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应急管理汇刊——汶川地震专刊》主编寄语

已有 4034 次阅读 2008-7-13 00:45 |个人分类:专论—应急管理|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512”四川汶川地震之后,作为以研究“突发事件应对”为己任的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所“应急管理”研究团队在较早的时间就开始进行地震灾害的相关研究,从宏观的应急机制到具体的捐赠管理,从地震中的通讯问题到灾后心理恢复,从资源的需求到调配,我们都尽自己的所能为地震灾害以及未来的其他可能的灾害应急进行知识上的准备。
  灾难已经过去两个月,汶川也已经由一个绝望的地方变成了开始恢复生机和活力的热土,此时,再次将我们对于该次地震的思考用更谨慎和科学的方式拿出来,已经很有必要了。
  于是,我们出版了本期《应急管理汇刊——汶川地震应急专刊》。

  专刊除了对地震之后两个月内的主要事件进行了梳理之外,还刊载我在人民网上访谈的全部内容——《从汶川地震看我国现代应急机制》,这次2个小时的访谈从九个方面阐述了我们对于现代应急管理机制的看法,而不仅仅是对地震后的应急机制。
  我们认为,一次灾难之后我们只得到一次经验是不够的,应该从一次灾难过程中获得可以解决以后更多灾难的一系列的方法。

  此外,不光是地震多发带的汶川,我们所处的每个区域都可能是脆弱的乃至极端脆弱的,但是究竟从哪些角度看一个区域的脆弱性?倪慧荟的文章《区域脆弱性评价的思考——以5.12汶川地震为例》给出了多个视角。
  我们在2006年就提出了可挽救性度量方法,本次,上官艳秋特别在地震救援中将这一方法进行了初步的应用,希望这一新的思路能够为未来的有效抗灾救灾提供可操作的思路。
  在汶川地震中的人们,包括当时在西安的我,都饱受通信障碍的困扰,消息无法传递成为比地震本身更大的问题,本期,亓菁晶就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


  汶川地震同时也创造了我国应急捐赠历史上的突破,我们同样高度关注这一问题,李季梅的文章研究了应急捐赠和一般捐赠的不同,并针对性地给出了一些问题的答案。
  经历过灾难的人,也一定会关注震后人们的心理危机以及应对,它到底有多少类型的表现?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如何应对?赵晶的论文也许能够提供一些线索。
  此外,汇刊还刊载了一篇赵燕讨论地震灾害中的主体与客体的论文,角度比较哲学化,但是我们认为任何层面的思考都是有价值的,不仅仅是具体到操作的研究。
  希望这个“专刊”能够为我们快速进行灾后应急以及快速恢复做出一点点知识上的贡献。

陈安
2008年7月8日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483-32028.html

上一篇:怎么翻译:女人,你的名字是弱者 or 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
下一篇:项目生命周期中的例外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3 01: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