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翻译问题:以国内译界对物理科普书名的翻译为例
当前中国科普翻译界,成分复杂,有博导教授,有研究生,也有本科生,出版社寻找对相关领域的科普译者也不太容易,所以其还有不少文科生(甚至是纯粹翻译专业的),但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往往是肤浅的。中国所谓高级科普,其实是国外科学家的自然哲学专著,他们通过较通俗的语言将数学物理中蕴含的深刻哲理阐释发挥出来,并挖掘其令大众产生兴趣的人文、艺术意义,通过所谓科普而将其思想从高深的科学殿堂传播到芸芸人间。所以,译者不仅仅只能掌握相关外语,还要精通古今汉语,以及双方语言的文化背景(如词根后缀的意义,这对于准确拿捏汉语措辞很重要),否则翻译就会发生意义的扭曲、风格的变味和措辞的丑陋;不仅仅对相关学科领域有兴趣,还须对其深奥而微妙的思想具有理解力,否则翻译就会曲解作者原义和沾污原著价值。但当前中国有些译者并没完全达到这些的基本素质,所以导致翻译出来的有些东西难以理解。如果读到一本译作很难理解,除了读者水平以外,更可能是翻译出现了问题。其实,即使许多专著的译作中也时常可见到这种意义译损现象。只有加深对原著文本的局部和整体理解,并加强汉语(尤其是古汉语)文化的修养,才能进一步修正译文措辞,做到精准翻译,小可促进文本意义的无损失无扭曲转换,大可促进双方文化深层微妙默契的交流。
若译者心浮气躁,草率了事,其遗毒大焉。近代许多不良的翻译措辞已流传至今,现代许多不良的翻译措辞也会流传后世,所以译者不应仅仅为了点小钱而草率翻译了事,而应确实意识到翻译是件良心事,翻译不好会影响乃至污染原著,而且会污染汉语文化自身的发展。翻译不是简单低级的技术活,光熟悉成千上万单词就了事;打开专业词典(近义、引申、变异、误义皆有,小心择选为好,若皆不妥,则须深析根缀,新造词汇),或傻瓜软件(对稍专业的知识就基本失效,不如一字一句翻译),就冒然翻译,出来的东西必然是混乱而难以理解的。词语(印欧语的单词,汉语的字词)作为思想的化石,精准的翻译必须建立在对词语的深刻领会和准确拿捏上。
下面单就国内近年来出版过的科普书的书名翻译问题做个小汇总,至于章节中的翻译问题不再列举:
原名:QED:THE STRANGE THEORY OF LIGHT AND MATTER
出版译名:QED:光和物质的奇异性
准确译名:QED:光和物质的奇异理论
注:将THEORY漏掉,改译为“性”,可能是为了从标题上减少读者对“理论”的“畏惧”程度。
原名:Einstein's Unfinished Symphony:Listening to the Sounds of Space-Time
出版译名:爱因斯坦尚未完成的交响乐
准确译名:爱因斯坦未完成的交响乐:聆听时空之音
注:尚,上也,后引申为还、仍然。原书名并无有关单词,故当去掉。且应加上副标题“聆听时空之音”。
原名:Impossibility:The Limits of Science and theScience of Limits
出版译名:不论:科学的极限与极限的科学
准确译名:不可能性:科学的极限与极限的科学
注:im(不、无、非)+ possb(可能)+ ility(性,名词后缀)。故impossibility当译为不可能性。不,否定词;论,原名无此义。故原译者译为“不论”,实乃大谬!
原名:Physics of the impossible: ascientific exploration into the world of phasers, force fields, teleportation,and time travel
出版译名:不可思议的物理:对光炮、力场、隐形传送和时间旅行世界的科学探索
准确译名:不可能性的物理学:科学探索相位器、力场、远传态和时间旅行的世界
注:impossible本义为不可能的,在此书名中意义较模糊笼统。本书分为三篇,介绍了三大类经典不可能性,如外星人和UFO、反物质和反宇宙、超光速、时间旅行、并行宇宙、永动机、先知,其中经典I不可能性有前缘物理范畴,经典II不可能性属于尝试物理范畴,经典III不可能性则属于真正的不可能(基本否定的)物理范畴。原译者将impossible译为不可思议,增加了思议二字,处理基本得当,但在正文中不宜如此处理。
phaser是相位器,源于phase(相位),译为光炮,简直是无地自容了!
teleportation这个词,许多人根本不知其本质含义,许多人译为心灵运输、心灵传输,物理界常译为隐形传送,虽然量子传态是隐形的,但人为增加了隐形二字,原单词并无隐形之义。tele(遥远)-portation(运输、传输、传送,port港口,ation是名词、动词后缀)。故teleportation当译为远传态,其中态是量子态,这是意译而增加的,否则难以理解,如此三个字不仅保留了原单词的本义,且仅增加一个意译字而已,做到了尽量准、尽量少、尽量好的原则。
原书名较长,若按语法结构译成“对相位器、力场、远传态和时间旅行的世界的科学探索”,则有点哆嗦,故在这种情况可调整或抛弃语法结构,而采用意序翻译,这样意义无损,且减少了字数,做到了尽量简洁的原则。
原名:BLACK HOLES AND TIME WARPS:Einstein's Outrageous Legacy
出版译名:黑洞与时间弯曲:爱因斯坦的幽灵
准确译名:黑洞与时间弯曲:爱因斯坦惊人的遗产
注:Legacy为遗产,非幽灵(ghost);且漏掉“惊人”之义。
原名:The fabric of the cosmos: space,time, and the texture of reality
出版译名:宇宙的结构:空间、时间以及真实性的意义
准确译名:宇宙的织锦:空间、时间和实在的结构
注:只有用“织锦”才近似“fabric”的本意,才能表达作者对超弦编制形成宇宙结构的赞叹。Texture原译者改译为“意义”,大谬,当为“结构”。这里的reality当译为“实在”,而非“真实性”这个缺乏“客观存在意味”的词语。
原名:The shape of inner space:String Theory and the Geometry ofthe Universe’s Hidden Dimensions
出版译名:大宇之形(同时附加了英文标题)
准确译名:内空间的形态:弦论与宇宙隐卷维的几何学
注:译为“大宇之形”,基本上完全曲解原书名,根本不理解丘道长所要突出的“内空间”哲学含义。
原名:The hidden reality:parallel universes and the deeplaws of the cosmos
出版译名:隐藏的现实:平行宇宙是什么
准确译名:隐藏的实在:并行宇宙和宇宙深层法则
注:其中“实在”也可译为“真实、实体”。而“现实”一词有现在时态性,这是主观添加的。parallel universe国人一般译为“平行世界”,当译为“并行世界”为确。平、并含义有别。平,平面、平直,欧式空间味道;并,并列、并存,可与非欧空间背景不发生意义冲突。
原名:Warped Passages: Unraveling the Mysteries of the Universe's Hidden Dimensions
出版译名:弯曲的旅行:揭开隐藏的宇宙维度之谜
准确译名:弯曲的通道:揭开宇宙隐卷维之谜团
注:passage是通道,原译者译为旅行,略有过度引申之嫌。
dimension词源分析:di(分离、分开)mens(测量)ion(名词尾),即本为分别测量的意思,后引申出规模、尺寸的意义,但近现代英语中不常用。前人总喜欢将dimension译为“维度”,主要原因是语音上混淆于“纬度”,这是不准确的,因为“度”在汉语中已赋有严重的单位量词属性,如温度、经度、角度、强度、刻度、尺度等,故dimension当译为“维”,复数dimensions表示隐卷维不止一向(这里不用个,个太具有“个体性、分离性”),暗含“维数”的意思。
不违反汉语表达习惯和理解的情况下,尽量按原来义序,故Universe'sHidden Dimensions当译为宇宙隐卷维,之所以添加“卷”,是为了表达额外维卷曲的物理含义,若直译为“隐藏”则普通了,这种尽量遵循物理涵义而适当创新词汇的“创译”方法,可增加汉语词汇,发展汉语本身,促进汉语向更精确表达方向演变。
mysteries是复数,故当译为“谜团”为妥,否则译为神秘、秘密等。
原名:Hyperspace: A Scientific OdysseyThrough Parallel Universes, Time Warps, and the 10th Dimension
出版译名:超越时空:通过平行宇宙、时间卷曲和第十维度的科学之旅
准确译名:超空间:迳历并行宇宙、时间弯道和第十维的科学探险
注:Hyperspace不应当译为超越空间,空间怎么会超越了?任何物质和运动都必然发生空间之中,故当译为超空间(意思是超级的高维空间)。
Odyssey是史诗奥德赛,引申为史诗般的探险历程,译为“旅”太平常了,当译为“探险”。
Through前人皆译为通过,但这里还涉及时间,时间是不能通过(空间动词)的,故这里译为“迳历”。迳,本意为空间上通过也;另作经,经纬之经也,引申为时间上经过;历,历年、历史也。
Warp弯曲、扭曲、经线,这里为复数,故为名词,不当译为“弯曲”(动词),而当译为弯道。时间弯曲、时间弯道一般难以理解,因为时间虽具有客观性,但毕竟不是实体,而是一种背景整体或系统内禀的宏观属性(与熵增同向)。我认为“时间弯曲”之类的措辞确实不妥,或本含佯谬的措辞,时间怎么可弯曲呢?相对论一般说空间弯曲、时空弯曲(四维复流形)。故Time Warps当译为“时间弯道”,并将纯时间意味修正,而具有了空间意味。
原名:THE THEORY OF EVERYTHING:THE ORIGIN AND FATE OF THE UNIVERSE
出版译名:万有理论:宇宙的起源和归宿
准确译名:万有理论:宇宙的起源和命运
注:fate本意为命运,引申为演化、演变。而归宿,回归住宿也,内涵大异,故译为归宿是曲解。
原名:The Beginning of Infinity:Explanations that Transform theWorld
出版译名:无穷的开始:世界进步的本源
准确译名:无穷的开始:改变世界的解释
注:原译者将副标题误译为“世界进步的本源”。
原名:The Edge of Infinity:Supermassive Black Holes in theUniverse
出版译名:无限远的边缘:宇宙中的特大质量黑洞
准确译名:无限的边缘:宇宙中的超质量黑洞
注:原译者将Infinity译为无限远,人为增加了“远”之义,且不符合宇宙背景中的黑洞物理意义,黑洞视界作为时空的内边界不是无限远的,黑洞在宇宙中的空间位置也并非无限远的。Supermassive前人一般译为超大质量,人为增加了“大”,当译为“超质量”。超,之上也。
原名:Travelling at the Speed of Thought: Einstein and the Quest for Gravitational Waves
出版译名:以思想的速度传播:爱因斯坦与引力波
准确译名:以思想的速度传播[思波宇宙]:爱因斯坦及其对引力波的探索
注:Travelling at the Speed of Thought可直译为“以思想的速度传播”,但思想的速度实际上是心理学意义上的,不是真实的物理速度!大脑中思想可以在一瞬间想及天际,似乎可以超光速了,但这不是真实的,人脑神经网络中的电脉冲传递速度是远低于光速的。在这种情况下,才可考虑适当文学化创译为“思波宇宙”,这样既包含了原义,又扩张了涵义,更加吸引读者。原译者对副标题作为简化处理,译为“爱因斯坦与引力波”,本意为“爱因斯坦及其对引力波的探索”。
原名:AT HOME IN THE UNIVERSE:The Search for Laws of Self-Organization and Complexity
出版译名:宇宙为家
准确译名:在宇宙中的家园:探索自组织和复杂性的规律
注:AT HOME IN THE UNIVERSE,原译为“宇宙为家”,这是曲解,当译为“在宇宙中的家园”。出版译名还漏掉了副标题。
原名:THECONSTANTS OF NATURE:From Alpha to Omega-the Numbers That Encode the Deepest Secrets of the Universe
出版译名:自然的常数:从开端到终点
准确译名:自然的常数:从阿尔法到欧米伽,解读宇宙最深层秘密的数字
注:THECONSTANTS OF NATURE,若译为“自然常数”,则意义大不同了,“自然常数”是e,故可译为“自然的常数”,即自然而然形成的自然界常数。原译的副标题完全曲解了,丧失了大量信息,而副标题原本的意义信息很有利于读者一望便知本书内容。
原名:The First Three Minutes:A modem view of the origin of the universe
出版译名:最初三分钟:关于宇宙起源的现代观点
准确译名:最初三分钟:宇宙起源的现代观念
注:原译者view译为观点,不妥,当译为观念。观点是零碎的,而观念是近似世界观的概念,高于观点级别。
原名:First You Build a Cloud,And Other Reflections on Physics as a Way of Life
出版译名:物理与头脑相遇的地方
准确译名:你先造一团氛围:反思作为生活方式的物理学
注:原译者完全更改了原书名,显得有些粗鲁。“First You Build a Cloud”应该是西方人的口头禅,“云”即天空云雾,引申为气氛、氛围,“造一朵云”的含义就是制造一团氛围(物理人文氛围)。本人故意漏掉副标题中的“其它”,无损原意,并使之变得简明。2007年摇滚吉他手Andy Summers和古典吉他手Ben Verdery出版了“First You Build a Cloud”(你先要造片气氛儿)的唱片,这就印证了这句西方口头禅的意思。
原名:A Universe of Consciousness:HOW MATTER BECOMES IMAGINATION
出版译名:意识的宇宙:物质如何转变为精神
准确译名:意识的宇宙:物质如何变成想象
注:原译者误解本书主旨,受哲学教科书中“物质变为精神”的误导,而将IMAGINATION误译为精神,其实结合本书内容,明显当译为想象。词根词缀:imagine(想象)ation(动作名词后缀)。image(形象、印象、影像),源于拉丁语imag.o (相似)、动词imaginari (想像),故image引申为想象、幻象等。而精神的英语单词是spirit。
原名:A Universe from Nothing: Why there is Something rather than Nothing
台湾出版译名:无中生有的宇宙:科学家探索宇宙诞生与未来的故事
大陆出版译名:无中生有的宇宙:万物起源于空,空又从何而来?
准确译名:宇宙源于虚无:为何有有而非无有
注:Nothing虚无,即空无一物,与empty space(虚空,许多人常误以为真空)、Vaccum(真空)或Viod(空洞,有时与虚空、虚无混用)存在词源和定义侧重点差别,但所指大体相同。A Universe from Nothing中也没有“有”(存在being,包括明暗matter)和“生”(birth、gen-)这两个词义,故当译为“宇宙源于虚无(空)”。而副标题“Why there is Something rather than Nothing”,原作者是完全没看懂,就干脆更改了,其实本来意思是“为什么存有事物而不是绝对虚无”。Something事物、存在,即“有”,there is Something就是“有有”;Nothing虚无,即“无有”。《淮南子》:“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所以,副标题可更凝练地译为“为何有有而非无有”,这样就使平白哆嗦变为富有语言逻辑趣味。
原名:The Magic of Reality: How We Know What’s Really True?
出版译名:什么才是真的?:真实世界的神奇魔力
准确译名:实在神奇:我们怎知何为真实
注:Reality本意是真实、实在(当所指是客观存在时,采用该词),而原译者译为“真的”,而且还漏了“Magic”(神奇)这个关键词,还将短语更改为疑问句,简直是浮光掠影的外行菜鸟!The Magic of Reality本意为“实在的神奇”,为简洁和语义双关起见,可去掉“的”,译为“实在神奇”,这样就更洗练,且从汉语角度还可理解为“确实很神奇啊”。
而且,原译者还没理解副标题,又将疑问句改为短语,将主标题的神奇变了样后挪到副标题中。Really True意思是“真的正确”,为简洁起见而义译为“真实”。
原名:IN PURSUIT OF THE UNKNOWN:Seventeen Equations that Changed the World
出版译名:改变世界的17个方程式
准确译名:探求未知:改变世界的17组方程
注:出版译名漏了主标题,大致是为了简洁起见。但量词“个”没用对,当用“组”,因为这些方程中有许多是成组出现的,如麦克斯韦方程组,不可谓之一个方程。
原名:The Perfect Theory: A Century of Geniuses and the Battle over General Relativity
出版译名:完美的理论:一整个世纪的天才与广义相对论之战
准确译名:完美理论:广义相对论世纪的天才及奋斗
注:副标题的翻译读起来就有问题。A Century of Geniuses译为“一整个世纪的天才”是错误的,当译为“天才的世纪”,即天才涌动的时代。副标题本意不是这些天才“反对、打倒”广义相对论的战争,显然这不符合物理历史和本书内容。关键在对“over”的理解,当作为介词,意思是越过、在…上面、关于,这里当为“关于”。原标题用“Battle”这个单词,本意为战争、战斗,但若此译为战争或战斗,则汉语读者就会觉得莫名其妙,故当引申译为“奋斗”。故副标题本意为“关于广义相对论的一个世纪的天才及奋斗”,但汉语中显得有点拗口,故在无损原义的情况下可精简为“广义相对论世纪的天才及奋斗”。之所以,用“及”而不用“与”、“和”,是考虑到天才与奋斗前后者之间本身有潜在的连带(这里为主谓)关系,故用“及”。许多混用及、与、和,很不好,为了使汉语字词精确化和分职化,当自此区分三者的用法。有空间关系或相关度较小时用“与”,有较强相关性或关系时用“和”。
原名:Nature’s Numbers: The Unreal Reality of Mathematics
出版译名:大自然的数学游戏
准确译名:自然之数:数理的虚幻实在
注:原译者将主副标题合译在一起,且几乎全部漏掉副标题的含义,不妥。副标题“The Unreal Reality of Mathematics”有“Unreal”(不真实的、虚幻的)这个单词,而原译者可能是个Unreal虚幻游戏迷,所以本能地理解为“游戏”,显得很可笑!
原名:The Elements: A Visual Exploration of Every Known Atom in the Universe
出版译名:看得到的化学:你一辈子都会用到的化学元素知识
准确译名:元素:视探宇宙已知诸原子
注:原译者将副标题的Visual(视觉的、可视的)挪到主标题中作修饰语,且将“Element”更改为化学,但副标题中又出现化学这个词,而且几乎完全改变了副标题。这种挪动更改后比原书名更别扭的做法属于画蛇添足,很不妥。副标题本意为“宇宙中每个已知原子的视觉探索”,为简洁计,可凝练为“视探宇宙已知诸原子”。
原名:The Universe in Your Hand: AJourney Through Space, Time and Beyond
出版译名:别管黑洞了,跟着霍金上太空!:一位向导,七段旅程,138亿年的宇宙旅行
准确译名:宇宙在手:时空之旅
注:这又是一个台湾译者的屠户级大改,但作宣传语倒还可以。副标题“AJourney Through Space, Time and Beyond”本意为“迳历空间、时间及其它之旅”,但“及其它”在汉语中直接与“之旅”相连,有点别扭,容易误解,故这种情况可凝练处理为“时空之旅”。
原名:LAKE VIEWS:This World andthe Universe
出版译名:湖畔遐思:宇宙和现实世界
建议译名:湖畔观景:世界深沉,宇宙如斯
注:VIEW本意是观看,可引申为视景、风光。主标题LAKE VIEWS本意是“湖景”,原译者译为“湖畔遐思”,作了略微过度的改变,译为“湖畔观景”更好。原副标题“This World and the Universe”,若完全直译,则平白无味,故当在遵守原义而略作修饰,译为“世界深沉,宇宙如斯”,这就与主标题中的“湖”(比喻宇宙)相呼应,且更富哲理深意,可起到点睛的效果。
原名:The Universe in Zero Words: theStory of Mathematics As Told Through Equations
出版译名:无言的宇宙:隐藏在24个数学公式背后的故事
准确译名:宇宙归零:通过方程讲述数理故事
注:原译者将The Universe in Zero Words译为无言的宇宙,纯属误解!此句必须联系方程的特征“右方为零”,即宇宙的那些场方程总是归零,所以主标题就须译成“宇宙归零”为宜。副标题还是直译好,不应添油加醋的篡改为“隐藏在24个数学公式背后的故事”。
等等。
原著书名的更改,在许多情况是因为翻译出现了问题,或误解强加,或画蛇添足,个别情况是出版社为了换个看似更漂亮的书名以吸引更吸引读者罢了。博主认为书名正如原著的帽子,不可随便更改,因为更改书名意味着对原作者的不尊重,犹如摘掉别人的博士帽,而扣上一顶烂草帽;尽管译者和出版社自以为然,在一般情况下,无需更改书名,否则可能导致读者误解本书主题思想。但当原文本身存在问题,或未反映原著主体意向时,或措辞过于啰嗦、不够简洁优美时,可基于原文而作些修正、优化,极特殊情况可作略微的局部文学美化。概念含混常思维糊涂,咬文嚼字方思维清晰,学者不可不慎焉。最后,笔者作小诗《译文》总结:
文根发它壤,词林意莽莽;
语系本异构,音义两彷徨。
朦胧难对照,转译莫牵强;
遇疑探词源,深思明义象。
精通汉字型,措得妙辞芳;
四同作理想,优化达雅章。
注:四同,是博主曾提出的翻译原则“同义、同态、同构、同味”,这里的“同”不是完全相同,而是遵循汉语表达而作尽量近似的趋同。优化:若原著语句表达过于特殊(如方言、俗语,乃至混杂其它语法)和冗余,翻译可适当优化处理,但要使“意味离差”保持在较小范围。
当然,除非原书名本身冗长、主题突出不清,译者和编辑可适当调整、简化或修正书名,使之变得更加醒目,但这种情况是罕见的。绝大多数情况,原书名是至少基本合理的,是不应修改的,出版社编辑不可自作聪明、粗鲁动手,以为更改书名后就可增加销量,几乎是不可能的,否则弄巧成拙。一个产品不可能因为换个标签就销量倍增,因为大多数买家是识货的。未经原作者同意而任意更改书名,严格说来属于侵权,是作者的不尊重和思想的践踏。一般专业著作书名,追求严谨,更无需更改;许多偏阐释性的科普类著作,书名一般有主标题和副标题,主标题不可平白无奇,否则缺乏点睛之笔,而副标题多是对本书内容的标示。所以,更改书名(主标题)的译者和编辑,一般是很愚蠢肤浅的。殊不知名(书名)实(著作内容)不副,导致混乱,后人难以引用,或觉得极其别扭,结果也没增加销量,不类不伦书名甚至降低读者兴趣。作者耗费大量心血著述写书,难道还有谁对他自己的著作更了解的吗?作者之所以采用某书名,难道没有特别用意吗?所以,译者和编辑都应谦虚自知为好,否则属于学风不正,显得不学无术,令作者和读者厌恶。
引申阅读:
语言哲学纲要:意象场、语言系统演化、汉字开发利用空间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9142-476056.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00: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