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家珍
孔子的“四毋”说
2025-6-8 18:01
阅读:1109

读研究生时,先生要求熟读《论语》,知道了孔子的“四毋”说。《子罕》篇记:“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此后,自己会自觉不自觉地想到它,有时以“四毋”说来观照社会上的人和事,颇觉受益。

“毋意”——意,同“臆”,臆测。“毋意”就是不要主观臆测。对待学术,怀疑和批判精神是很可贵的,但是,毫无根据地猜测、怀疑,纯然主观,又是不可取的。须综合全面考虑,客观准确的分析。 

“毋必”——就是事情不会“必定如此”、“必然如此”。比如说,你若能做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即做到了“毋必”。当然,坚持“毋必”,也并不是主张走“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相对主义路线。 

“毋固”——不固执拘泥。荀子在《解蔽》篇开宗明义地说:“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阐于大理。”所谓“蔽”就是对复杂的事物和现象缺乏全面了解,被某一事物所遮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毋我”——不以自我为中心。要做到“毋我”,最好的办法是“以物观物”,即从“物”的立场出发,客观地处理问题。还有,与人相处应当遵循“和而不同”、“周而不比”的原则,追求共性的和谐的同时,容许差异的存在。应以公正之心对待一切,不徇私护短,不要强求和自己完全一样。 

总之,孔子的“四毋”说,“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在生活实践中还是很重要的。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边家珍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607765-1488982.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5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5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