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我球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rlong 地质勘查 地球化学 人文诗词

博文

译文:神秘的万有理论(Esoteric Theory of Everything)

已有 4337 次阅读 2011-1-9 19:23 |个人分类:道法自然|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神秘的万有理论(Esoteric Theory of Everything

作者:李*布兰德(Lee Bladon, 2007  

译者:郑中(Geongs Zhern, 2011.1.8http://www.sciencenet.cn/u/warlong

译评:此文对量子泡沫、希格斯场以及亚原子构造、正反物质等解释颇妙。文中可见弦论之初的奇特思想。注意文中X-原子表示亚原子微粒物质。

引言

几十年来,科学家试图构想出一种统一理论来解释全部已知的物理现象,但表面统一了弦论和标准模型之间不相容性的模型已存在了一百年。它在传统科学前的50多年,描述了重子、介子、夸克和前子(preon)。在弦论提出之前80年,提出物质是由弦组成的。传统科学之前30年,描述了反物质的存在。在彼得*希格斯之前50多年,描述了希格斯场。在传统科学前5年,描述了同位素的存在。这是万有理论的开端(现代物理学的圣杯)吗?

量子泡沫(Quantum Foam

量子泡沫,即著名的时空泡沫(space-time foam),是量子物理学中由诺贝尔物理学家约翰*惠勒(John Wheeler)于1955年提出的概念,用来描述微观气泡能量物质的海洋。如果我们缩小到10-33cm尺度(普朗克尺度),泡沫就是时空呈现的那样。在这种微观尺度,物质粒子看起来不过是波能量的驻波。惠勒提出10-33cm的微虫洞,能存在于量子泡沫中,某些物理学家推论它甚至是与其它维度有关的超空间。量子泡沫的超空间状态可说明光透射和时间流动规律(?)。某些科学家认为量子泡沫是零点能(zero-point energy)的极强源区,甚至估算出每立方厘米虚空中所包含的能量就足以使全世界海洋沸腾。

因此,如果我们能描述微观驻波图案(microscopic standing wave pattern),它出现粒子状,并涉及其结构内的一种涡流,我们可能已具备统一全部现代物理学中各种流行理论的基础。图1显示出,这种标准---亚原子粒子图样可根据Charles LeadbeaterAnnie Besant的玄奥化学(Occult Chemistry)得以再现,这首次发表于1909年,虽然相似图在1895年已发表了。Leadbeater解释每个亚原子粒子包含十个环,通过循环能量形成高维。在1895年,它已认识到物理物质是由“弦”组成的---这是在爱因斯坦相对论前的10年,在之后80年弦论诞生。

1–亚原子粒子

弦论和标准模型(String Theory and the Standard Model

根据Leadbeater的观点,这些粒子是由10根振荡弦组成的,振弦由更微小的微粒组成的,这更微小的微粒物质由甚至更小的弦组成的,等这说明看似不相容的标准模型和弦论可能实际上是同一硬币的两面

弦论提出万物是由极微小的弦(或质能环)组成的,振荡于十维(或更高维)空间内。我们的智力仅能理解四维空间---三维空间(长宽高)加上一维时间。因此根据弦论,六个(或更多)隐藏的空间维度一定存在,但我们未能探测到。令人感兴趣的是,东方宗教的古代宇宙学是基于七星的存在,而我们的物理维度位于最低。

根据Leadbeater的观点,基本粒子(见图1)只不过是我们物理学维度的基本粒子(维度1---为此我提到单原子(1-atom)。1-原子如此之小,以致现代科学仍不能探测到它们,但它们是Jogesh PatiAbdus Salam1974年提出的,他们称之为“前子”(preon)。根据Leadbeater的观点,存在两类1-原子(正的和负的),每个具有相同的基本结构,但自旋不相同。原因在于,负原子的零点能是向下流,而正原子的零点能是向上流(图2)。

2 – 正负1-原子

  负粒子不是电子;它们是反粒子。反物质粒子具有与正常物质等价粒子相同的质量和振幅,但电荷相反。比如,电子的反粒子是正电子。正电子在每方面与电子相同,除了它具有负电荷外。反物质的存在,直到1928年才根据传统科学预测到,并在1932年为实验室验证,但Leadbeater已在三十多年前就知道了。

甚至更基本(Even More Fundamental

1-原子远不是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粒子。每个1-原子是由十个分开的“弦”(闭环)组成的,这些弦又包含线环(甚至更微小的粒子组成)组成的,见图31原子是物理维度(维度1)的基本粒子,2原子是维度2的基本粒子,3原子是维度3的基本粒子,等。根据Leadbeater的理论,每个1原子包含492原子,每个2原子包含493原子,每个3原子包含494原子,等。较低维度的物质包含更高维度的物质,因此全部维度能彼此解释,并占据相同的空间。图3显示出各种维度的基本原子数组成物理维度的一个基本原子。

3 – 1-原子内弦的微观结构

4 – 一个1-原子内的“微”原子数

物质相(Phases of Matter

另外,四种物理物质相态(固态、液态、气态和等离子态)已被现代科学所认识,古代炼金术认为存在一种第五元素。他们认为万物是由五种元素创造的:地(固态)、水(液态)、风(气态)、火(等离子态)和色(易态;ether,古希腊语,这里兼顾了音译和意译,色与空是极重要的哲学范畴)。他们认为色(aether,以太)是精微物质相,充塞全太空,并维持电磁波传播(如光线和磁作用)。根据Leadbeater,实际上有7种物理物相,皆源于更精微物质。三个最低物相(1:11:21:3)大致对应固态、液态和气态。四个较高物相(1:41:51:61:7)是色相,这涉及亚原子粒子或暗物质的科学。1-原子属于1:7相,并结合很多不同分子组合以产生几百种亚原子粒子和化学元素。

5中,Leadbeater在一百年前描述的氢原子的亚原子结构。核心包含六种单元(分为两组),每个单元包含三个1-原子。根据传统科学,氢原子核包含只有三个单元(夸克)。

 

5 – 氢原子的亚原子结构(不成比例)

6可见,Leadbeater模型所认为的粒子数恰好是标准模型的两倍。这因为Leadbeater模型中的1-原子的一半带负电荷(反物质)。

6 – 氢原子核的亚组分

  传统科学认为反物质不是物理物质的组成部分,因为物质和反物质一旦接触便彼此湮灭,但它们不得不处于通常环境条件下。根据Leadbeater理论,甚至1-原子的10根弦绝不彼此接触。如果正1-原子(物质)与负的1-原子(反物质)相接触,每个将打碎为492-原子。2-原子如此微小,以至传统科学将其当作纯能量(暗能量)

传统科学不能解释大爆炸产生的全部反物质的消失。根据大爆炸理论,等量的物质和反物质产生于宇宙诞生之初,但科学家不能解释现在为什么反物质如此少。全部消失的反物质是隐藏在正物质内吗?

7描画了氢原子的亚原子结构(以1:3气相)及其分解为四种色相

1:4-分子是重子。

•大的1:5-分子是不稳定的介子。

•小的1:5-分子和1:6-相分子是夸克。

1:7-原子(或1-原子)是前子。

Leadbeater不曾表明分子结构围膜是由可能的2-原子或3-原子组成。

7 – 氢的分解

12357根据Charles LeadbeaterAnnie Besant的玄奥化学(Occult Chemistry)。其书描述了周期表中从氢到U的每个元素的亚原子结构,包括各种同位素(原子数相同而质量数不同)。Leadbeater1907年就认识到同位素的存在---五年后传统科学发现了它们。

希格斯场(The Higgs Field

希格斯场被认为是一种弥漫全宇宙的量子场。该理论是由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Peter Higgs)于1960年代提出的,用来解释粒子带质量的这个事实。物质粒子与希格斯场发生相互作用而受阻,从而自身呈现出质量。与希格斯场发生强烈作用的粒子是重的,而发生微弱作用的粒子则是轻的。希格斯场被喻作浆汤,宇宙中每个粒子通过它不得不“游泳”。小粒子容易移动经过希格斯场,所以它们看起来具有可忽略的质量,但大粒子产生更大的拖力以至看起来较重

Leadbeater在玄奥化学中50多年前所描述的事物很相似于希格斯场。他解释道,一种极稠密物质(incredibly dense substance),他称之为凹子koilon,希腊语,有凹陷的意思),弥漫全宇宙,物质的每个原子对应这种极稠物质内的空泡empty bubble)。这有助于将宇宙当作另外的实在(反宇宙)的镜像,真空不空,而是充满稠密的凹子,在那里粒子不是物质,而是空泡。如果我们的宇宙是正性存在,那么反宇宙则是负性存在(见图8)。

当粒子移动时,其对应的泡一定运动经过稠密的凹子,从而导致抗力。这种抗力显示为粒子内在惯性inertia in the particle),而惯性表现为质量。大粒子对应大的泡团,遭受较大的抗力,显示出大质量。小粒子对应小的泡团,遭受较小的抗力,显示出小质量。

8 – 反宇宙中凹子内的空泡,对应我们宇宙中的物质粒子。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Bose-Einstein Condensate

充满反宇宙的凹子(或希格斯场)是极其稠密而均匀的负性物质存在的流体“海洋”我们的宇宙中万物是“颠倒的”,这种物质极其精微的存在于高维空间内,而在低维空间内逐渐变得稠密。因此得出如下结论:对应极稠密而均一的凹子流体海洋的物质应存在于物理空间中。Satyendra BoseAlbert Einstein1924年,预测这种物质相态的存在---他们称之为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BEC)。但一直到1995年,还没有实验技术将其产生出来。科罗拉多大学JILAEric Cornell Carl Wieman,将铷原子冷却到低于1700亿分之一度(绝对零点上),导致单个原子凝聚为一种集体状“超原子”(superatom),其行为类似单一流体。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不是物理物质,而是恰恰在条件之下存在某种物质。它是一种物质相态,参数完全不同于其它任何已知物质。

室温气体内的原子以每小时约1000m的速率运动。当温度接近绝对零度时,它们的速度降低到约每小时约1m,但处于BEC态的原子几乎不再运动。当原子停止振荡时,它们能共居相同空间,因为原子内99.999999%是空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仅存在于绝对零点(-273°C);温度如此冷冻以至质能的能态变为零。绝对零点是防止递减更低的造物基点---确切是宇宙的底部。

梵语单词无间”(Avichi,音译为阿鼻,即痛苦无间断的地狱,译者认为作者将BEC态与之类比,实感别扭,其实更像道家崇尚的虚极静笃状态,或可谓之静极态描述了存在的最低可能状态,明显反映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的非振荡状态。古印度经典Srimad Bhagavatam 5.26.5叙述了“咖尔玻达卡海”(Garbhodaka Ocean)位于宇宙之底---这明显反映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存在于物理维度之下。在亚伯拉罕(Kabbalah)中,“克里普斯”(Klipoth;位于物理世界下的深渊)也反映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

看来传统科学可从非传统源头学到很多!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89142-402716.html

上一篇:译文:弦论的认识论(The Epistemology of String Theory)
下一篇:长联:玄真武当(共460字)
收藏 IP: 182.150.149.*| 热度|

5 武夷山 杨华磊 vigorous tlw2013 侯振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8: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