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oHaife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aoHaifei

博文

诺奖给我们的一些启示 精选

已有 7363 次阅读 2015-10-8 12:43 |个人分类:社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诺奖给我们的一些启示

鲍海飞 2015-10-8

十月,桂花已悄然飘香了。秋天,丰收的季节,也是诺奖收获的季节。今年的诺奖---生理医学奖---奖给了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先生,这是对她个人研究的承认,也是对那个时代中国科研的一个承认。这个承认就是:中国人有科技原创,中国科研有世界第一!其实,尽管我们早已经有很多个类似这样的第一。纵观历史,从点点滴滴之中,我们看到,中国现代科研起步晚,这是一个事实,因此,中国首次获得此项自然科学诺贝尔奖实在来之不易。从此次诺奖的一些报道和讨论中,有一些个人体会如下。

 

第一,中国期刊任重而道远。中国要办像样的期刊,要办有分量、有价值的期刊,要优先为中国学者提供发表之地。此次屠呦呦先生的获奖,就表明了这一重要性,在当时的环境和条件下,选择发表在中国期刊上是一个基本的和重要的举措,给历史留下印迹,让后人有据可查。白纸黑字发黄的期刊就是历史,就是证人,就是试金石,就是经典和凭证。另一方面,我们看到,由于科研等历史资料的缺失,今天的人们要去确认100年前,甚至50年前的一些证据都难上加难。因此,中国的期刊不仅要发表所谓辛辛苦苦的研究内容,更要发表一些有关研究历史的来龙去脉。研究内容往往被看做是‘正史’,而研究的过程和历史却往往被视作是‘野史’,这导致在一些重要发现和发明上的归属问题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谜团。科技期刊体现了发表的价值和意义,在发表甚至争鸣中让人们看到研究历史的真相。以后的中国,不仅要继续办好自己的期刊,而且任务比任何时候都更艰巨。办好英文期刊以及一些重要的汉语期刊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第二,中国学者要深谋远虑。中国学者不仅要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研究,更要深思熟虑,懂得发表是硬道理的真义,而更要的是,要以小心谨慎的态度来对待研究和发表。首先是坚持原创道路!然后是在发表上占领高地。在可靠的实验数据条件下,争取尽早发表,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即使得不到认可,也起到了立字为据的作用。因此,期刊发表的选择尤其重要。不要总是想着‘科学无国界’,科学怎么会没有国界!‘科学无国界’这是一个不可靠的和没有经过验证的说法。近几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发表的问题,在哪里能够领先发表的问题是个大问题。期刊的选择自然而然是重中之重。不要以为期刊没有偏见,期刊也是有国度的。因为,管理期刊的人是有国度的,自然而然就存在着傲慢与偏见。在能否发表、能否先发表的问题上存在偏见也是普遍存在的。前一段时间,国内和国外某三家研究单位在研究同一内容,结果成果在Sciences期刊上发表时,就遭遇到了类似的问题,我们国内的研究成果被拒之门外。值得指出的是,2014年诺奖获得者中村修二的许多重要文章都发表在《日本应用物理》期刊上,而不是发表在一些所谓的顶级期刊上!原创先行!发表先行!诺奖不仅看你研究了什么,实用性和理论性等方面,更要看到你的观点在文章和专利中的体现。文有第一!

 

此外,实验室管理的规范问题。成熟的实验室体系,应该具有较为完善的管理和规划,实验室的运行管理和记录就更为重要。许多人认为实验记录繁琐、麻烦,浪费时间。50,60年代美国bell实验室,许多研究都清晰的记录在案,不仅是实验结果,更包括研究人员的参与和发表的意见。一本好的实验备忘录是不是也胜过一本好的教科书呢?通过实验备忘录,机会让人一目了然,究竟谁给出了想法,谁实现了想法,又是如何实现的。诺奖虽然只奖励给个人,但透过这些‘发黄的历史’会让每一个人的价值都能得到体现,而不是吃大锅饭。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首次颁发给中国,这表明了:在科学研究上,中国不是没有原创,不是没有第一!我也坚信,在未来中国的科研上,中国的科研人员会拿出更多个第一!我们的科研人员要付出百倍的辛苦,我们的期刊也要成为科学研究重要的传道授业的载体。

虽然下了几天的雨,但雨后的桂花更加飘香,沁人心扉,一点一点的新黄又悄悄地在桂树枝头站立。

 



2015年诺贝尔奖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8905-926483.html

上一篇:墙壁上的规则
下一篇:科学期刊何尝不是一处擂台
收藏 IP: 202.127.23.*| 热度|

31 周健 罗德海 李延谦 蔡小宁 高友鹤 朱晓刚 胡大伟 喻海良 庄世宇 王善勇 许培扬 彭思龙 吕喆 钟炳 侯成亚 叶建军 戴德昌 刘立 姬扬 檀成龙 李学宽 赵凤光 谢平 邢志忠 冯兆东 biofans cly85 dulizhi95 chenhuansheng zjzhaokeqin gaoyz12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7 03: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