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出版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odl 西安交通大学期刊中心赵大良:不求改变现实,但求面向未来,未来给我带来愉悦,也许会给现实带来希望!

博文

年底总结随想

已有 4059 次阅读 2008-12-15 09:25 |个人分类:闲思偶得|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研究, 总结, 期刊, 工作, 随想

 
 年 底了,西方人都在准备圣过诞假期,西方人的圣诞节就如同亚洲人的春节一样重要。圣诞就要到了,离春节还有一个多月。我不知道西方人如何,中国人应该都开始 忙乎年底工作总结了。总结是十分必要的,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走过的路,有什么值得庆贺的没有?有什么遗憾的没有?经验和教训对于来年都是一笔财富。圣人能够 做到每日“三省吾身”,我们一年反省一次还是可以的。
 
自己给自己总结,并不是一件难过的事,只是我们常常忙的没有时间静下来总结总结,一年就这么 忙忙碌碌地过去了。没有总结倒也不是,只是没有那么一本正经地写出来罢了。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地总结自己所走过的每一步,今天的决定就是基于自己对昨天的 总结而确定的。当然,有人总结深刻有人不假思考,也有人是健忘,常常是忘记了以前的教训。不是没有总结、也不一定是总结的不深刻,而是健忘罢了。人的年纪 大了,就变的健忘了,我现在就比较健忘,一些痛苦的教训常常被忘却,一些愉快的记忆也不去强记,似乎什么都变得淡淡的。有时感觉是想得开,而实质是老了, 健忘而已。
 
不管是总结的深刻还是不深刻,不管是记得住还是记不住,自我总结总不是那么让人讨厌,因为那 是个人的主动行为,不是被强迫的。可是,现在有多少人能够享受这种自主的个人总结。社会在进步,进步的标志之一就是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具体体现就是考 核总结。一年结束了,给你发多少钱,得看你总结的如何、考核的结果;经济在衰退,你的岗位保得住保不住,总结也会被用来决定你的去留。现在都实行“目标责 任考核”,据说这是一种科学的考核方式。我以前没有经历过,所以我的总结都是按着我自己的想法对一年的工作进行分析和剖析,通过数字的变化来检验一年来所 采取措施的效果。当然,学术期刊出版的结果,检验的不是今年采取的措施,也不是去年的,而是前两年措施的反应。这一点自己清楚,但是领导并不清楚。今年我 不想自作聪明,就老老实实地按着年初“考核办”下达的“目标责任制”确定的工作要点来总结。这样就轻松多了,办公室的同事也松了一口气:“哦,那就压力少 多了!”
 
总结是给别人看的,这就是现代社会的管理规则。领导、老板看着满意一切就好。至于是否有利于 明年的工作,那是另外一回事。不是说不为明年工作总结,而是要搞清楚总结写给谁看。针对看总结的人的要求和喜好来写一定不会错误,高明的领导会将自己的要 求和工作的要求结合起来,也就是如何总结的有利于明年的工作开展,但还是具有个人喜好的——一个人一个口味。一味地从工作出发来总结那是搞研究,那不是做 文章,总结实际就是做文章。文章就得做到有人读,让读者感觉好!而研究则不同,研究结果可以生硬、可以让人反感,但揭示的是客观事实。所以,研究不是人人 都能做,也没有先例可循,而总结有套路、有模板。
 
我的总结已经基本列出了一个框架,就等着充实一些数据啦,充实数据的目的就是为了证明工作效 果好,有时图标比抽象的数据要好。总结的主要目的是摆功,但也不能一味地表功,还要能够不疼不痒地找点能够被人认可的不足,并且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措 施。问题必须摆,但又不能剖析的太准确、太深刻,因为这不是研究报告,否则领导想你都难——那就等明年你改正了再说吧。
 
人是一种善于总结的动物,年轻人更应该善于总结,因为总结是为了以后做的更好,因为年轻人有未来。即使是采用套路式的总结,也能够换来老板的认可,这种认可就是今天为未来攒下的资本。如果能够再给自己做一分总结,那么就会更好啦——保住现在,指明未来。
话又说回来,说是现在的考核规范了、科学了,其实人们心里都清楚。形式上的东西,人们总是有 办法将她“形式化”,久而久之就使其失去了意义。我以前主将不要大家总结汇报,我的职责就是了解大家的工作情况,不了解或者了解的不准确是我的失职。而有 时我的了解与其个人的感觉不符,这得区别对待:一种情况是我不了解,另一种情况是不符合我的要求。我们常常会感觉自己一年很辛苦、很努力,但是结果并不符 合老板的要求。问题不是老板的责任,而在我们自己。一是我们应该努力理解老板的意图,老板对全局负责,只要老板满意就行。可是,年纪大了不太这样较真了, 所以也慢慢地习惯了形式上的规范化。我也开始体会我的老板的意图,按着形式向老板汇报总结。尽管不一定能够完全适合老板的口味,至少减轻了自我创造所需要 承担的压力和风险。当然,如果你的老板是一个喜欢标新立异的人,你也应该理解老板的这个意图。
 
这是我年底的随笔,写出来有用没有用就那么回事了,也算是自己对自己的一点总结。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1721-51165.html

上一篇:期刊数字化出版的格局变化
下一篇:预印对论文被引有作用吗?
收藏 IP: .*| 热度|

2 蒋新正 吴渝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1: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