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中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jiping

博文

在美国对中国城乡差异的感受

已有 7199 次阅读 2014-7-6 05:54 |个人分类:社会体制|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中国, 城乡差异

在美国对中国城乡差异的感受

 

蒋继平

201475

 

中国的城乡差异到底有多大?这种差异最主要体现在哪里?一辈子生活在城里的人和一辈子生活在农村的人是体会不到和感觉不到的。临时进城的农民工可以体会到一些,但是不可能知道全部。通过读书上大学进城安家的农家子弟,要是对象的父母仍然是农村的,那么他/她也不可能知道这种差异到底在那里。

我的依据比较简单。这种单一生活环境没有比较的参数,或者缺乏直接的对照经历,因而,双方不知道对方的处境到底如何。

我从小生长在农村,大学毕业进了大城市,娶了一个城市女孩结婚生子,女方的父母是国家单位的职工。所以,除了我本人经历了农村和城市不同的处境外,我亲眼看到和感觉到我的父母和我的岳父母的不同处境。

我现在在美国,几十年来我深深地感到中国的城乡差别实在太大。这个差别一般人是感受不到的。原因我在上面已经讲了。

这个差异首先体现在劳保退休制度上。我父母的年纪与我岳父母几乎相同。可是,我的父母没有劳保,农村户口,我的岳父母都有劳保。这个劳保退休福利对中国的农民实在不公平难怪袁隆平先生说中国的农民连小虾米的命都不如。我岳父母到了60岁就可以拿退休金。这个退休金等于一笔存在国家银行的活期存款,只要活着就可以提取。我父母到了60岁,还得自己下田劳动,要不然,全靠子女养育。我岳父母为我们照料孩子,我要给他们一些生活补助,他们一般不要,我们坚持给他们,他们也只是将其全部存在银行,一分钱也不用。我的父母在农村,他们经常希望我给他们一些生活补贴,我给他们的生活费远比给岳父母的多得多,可是,他们还是存不下多少钱。

其次是生活环境的差异。学校,医院,卫生条件等等,这些有目共睹,不用多说了。 1995年我第一次回国,把2岁的女儿带回国想让在农村的爷爷奶奶带。因为在杭州的外公外婆住在没有电梯的六楼,上下楼很不方便。而且,农村老家有很多兄弟姐妹可以一起照顾。不过,看到农村的环境条件,尤其是卫生条件,我还是改变主意,把女儿带到杭州让外公外婆带。 10个月后,我们把女儿接回到美国自己带。

再者是对农民身份的歧视。不但中国人对农民有歧视,美国政府对中国农民也有歧视政策。说到这点,我心中的隐痛又要发作。

在美国的将近30年中,我让岳母来美两次,岳父一次。岳母来美第一次是送她的外孙来美和我们团聚的。岳母的第二次来美是她女儿又要生孩子的时候来帮忙照顾她女儿的。为了不让岳父一个人在中国感到寂寞孤单,我为他们同时办了来美签证。

为了公平起见,我一直尽力为我的母亲(因为父亲已经过世)办理来美签证。但是,由于中国和美国政府对中国农民的歧视政策,我母亲来美的签证一直被拒。为此,我找过美国的参议员和众议员,让他们帮忙解决这个问题。可是,由于是国家层面的政策,他们也无能为力。这个歧视政策就是劳保福利政策导致的。因为我母亲没有劳保,所以,美国政府不让她来美。我们一开始不知道有这个合约,所以,我母亲第一次去办签证时,当问及有没有劳保时,如实说没有,结果签证自动被拒。从此以后,这个纪录就被存入电脑备案。

农村人见识少,而且非常喜欢感情用事。他们知道我的岳父母都来过美国,而我的父母都没有来过美国,片面地认为我有偏心。所以,有一次我回老家探亲访友时,高中同学们设宴宴请我的时候,在席间曾经有人指责我的这种做法。他们那里知道,我为母亲来美花的心血比让岳父母来美花的心血要多出几十倍!因为这样的误会,这样的宴席自然不是很理想。酒喝到嘴里也是辣的,菜吃到嘴里也是觉得苦的!

在城乡差别这件事上,我更加感到中国的知识界和媒体已经彻底地失去了公知和良心,一味地为政府叫好,对广大农民的疾苦和不公正待遇很少提及。这样下去,这个世道还能如何!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03132-809350.html

上一篇: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是父母的首要责任
下一篇:人生不要冀望于侥幸
收藏 IP: 98.208.235.*| 热度|

32 朱晓刚 陈永金 叶建军 赵美娣 智宇 夏志 胡良军 王军军 石锋 王春艳 史晓雷 陈沐 张德元 吴志诚 文玉林 吕乃基 郑小康 侯成亚 崔全顺 霍艾伦 田青 lbjman anran123 aliala wolfganger nm shaoyunpeng XuexingLu wou Vetaren11 chenhuansheng hoseali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 19: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