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就“应急管理”人才培养问题再答FloatingRose

已有 4313 次阅读 2009-5-18 17:52 |个人分类:专论—应急管理|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我的小朋友FloatingRose在我的一篇博文后留言,说到应急管理的人才培养问题,那篇文章是我在给一所大学建设“应急管理系”面临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建议。当然,建议之后,FloatingRose还特别说了句自己属于外行评说内行,表现了自己的谦虚。

??其实,在应急管理方面,我们中国没有内行,话是完全可以这么说的,至少目前还都是外行,所谓专家云云,怕都是有人抬爱而过誉罢了。

??FloatingRose小朋友留言里说到的内容其实主要涉及企业的危机,觉得大学本科生是不是不应该面对着公共危机来进行培养,而应该面对着企业危机培养人才。但是企业危机的公关原来就有其自己的逻辑,于是,我们新设本科专业能否符合社会需求?这就会是一个问题,于是,在陈安同学的建议里可能就有点不适应的地方。

??她的留言如下:

??“公关(包括危机公关)和媒体应对,在很多机构和大企业里都会设有专门的部门来负责这一块的,有的小企业即便不专门设这么一个部门,也会有专人负责。但是企业所要求的这么方面的人才,可能综合的要求会更高些,往往更注重实操而不是理论指导,比如政府、公众、消费者和媒体关系的协调处理,公司或者产品品牌的媒体导向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市场的预见和评估能力等,通常都会要求同时具备广告、公共关系、市场分析和较强的中文写作能力。如果本科生学完之后直接流向社会,服务于机构或企业的话,这个学科架构可能还略显单一。

??当然,如果本科之后继续研究生、博士,进行学科理论的科研,陈安老师的这个课程设置在我看来是很好的了。”

??我这里试着回答她一下:

??第一,对于应急管理这个新的专业方向,我个人的看法是确实研究生或博士生来研究比较恰当,毕竟这个方向的社会需求还是会少些,研究生阶段来培养就自然地会限制了人数。

??第二,高校在专业方向设置上会特别有一种创新的冲动。所以,一旦出现一个新学科方向的社会需求(不管是否能持久和确定),就特别想直接反应到专业设置甚至系与学院的设置上(应急管理学院,危机管理学院也有了),在当前本来很多专业就难以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恰当定位的情况下,这一点就显得格外明显。不少大学开始设置这个专业方向,我自己很理解这样的冲动。

??从需求上说,我个人判断,公共危机或应急管理领域目前还是很需要人的,现在,每省每市每县都有了国家规定的应急管理的专业职位,要知道,中国的省就有31个,县数千个,各类比县大的城市也不少,数百个总是有的,保守地按照每个应急办5个人的编制来计算(这里我们暂且不讨论设置这么多的人合适不合适,因为已经是既成事实了),整个国家对于应急管理人才的需求量还是很大的,而现在的基本情况是:所有应急办都不是满编,即便是个别的应急办满是人,那也可以肯定,这些人绝对不是科班出身,基本都是从其他部门调来的,而未来这一岗位的专业化肯定是需要的。

??所以,现在培养应急管理人才(公共领域,行政身份)倒是需要的。

??不过,咱们中国是怕“量”,不管给出一个怎样的“量”值,咱们积累起来都特别容易,所以,这个专业在最开始还行,而3年之后估计就要开始过剩了。但是,考虑到我们国家其他的大学专业也多如此下场或结局,所以倒是不必对应急管理专业有特别的苛求——希望它刚好培养国家需要的那有数的几个人。按照中国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我们一定能把任何领域的人才培养到滥的地步,而不只是应急管理领域。

??第三,关于企业对于危机管理人才的需求。其实,至少我们自己的企业,这方面的人才还真是大大的缺少,光明牛奶,三鹿奶粉,等等等等,都是带血的例子。原来大家都喜欢举海尔、蒙牛成功公关的例子,但是在我看来,他们的基本做法都是买通媒体和政府,而这个其实并不是现代危机和应急管理的基本做法和可以持续下去的做法,我们还是得学习更高的招数。

??这些招数在公共危机与应急管理中也可以学得到的,当然,企业和政府还有所不同,所以,可以再找个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个机构处理危机事件的典型做法,或者再设计1-2门针对企业的课程。

??这样,也许可以回答小家伙提出的问题。

??【补充一句,这里的再答是因为之前答过FloatingRose小朋友的别的问题,并非是和她就应急管理的第二次应答】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483-232724.html

上一篇:我没有去过的省份【逐渐减少中.......】
下一篇:《应急管理汇刊》第四卷第三期主编寄语
收藏 IP: .*| 热度|

2 肖重发 苗元华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7 07: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