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按标题搜索
HBV核心蛋白核区迁移的机制及对慢性乙型肝炎疾病转归的影响
热度 1 2012-2-10 21:15
乙型肝炎病毒(HBV)属于嗜肝DNA病毒科,其结构蛋白主要包括S蛋白、C蛋白、P蛋白和X蛋白。这些HBV的结构蛋白,不仅与HBV病毒的装配有关头,还与HBV基因组复制与表达的调控有关,其中,以HBc蛋白尤其明显。 HBc蛋白为乙型肝炎病毒的核心蛋白,是病毒核壳的结构成分,由HBV ...
个人分类: 肝病手记|5036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关于肝衰竭与内毒素水平相关性的两点想法
热度 2 2012-1-9 11:44
想法1 题目:赤芍承气汤及组分对“肝衰致肠道不利”大鼠的修复作用与机理研究 起点:肝衰竭中毒性肠麻痹(鼓肠)的发生机理 假说:六腑以通为用(赤芍承气汤的作用靶位)。肝衰(瘀毒阻肝)则疏泄失常,继而肠道不利。 造模:(1)急性肝衰竭:D-氨基半乳糖+内毒素;D-氨基半乳糖。 & ...
个人分类: 肝病手记|2868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2
阻断HBV母婴传播的相关争议与证据
热度 1 2011-9-6 16:36
一、关于妊娠晚期注射HBIG 在我国,有些学者主张妊娠妇女在妊娠晚期接受HBIG注射,认为可以降低HBV母婴传播危险。但是,反对者认为:(1)这些相关文献均是来自我国的研究,而且这些研究并非随机对照研究;(2)世界卫生组织及我国卫生部也都没有建议采用该方法预防HBV的 ...
个人分类: 肝病手记|3136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有关乙型肝炎自然史的几个问题
热度 2 2011-8-14 15:13
1. 成人感染HBV 90%可以自愈,3岁以下感染则95%成为长期携带。前者解释是免疫清除,后者解释为免疫耐受(识别障碍, HBeAg 屏蔽)和病毒整合。但是,根据 HBcAg肝细胞分布状态而言,核型者为耐受,无法清除,胞浆型和混合型为炎症活 动,有可能自然清除或通过药物达到疗效,是否与病毒颗粒 ...
个人分类: 肝病手记|2452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2
乙型肝炎自然史:肝细胞内HBcAg漂移假说
2011-8-9 14:45
我院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做了近3000例肝穿刺检查,作为回顾性分析,何清等研究了HBcAg肝细胞分布状态与病毒感染类型、病毒载量、炎症水平、治疗应答(干扰素治疗转氨酶轻度增高患者)的相关性,发表了6篇文章,初步发现HBcAg在肝细胞由核内向胞浆漂移是病毒自然清除的重要原因(漂移学说?)。为 ...
个人分类: 肝病手记|3257 次阅读|没有评论
合作愉快的起点
2011-7-29 23:47
大桥那里有一些宝贵的肝穿标本(463人份,其中约160份二次肝穿),而且所有的病毒学、免疫性指标检测试剂都是最好的,并有严格的操作规范,是他们在国家十一五传染病重大专项全国近20家单位合作获得的。何清近几年潜心研究肝组织免疫病理,发现HBcAg在肝细胞内的分布状态与病毒清除有密切关系, ...
个人分类: 肝病手记|2455 次阅读|没有评论
我们对很多疾病还缺乏干预能力——也谈“黄疸的产生及其治疗”
2011-7-23 10:22
昨天读到 肖重发 教授的精选博文“黄疸的产生及其治疗”,我给他留言( fqng1008 2011-7-22 17:20 ):肖教授,题目稍大,而且只涉及“新生儿黄疸”的极少内容,应结合临床撰写。他回复(2011-7-22 21:37):我不懂临床。我是从化学角度写的。 ...
个人分类: 肝病手记|3143 次阅读|没有评论
厦门的中医肝病会议
2011-6-18 10:43
世中联第4 届肝病国际学术会议暨海峡两岸中医肝病研讨会于6月15-17日在厦门召开,我和大桥15日晚前往报到,开了整整两天的会,见到了多年的老师王伯祥教授、姚昌绶教授,还有众多的老师、同事、朋友和学生。大家聚在一起,叙旧谈新,其乐融融。 近几年,国家给中医肝病研 ...
个人分类: 肝病手记|2643 次阅读|没有评论
慢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期间的妊娠问题
热度 1 2011-6-13 12:59
正在抗病毒治疗中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常常因为妊娠问题前来咨询,特将相关问题讨论如下。 一、干扰素的安全性 采用干扰素治疗的慢性病毒性肝炎应该明确:干扰素除抗 HBV 外,具有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临床还作为抗肿瘤的生物治疗。我们知道,胚胎是从一团细胞经过无数次的分裂、繁殖,发育成 ...
个人分类: 肝病手记|3699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本页有 1 篇博文因作者的隐私设置或未通过审核而隐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14: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