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ishanchaoqu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ishanchaoqun

博文

“至善超群”2023秋学期第三次组会纪实

已有 595 次阅读 2023-10-22 15:44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至善超群2023秋学期第次组会纪实

时间:2023.10.13 

地点:银杏楼101

参会人员:张善超、李冰、徐成源、李佳仪、乔安晨、李琼玉、任郁、王碧琪、李慧琳、潘建好、谭苗苗肖银军

       

基础教育热点改革解读

沙龙的第一部分是潘建好关于《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的解读与汇报。潘建好主要从整体解读、重点解读、愿景三大板块依次展开。首先,在整体解读部分,潘建好从该政策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完善教研工作体系、深化教研工作改革、加强教研工作改革、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完善保障机制这七个方面对政策进行了整体解读。并详细说明了该政策对教研工作的主要任务,即服务学校教育教学、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服务教育管理决策。其次,在重点解读部分,潘建好从健全教研机构、明晰工作职责、强化校本教研、突出全面育人研究、加强关键环节研究等方面,并结合自身教研实践带领师门全体对该政策进行了重点解读。最后,潘建好结合自身实际工作中的所思、所想、所见就教研工作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愿景和思考。

 

汇报结束后,潘建好“您所在地区的教研机构设置和运作情况?”“您心目中理想的教研活动”这两个问题与大家展开了讨论与交流。宋新就第一个问题简要介绍了她所在学校教研工作的基本形式,即“六个一”模式,以及教研体系机制的运行情况,并说明了教研工作取得的丰富成果。谭苗苗认为其所在地区教研工作进展与发达地区相比较为滞后。同时指出了其教研形式主要为大单元教学、校本教材研究、工作室的建立等,并认为其流于形式、实际成效不大。李慧琳认为理想的教研活动应充分回应老师的需求,利用微课等方式向一线教师切实传达“一堂好课如何上?”,其包含哪些要素、应有怎样的教学思路等。乔安晨认为其理想的教研活动应能够促进教师不断反思教育教学实践、增强教师教育教学信心等。并且从教研观念、教研活动设置以及管理者、教研工作者、教师如何做等角度,分享了自身关于如何完善教研工作的想法与建议。任郁提出学习型的教研模式是较为理想的,其能够以真实的教研任务引领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并且认为除课例式的传统教研形式之外,还应增加探讨式的教研活动,充分发挥朋辈学习和专家引领的作用。王碧琪认为其理想中的教研活动应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重视教研活动中专家引领、示范课、同行互学的作用。并指出了相关部门应着力推进乡村教育建设,缩小城乡教研工作开展差距。李慧琳、李佳仪、徐成源、李冰、潘建好STEAM教学如何实施、教研与教学活动是否有同质化现象、“互联网+教研如何进行”、“教研活动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问题展开了讨论与交流。

最后,张善超老师就汇报内容与同学们的讨论困惑作出最后的总结,并提出一些问题与各位同学共同思考与交流。具体而言,第一,运用系统地思维如何看待国家教研体系机制的设置,如跨市区、省区、跨县区的教研工作之间的互通有无如何实施等。第二,新时代背景下,就教研工作的四大任务而言,与之相应,教研活动应具有什么样的功能、教研员应具备什么样的能力素质。第三,在教师评价改革的新时代背景下,什么样的教师评价模式能够充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积极性?评价教研员的标准如何设定?如何评判教研员的能力素质?

、《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第章》读书汇报

沙龙的第二部分是乔安晨“如何选择可能有助于达到这些目标的学习”为主题的书籍汇报。乔安晨主要从学习经验的含义、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原则、有助于达到各类目标的学习经验特征例举这三个方面展开。首先,乔安晨指出了“学习经验”是指学习者与他对作出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其次,乔安晨从学习经验与学生的关系、学习经验与教育目标的关系、学习经验的结果等方面详细阐述了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原则。最后,乔安晨分别列举了培养思维技能的学习经验、有助于获得信息的学习经验、有助于形成社会态度的学习经验、有助于培养兴趣的学习经验的实际案例。这更全面加深了同学们关于学习经验的认识与理解。

    

在讨论部分,同学们就汇报内容和自身学习工作经历分享了各自的思考与启发。潘建好以如何促进学习的发生为主线分享了两点感悟。即一是“输出”倒逼“输入”促进自身主动学习,二是结合金字塔理论、相关研究及自身实践经历认为学生在在课堂之中的有效学习在于促使学生主动作为。宋新认为相比于传统教学,项目式学习对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习思维更具有实操价值,并就《中草药课程》这一实例简要介绍了项目式教学如何实施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难。王碧琪从教师角度出发分享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两点看法。即一方面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要及时反馈,促进学生学习反思。李慧琳认为泰勒关于何种类型学习经验的获得与当前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强调的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并指出将信息框架化、利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巩固学生学习、设置学习情境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有效途径。任郁从教师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应扮演何种角色提出了几点想法和建议。即一方面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种种兴趣和背景设定相应的学习情境,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到学生的差异性,尽可能促使学习经验多样化。肖银军提出了从学生视角出发,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采用自主探究与合作的教学方式,对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培养学生思考能力与质疑精神、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与课堂氛围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徐成源、李佳仪、乔安晨、李慧琳、李冰“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运用泰勒所说的选择的学习经验的一般原则?”“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有效避免学生形成不良的社会态度?”“如何促使这些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原则与时俱进?”等问题展开了探讨与交流。

最后,张善超老师对此项汇报与讨论进程作出了总结,并提出一些问题促使各位同学在之后的学习工作经历中加以思考。第一,张善超老师从狭义与广义上对学习经验的内涵进行了简要概括,并且从教育过程的视角说明了经验具有互动性。同时,启发各位同学从结果的角度加以思考“什么是学习经验?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第二,张善超老师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出发,提出“在强调以学生为主的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应该怎么教?学生应该怎么学?”这一问题,并与各位同学展开讨论。第三,张善超老师提出“如何判断教师教给学生的学习经验好与坏的标准?”这一问题启发各位同学思考,并指出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对教学内容好与坏的评判应秉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态度。第四,基于项目化学习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情景设置类型及运作过程等角度,张善超老师启发同学们加以探究“项目化学习适不适合小学生?对于提前预设好各种学习情境的项目化教学究竟是否能够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等问题。第五,张善超老师认为当前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大都围绕“如何快速而有效的获得知识?如何引发学生快速思考?”而进行设置,其依旧难逃“以知识中心”的窠臼。并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多忽略学生的需求、思维特点、情绪状态等重要方面。

三、《第四代评估第一章》读书汇报

沙龙的第三部分是李佳仪以“评估时代的到来”为主题的书籍汇报。其中,她以评估时代的发展为主线展开了详细汇报。首先,李佳仪从产生背景、发展历程、特征、进步与缺陷四个方面详细说明了前三个评估时代,即测量时代、描述时代、测量时代的主要内容。其次,李佳仪说明了前三个评估时代的共存问题,即评价存在管理主义倾向、忽略价值的多元性、过分强调调查的科学范式。并指出这为第四代评估时代的到来做了铺垫。最后,李佳仪详细汇报了第四代评估,即建构时代的主要内容、方法论、评价方式、进步与弊端。并对传统信念和“第四代评估”信念的区别进行了简要说明。

     

在讨论部分,同学们就汇报内容展开了分享与交流,并就各自遇到的困惑进行了探讨。潘建好、李佳仪“第四代评估”应秉持的认识论进行了探讨,并进一步理解了第四代评估所倡导的一元主观主义认识论与传统评估时代的二元主观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联系。王碧琪、李慧琳、李佳仪从第四代评估产生的时代背景、主要观点及特征就“第四代评估在中国是否适用?”“中国处于哪一评估时代?”进行了分享交流,并认为第四代评估对我国教育评价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与实践价值。乔安晨认为我国教育评估依然存在管理主义倾向和采纳多元价值观的失败,并提出未来教育评估的发展应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而言,一方面,她指出了管理主义倾向主要体现为专职化倾向,即学校和教师占据评价的绝对主导地位。另一方面,乔安晨认为我国教育评价主体、内容、方式、标准存在单一化现象。徐成源从评价对象的异质性、评价对象自身的需求特点等角度分享了各评估时代中出现的如“主张”等重难点语句和和概念的理解与看法。李冰、李佳仪就第四代评估中的“响应、协商和共同的心理构建”之间的关系展开了讨论与交流,并认为它们是相互联系、层层递进的关系状态。

最后,张善超老师结合《第四代评估》的阅读感受进行了分享并做出总结。第一,学校的纸笔测验能够测验出学生对知识掌握数量的多少,而不能有效测量学生掌握的效益。并指出当前“以分数来评定一位学生的好与坏的问题”需要被广大教育工作的思考与改善。第二,张善超老师认为,教育评价改革一项系统性工程,其所包含的评价方式、评价品质、评价理念等内容的更新完善需要从纵向与横向、空间与时间的角度同时发力。第三,张善超老师结合评价目标的设定、指标的选择以及中小学招生技术、国家中西部提升计划等实际案例,指出第四代评估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在我国是适用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26636-1406810.html

上一篇:“至善超群”2023秋学期第二次组会纪实
下一篇:至善超群”2023秋学期第五次组会纪实
收藏 IP: 222.244.13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 00: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