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评价方法研究的未来走向——对上海交大孙琦同学论文的评述

已有 5462 次阅读 2008-12-19 13:48 |个人分类:专论—应急管理|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12月6日下午,我在东南大学的江宁校区参加“第二届应急运作管理/公共应急管理/风险管理学术研讨工作坊”,本次工作坊参加者包括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瑞典林雪平大学、浙江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我所在的中科院政策与管理所、南京大学、河南大学等学校的老师和同学。

  工作坊的基本机制是上午老师讲,下午学生讲,老师讲的时候可以提问,学生讲的时候则由老师来点评,当然,也可以由不同身份的听众来提问。

  我被安排在7日上午讲演,和瑞典林雪平大学的唐讴副教授一起,他目前是产业经济国际期刊的副主编,发表了30多篇SCI的论文,在产业经济学方面很有建树。

  而同学们除了报告自己的研究进展之外,可能比较期待的就是老师对他们工作的一个点评了。这次我就很高兴有机会给孙琦(上海交大)、柯玉东(东南大学《基于生物反恐的应急物流配送模型的优化》)、包兴(上海交大)做现场评述。

  孙琦报告的论文题目是《构建供应链应急管理评价体系》。

  我从论文选择的题目开始,把动宾词组的结构不可以做论文题目的禁忌又解释了一下,说动宾词组是一种确定性的说法,而论文一般是商量式的口气,所以,建议以后还是尽量使用“定语+主语”的基本句式。这个观点我早就写过长文章,自己感觉论述得还比较充分,所以这次评述就简单地只说了结论。

  孙琦同学检索了最近的供应链应急管理的很多文献,并进行了基本分类,这些都是很必要的工作,反应了一个研究人员阅读和综合文献内容的基本素质。

  在她介绍的风险评价矩阵的相关工作里,将矩阵根据情况分成了不同的区,从一共4个到一共25个区不等的分法,是一般的风险矩阵的惯常的分类分法,这个风险矩阵是一个逻辑乘的关系,在事件发生概率和后果的严重程度上这两个维度上进行了分区。

  我们认为,这是一种非常有效、非常简单容易理解、应用性特别好的一种做法,但是,从研究的角度,或者从实践需要的角度看,现在的两个维度有时候是不够的,比如说评价一个承灾体的破坏性和恢复性的比较,就不是逻辑乘,而应该是逻辑除的关系。

  我和我的学生倪慧荟已经提出了在风险矩阵之下的扩展评价策略,这个随后我们可以继续讨论一下深入的内容,总之,我们希望使用更多的逻辑运算把风险评价的问题考虑更周全。

  这是我第二个要说的要点。

  第三个要点则是博士生可不可以继续做评价的论文。

  孙琦同学也提到,重庆大学的于辉教授(刚好也是我的朋友)在第一届工作坊时谈到过评价的论文只适合硕士来做,博士应该考虑换个角度了。

  在于辉教授的导师陈光亚先生发表的一篇论文里,我读到他对于评价问题的一个数学家的观点,那就是进行评价其实是在一个空间内寻找最优向量。

  而这个最优向量并不真的好找,现实的需求促使我们做评价,可是做来做去,创新性的东西全部被淹没了,就剩下两件显得很没学问的事了:“找指标”+“设权重”。

  其实,更本真的评价问题的困难的地方还没有被我们发现出来,那个最优向量的找法依然困难,至少在数学上有很多值得去做的地方。

  但是,实践中,你往往会困惑于我说的那俩无聊的事:“找指标”+“设权重”。怎么办呢?你可以这么办“

  1,证明自己的评价策略和方法是优于别人的,比如,在做的赵林度教授刚刚出版了一本书,关于《供应链风险管理》的,里面就有风险评价方法,如果你能在你的论文里弄一个方法,在同样的例子里远远优于赵教授的方法和实证,那么你的论文依然能站得住脚。

  2,寻找新的问题来做,如果我们发现一个评价问题是别人没有涉及到的,而它的意义又特别大,怎么办呢?你可以做,在做它的同时使用各种各样的不同方法去试,看看究竟哪个是最有效的。我们就提出了三个应急中的评价方法,明天我还会详细介绍。

  我们在做评价问题研究的时候,切记不要做一个老问题在不同领域,提出新的指标体系,然后用已有的方法去设置权重,最后,一个西格玛完了。这样不是做科研,是做作业。

  第四个要点。你谈到算法问题,我想这也可以作为一个研究的方向,你选择了好的模型,不管是评价的还是其他优化模型,然后去寻找更好的算法来解决它,不过在实际的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研究中,模型稍微以复杂就是你说到的NP-Hard了,这也会让人无奈。

  时间关系,就说这些吧。谢谢!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483-51836.html

上一篇:又一个女同胞刚刚从高楼窗户里走出去了
下一篇:年末在北科大厦的最后一场报告会
收藏 IP: .*| 热度|

2 俞立平 迟菲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0 11: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