外语优势外,并无其他任何资本可以依靠。到工厂打苦工,到建筑卖苦力,到服务业站柜台,与巨大的经济付出相比,似乎有点心有不甘。曾经听说过一个笑话,一位南京某高校的本科生,到大英帝国留学读硕士,数年过后,又回到国内考公务员,同学嘲笑曰:300万元,买了个留学经历!

考虑到国内社会、经济的N多不确定性,考虑到巨大的经济投入,只要能够生存,大部分海外留学生还是选择留在国外。在国外待几年,取得一点经历、积累点资金,看看国内的变化再说吧!是大部分洋硕士的心态。

工作问题、婚姻问题、身份问题、文化的融入问题,都是留学生滞留海外必须考虑的几个因素。读博如同赌博,在欧美国家拿个洋博士可不是闹着玩的,大部分洋硕士都不敢走黑道。工作吧,虽然工资不高,温饱问题还是能够解决的。最令人揪心的可能是婚姻和身份问题。女同胞好办,特别是有点姿色的女留学生,通过嫁给具有绿卡的老外、老中,可以一举数得。年龄不匹配、文化有冲突、性格不协调、缺乏感情基础,都没有问题,生存是第一位的。对于留学前没有女朋友的男同胞,婚姻就成大问题。没办法,留学生中恋爱适龄人群实在太小了,没有男朋友、姿色尚可的女生简直是一种稀缺动物,以至于相貌平平的女生也成为众多男生众星捧月的追求对象了。“在我么这里,只要是女生,性格、相貌、身材已经不重要了!”一男留学生如是说。即使男同胞如此委曲求全,数年前我在CSU做访问学者的时候,仍然看到了北大、清华等中国一流名校毕业、年龄已过30的大龄单身男留学生。

 文化的融入问题,是困扰滞留海外华人硕士的另一大问题。国外的原版电影看不懂、竞技性极强的体育活动不敢兴趣,数十年不变的麦当劳、肯德基吃不惯,搞来搞去,留学生们还是在华人狭小的圈子混。“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下一代就好了!”很多留学生这样自我安慰!圈子太小了,感情就容易寂寞。在美国大学校园的华人留学生,时不时会出现搭伙过日子的临时夫妻。感情太寂寞、生活太困难,抱团取暖嘛!

 在美国的时候,每逢十五,特别喜欢在月夜下散步。“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其实,宇宙只有一个月亮,不同国家、地区的人,刨去理想、主义、制度这些虚幻的东西,人与人在本质上并无区别,追求美好生活是全人类的本性。如果摆脱了不同文化的羁绊,摆脱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地球的一介草民,其实就是一根水中的浮萍,生命本身就是随波逐流,哪里可以生存就到哪里生活。其实,世界上的人类不论贫穷还是富贵,其本质是相同的,每个人吃的都是一日三餐,睡得也无非是三尺宽的板床,留学无非是人生的一种经历。如果这样想,滞留海外的华人留学生心中的很多困惑,就可以释然了。

 当然,对于抱有美好愿望远涉重洋镀金、留学后准备回国一展宏图的国内高校毕业生来说,到国外读硕士需要引起高度注意了,因为洋硕士已经沦为鸡肋了。至于背负巨额外债,自费留学读Master的,从经济学投入产出的角度,更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14548-829715.html

上一篇:我们的领导应该从小平同志身上,学点什么呢?
下一篇:高等教育:一架失去方向的波音飞机
收藏 IP: 49.74.106.*| 热度|

13 张海霞 曹聪 姬扬 宁利中 周健 魏武 霍艾伦 刘钢 韩枫 徐晓 强涛 马耀基 信忠保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7 01: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