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中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jiping

博文

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是父母的首要责任

已有 3799 次阅读 2014-7-5 04:30 |个人分类:经验交流|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孩子教育, 独立能力

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是父母的首要责任

---写在2014年美国独立节

 

蒋继平

201474

 

238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77674日,美国宣布从英国独立出来,从此走上独立自强之路。今天放假在家欢度节日,看到节日的礼花,思绪也像礼花一样翻腾。从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自强,想到个人的人格独立,更联想到孩子的独立生存能力问题。

因为有些网友希望我提供一些孩子教育方面的经验,我借此顺便利用节日的个人时间,与大家分享一下我在孩子教育上的理念。仅供参考。

因为今天是独立节,我自然想到独立不但对一个国家来说非常重要,而且对于每个人的生存来说也非常重要。所以,我今天就谈谈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生存能力这个话题。

先让我讲一个故事。 2003年,读高三的儿子在一次州的综合知识竞赛中获胜,获得Florida 阳光学者奖(SunshineState Scholars, 并受到当时担任州长的Jeb Bush 的接见和合影留念。我把一些照片寄给一些关系比较亲密的朋友。其中的一位接到照片后,带着全家人来我家取经。希望从我的教子方略上学到一些东西,为他的两个儿子今后提高学习成绩做好准备。她从加州千里迢迢来到我家,问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你经常帮助儿子做作业吗?”听了她的话,我立即不加思索地回答:“不,从来也不。我不但不帮他做作业,而且有时还会打断他做作业,带他去锻炼身体。”她听了我的回答,不甘心地继续问道:“那么你经常给孩子一些理论方法辅导吗?”我说我从来不给孩子进行具体解题辅导,最多只提供一些逻辑推理的方法。

那位朋友本身具有硕士学位,是原中国农业部的外事秘书,她的丈夫是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农经博士。她听了我的回答后,当着我们全家人的面就述说他丈夫经常帮孩子做作业的事。

在这种场合,我只能说每个人的教子理念不一样。我的理念很简单,孩子不可能一辈子跟着父母生活,他们必须独立地走向社会。即使年幼在学校读书,在课堂上,在考试时,你也进不去帮他。因而,让孩子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父母的首要责任和方略。

我继续跟他们说一个发生在多年前的事。那是儿子第一天上幼儿园的时刻。当我把五岁的儿子送到幼儿园门口的时候,我对他说,从这里开始,我不能跟你一起进去了,从现在开始,你必须自己照顾自己,自己解决一切问题。在任何情况下,你不能指望爸爸妈妈来帮你,因为学校有规定,课堂上父母是不能来帮忙的,考试的时候更是如此。儿子很懂事地点点头,走进了园门。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虽然我对儿子和女儿的要求不一样,但是,在培养他们独立生存能力方面,我是一视同仁的。对于属于他们自己的责任范围内的事,我一定要他们凭自己的能力来解决,绝不迁就他们。

孩子的妈妈会处处关心他们的生活细节,那是对的,也是必需的。可是,过分的保护和关爱会造成孩子的依赖心理。说起来很好笑,最近我们去看望女儿,她对妈妈说:“一个太能干的妈妈(她的意思是勤劳关爱的妈妈)很可能带出来一个懒惰的女儿。”。听了女儿的话,我心里真是乐开了。平时我和她妈在孩子教育上经常会有不同观点。我对孩子要求很严,要他们主动学会接受艰苦生活的挑战,而他们的妈妈总是想方设法地为孩子们提供舒适的环境条件。

我觉得父母的做法都是爱的体现。不过,妈妈的做法是小爱,而父亲做法是大爱。

作为父母,教会孩子生存的技能是最明智的举措。明理的孩子在长大后一定会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的。我平时虽然对孩子要求严格,很少关心他们的生活,可是,孩子们心里还是体谅父亲的做法的。

女儿在今年的父亲节给我一个礼卡,现在就拿女儿在礼卡上的几句话结束本文:

Dad, you always make sure I was a happy ducking.

You always guided me and watched over me.

You shielded me and supported to me.

You are always there to lead me.

You encourage me to stretch my wings and grow strong.

Thank you for everything, Dad!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03132-809131.html

上一篇:看看你是否具有从大自然中获得乐趣和财富的兴趣和才能
下一篇:在美国对中国城乡差异的感受
收藏 IP: 98.208.235.*| 热度|

6 陈小润 郑永军 林茂华 武夷山 彭海杰 Vetaren1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1: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