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anjiazhen的个人博客

边家珍
访问数:98663
工作情况:山东大学,教授
研究领域:管理综合->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史
加为好友
发送消息

全部博文

《〈老子〉管窥》一文的补充(之二)

最近读严复的《评点〈老子〉》,至“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严复解释说:“然则张、强、兴、与,皆不道、早已之物,受者所当慎也。” (林校生点校:《评点〈老子〉》,见 《严复全集》第9卷,第45页 ) 所谓“不道、早已”,出 ...
2025-6-26 00:17

《老子》管窥(读《老子》札记之一)

《 老子》又称《道德经》 ,是春秋时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的经典著作,在中国学术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兹将近年来学习与思考《老子》的札记选取几则,管窥蠹测,以就教于大 方之家,尚祈不吝指正。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老子》第 二章开头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
2025-6-10 10:01

孔子的“四毋”说

读研究生时,先生要求熟读《论语》,知道了孔子的“四毋”说。《子罕》篇记:“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此后,自己会自觉不自觉地想到它,有时以“四毋”说来观照社会上的人和事,颇觉受益。 “毋意”——意,同“臆”,臆测。“毋意”就是不要主观臆测。对待学术,怀疑和批判精神是很可贵的,但是, 毫 ...
2025-6-8 18:01

庄子的选择——逃避

面对“恶”之种种,庄子最终选择了逃避。对现实世界的“恶”的畏惧、厌恶的结果,使一个正常的人,变成“石头人”或者“傻笑人”。 “成为无情的石头,就是道家审美 主义的最终结果。‘不知所以为生,不知所以死,不知就先,不知就后,若化为物’,石头的性格就是道家的审美人格。石头的人格当然是超生死、超时间、超 ...
2025-6-7 09:03

伏生的《尚书大传》

伏生的《尚书大传》 秦汉之际经学与齐学初步结合,以伏生的《尚书》学、辕固的齐《诗》学与公羊高的《春秋》学最具代表性,从而为董仲舒的“始推阴阳,为儒者宗” 作了较为充分的学术准备。 伏生,名胜,济南人。据《史记·儒林列传》说,伏生为秦代朝廷设以备顾问的博士,秦始皇焚书,伏生藏《尚书》 ...
2025-4-27 14:23

《吕氏春秋》中的为师之道

《吕氏春秋》中的为师之道 边家珍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集合他的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著作,班固把它列入杂家,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春秋战国学术文化的一个总结。其中的《劝学》(一作《观师》)、《尊师》、《诬徒》等篇,教育思想十分丰富,尤其是讲为师之道的内容,至今仍闪烁着夺目的思 ...
2025-4-12 10:29

“和而不同”歧义辩正

孔子讲的“和而不同”经常被人们引用,但从实际引用情况看,许多人对“和而不同”的理解存在偏颇之处。为了防止一些人任意引申、故意曲解“和而不同”的本义,甚至拿“和而不同”为自己的一些错误言行辩解,从学理上再对“和而不同”的本义作些论析,对一些歧义作些辩正,很有必要。 孔子讲的“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 ...
2024-6-17 19:52

《老子》管窥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春秋时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的经典著作,在中国学术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兹将近年来学习与思考《老子》的札记选取几则,管窥蠹测,以就教于大方之家,尚祈不吝指正。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老子》第二章开头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若联系 ...
2024-6-18 07:03

华锺彦先生文学视角的《诗经》研究

吾师华锺彦先生离开我们已有三十多年了,但他讲《诗经》课的情形还在目前,令人难忘。华先生是著名的古代文学专家,又是诗人,一生著述颇丰 1 。而在他的诗歌研究中,最突出的还是《诗经》研究,华先生曾说:“诗三百篇为中国文艺渊薮,钻研文艺,不可不从事于斯也。” 2 “《诗经》研究不仅是 ...
2024-6-22 12:06

正确运用“一分为二”的思维方法

正确运用“一分为二”的思维方法 “一分为二”作为一个哲学概念,为我们所熟悉,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往往出现被误用的情况。因此,有必要对“一分为二”进行深入的分析。 ● 把“一分为二”与“矛盾”的概念等量齐观,在特定的语境下也没什么错 在中国古典文献中,“一分为二”最早是指物 ...
2024-6-27 22:48

孔子“和而不同”考释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论语》等国学经典的持续关注,对孔子“和而不同”含义的探讨也成了一个热点。这里,笔者根据相关经学文献,略谈自己对“和而不同”的几点理解。    ●把“和而不同”与“和实生物”混为一谈,是不妥当的   孔子讲的“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篇:“君 ...
2024-6-29 07:47

怎样理解孔子说的“温柔敦厚而不愚”?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政教合一传统的国度,《礼记·经解》篇说:“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 ...
2024-7-3 22:00

李白《将进酒》的“将”字的读音问题

最近,有学者发表了质疑《将进酒》的“将”读qiāng的文章,引发了一些争论。兹略谈一点不同看法,为的是求真求是(不是为了争论而争论)。 质疑《将进酒》的“将”读qiāng,核心论点在于释“将”为副词“且”。副词“且”之义,或作且将、将要讲,或作姑且、暂且讲。作姑且、暂且解的“将”字句,古文献中鲜见典型句 ...
2024-7-5 15:23

读经谨防三个偏向

读经谨防三个偏向 近年来,社会上兴起了“读经热”。“经”的本义是织之纵丝,先有经后有纬,因而引申为纲纪,后来用以指称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庄子·天运》篇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六经”;当前“读经热”所读的经典主要是儒家经典。读经教育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 ...
2024-7-6 22:15

论《庄子》的以“大”为美

论《庄子》的以“大”为美    我们常说汉赋以“大”为美,事实上,以“大”为美从先秦就开始了。《山海经》所记英雄神话里,如女娲、夸父身上就有这种倾向;春秋时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四十一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四十五章》)等;战国时期庄子寓言则达到一个高峰。庄子“其学无所 ...
2024-7-13 21:50

谈诸子百家的政治观

谈诸子百家的政治观 在我国古代,“子”是男子的美称,也是对有学问有道德的人的尊称;以某“子”标名的著作,大多由其门人后学或子孙记录其言行,汇编而成。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因袭刘歆《七略》,把诸子分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又著录各家著作共“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 ...
2024-8-17 07:29

古代殿试的内容、特点与作用

古代殿试的内容、特点与作用 殿试作为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有观点认为开创者是唐高宗,原因是显庆四年(659年)唐高宗开科取士,亲自监考选拔人才,是科举史上第一次御试;但此次御试规模不大,且并未记载是在殿前试人,故唐高宗并非殿试的开创者。后武则天于天授元年(690年),“策问贡人于洛城殿,数日方 ...
2024-8-19 16:35

《老子管窥》一文补充

拙文《老子管窥》发表后,又发现了一些材料,补充一下,与诸君共享。“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根据我们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天下的人都知道美是美的,那就坏事了;都知道善是善的,那就不好了。”大概是因为: 1. 求美求善,常会有不美不善之失 。比如说:“饬人之容,伤 ...
2024-8-22 21:06

经学与经学史

经学与经学史 什么是“经学”?各种经学书籍里下的定义已经不少,我以 为: “所谓经学,就是从经典中寻求圣人之道的学问。”关于经、圣、道三者的关系,刘勰表达得很概括:“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文心雕龙•原道》)问题是,圣人借助经典传的是什么道?圣人之骨朽矣,只能靠后人自己去理解与阐 ...
2024-8-26 08:40

何谓“今文经学”、“古文经学”?

何谓“今文经学”、“古文经学” ? 或问:何谓“今文经学”、“古文经 学”? 答:经学史上,素来有“今文经”与“古文经”、“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说法。今文经与古文经,最初是指以今文(汉隶)、古文(籀书)两种不同的字体写成的经书。我国古代文字从殷代的甲骨文和殷周金文发展到战国时代, ...
2024-8-30 22:15

作为“经”的《诗经》——从《毛诗传笺》谈汉代《诗经》诠释

作为“经”的《诗经》——从《毛诗传笺》谈汉代《诗经》诠释 边家珍 徐瑛子 学生常问:儒家何以兴盛?我回答:“有经学教材,是儒家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所谓经学,即儒家学派在经典的诠释中,注入了自己的学说、思想,为己所用的学问。 我以《毛诗传笺》中的《郑风·风雨》为例来说明之:“风雨凄凄,鸡鸣 ...
2024-8-31 14:57

经学意识与汉代的屈骚评论

经学意识与汉代的屈骚评论 两汉四百年间,经学是作为主流思想形态而存在的,尊圣、崇经,直接影响了汉代人的认知模式与文化心理结构。经学成为汉代意识形态的主流与正统,并成为文人士大夫的某种思想武器与评价历史人物及当代人物的准则。从经学视角审视,汉代屈骚评论表现出的差异乃至对立也就不难理解了。 汉代第 ...
2024-9-1 17:02

答学生问

昨天上《老庄研究》课,课后 一学生问:您在《〈老子〉管窥》中,是如何想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句话,与后面的“有无相生”等是没有“故”字相联的? 答:本来没这么想,一开始只是觉得有些奇怪,感觉这句话不应该跟后面的连在一起,它应该有自己的意思。后来,看了高亨先生、陈 ...
2024-9-14 13:56

赏心唯良知——《孟子》真义的现代解说(节选)

赏心唯良知——《孟子》真义的现代解说(节选) 读《孟子》,让我们感受到一颗充溢着恻隐、仁慈、宽厚的赤子之心,一种平治天下、大济生民的圣贤情怀,一种舍生取义、浩大刚正的光辉人格。这些,正是我们这个大时代所需要的。——题记 二、仁心与“仁政” 古代典籍中最早谈及“仁 ...
2024-9-22 09:45

支遁对“逍遥”的理解

关于庄子《逍遥游》如何才是逍遥的问题,郭象的注说:“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认为大鹏与鷃雀之类,在形体、识见、理想、能力诸方面尽管有所差异,但都可任其性而逍遥。 (郭注不符合庄子的本意 , 可参阅边家珍《论〈庄子〉的以“大”为 ...
2024-10-19 21:34

华钟彦先生《诗经》研究的贡献、特色与方法

华钟彦先生《诗经》研究的贡献、特色与方法 摘要 :华钟彦先生谙熟文字学、音韵学、经传诸子之学,在《诗经》音韵训诂、义理辞章、《诗》学基本问题研究等方面,都有创造性发展,贡献卓著。华先 ...
2024-11-21 10:14

论司马迁《史记》创作与《春秋》学之关系

论司马迁《史记》创作与《春秋》学之关系 司马迁写《史记》,自言要“考信于六艺”①,“六艺”即六经。六经之中,司马迁又特别重视《春秋》。学界对《史记》创作与《春秋》学的关系虽有探讨,但从《春秋》学史的角度来全面考察其对司马迁《史记》的影响的,尚不多见。兹尝试论之,以就正于方家。    一 ...
2024-12-21 09:38

对《庄子·大宗师》中一段话的理解

《大宗师》中有一段话: 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藏小大有宜,犹有所遯。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遯,是恒物之大情也。……故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遯而皆存。 庄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一般人”(藏舟于壑者等)和“圣人” (这 ...
2024-12-29 11:54

庄子所梦之蝶是“另一个实体”吗——“庄周梦蝶”新诠

《庄子》中有比较完整记梦情节的寓言故事有六处,即“庄周梦蝶”(《齐物论》)、“匠石梦栎社树”(《人间世》)、“髑髅见梦”(《至乐》) 、“文王之梦”(《田子方》)、“神龟之梦”(《外物》)、“郑缓托梦”(《列御寇》)。其中“庄周梦蝶”是庄子以其亲身经历、体会写成的。千百年来,“庄周之问”恍惚迷离、 ...
2024-6-18 18:07
全部博文
读研回顾
学术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